刊物簡介

《風雨談》創刊於1943年4月,編輯者:風雨談社,代表人:柳雨生。共出二十一期,前十六期為三十二開書型,後十七到二十一期改十六開本,薄得很,五期加一起只頂得上前期的一本厚。
許多作家的文章最初刊在雜誌之後,便沒有機會結集成書留存世間,雜誌消亡了,他的文章也隨之消亡,這也是保存老期刊的另一意義。周作人的長子周豐一的文章,很少有人讀到,朱魯大《知堂散文有傳人》文章第一回透露周豐一在香港《明報》上發表的《魚話七篇》和《魚言魚語》,並鉤沉出周豐一用筆名“伯上”在《風雨談》上發表有文章《修鉛筆》和《買水菸袋記》。
詳細描述
《風雨談》第十一期有“現代女作家書簡”一束,這些女作家是丁玲、許廣平、冰心、陳衡哲、蘇雪林、陸小曼、王映霞、袁昌英、沉櫻、馮沅君、凌叔華、謝冰瑩、蘇青。書簡的台頭一律隱去真名,代之以“××先生”,信中的人名和刊物名也多以“××”代之,落款的時間也只到月日(惟陳衡哲一通為“廿六,八,五”),連當時又紅又得勢的蘇青的信也有許多的“××”。
這些信的受信人很可能是上海的某編輯。在《風雨談》第一期寫《談雜誌》,講到他“自民國二十年起到三十年為止,我所參與過的,共同發起的,主編的,手創的雜誌,仔細算算已經十有四個。”想來陶手上留存的作家信札不少,可以從容地挑出“女作家”來。還有一個條件陶亢德也符合,《風雨談》乃太平書局所出刊物,而在太平書局掛主職的正是陶亢德。
背景資料
1984年1月20日唐弢先生覆信嚴家炎:“上海與《古今》有同樣影響的,至少還得提一個柳雨生(存仁)編的《風雨談》。”還說:“過去潔癖太不好,沒有搜藏這些材料,只能從記憶挖出這些,以供參考,不找書怕不行。”《風雨談》在1964年還引出一個笑話,事由是,陳翔鶴主編的《文學研究集刊》第一冊出版之後——“我們也因失察而至內部送書始被發現”。被發現的是:“發現其中吳世昌的《殘本脂評<石頭記>的底本及其年代》中提及的‘柳存仁’(見《文學研究集刊》232頁),又名‘柳雨生’,是大漢奸周佛海的部下,是個漢奸文人,日偽時期出席過東京和南京召開的大東亞會議;負責過漢奸刊物《瘋雨曇》的主編,抗戰勝利後逃往香港。根據以上情況,我們認為在文中提及‘柳存仁’,會產生不良政治影響,我們要求將《文學研究集刊》暫停發行。”如果不是手跡,我們會以為“瘋雨曇”是手民之誤,現在有陳翔鶴的親筆在,一個笑料就成立了。
周作人相關著作
長期以來,周作人在中國文壇上可謂是寂寞的,在辭世後相當長的時間中,他的作品幾乎被人們所遺忘,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現代散文開山大師的地位。本集精選了周作人生平書稿、散文及翻譯著作等,旨在揭開塵封的歲月,為今天的讀者們呈現出一篇篇平和寬容、樸實有諧趣、飽含難以言說的美的知堂真味散文。 |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