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燕京學報》是原燕京大學創辦的學術刊物之一,1927年創刊,以研究和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辦刊宗旨,著名學者王國維、陳寅恪、郭沫若等均在刊物上發表過文章,在學術文化上產生過重要影響。1951年因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併而停刊。
1995年燕京研究院建立,學報復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侯仁之、北京大學教授周一良擔任主編。新《燕京學報》繼承發揚老燕京學報的傳統,面向國內外,仍以研究和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為內容。
內容
包括:海外所藏太平天國文獻收錄、唐中宗朝詩歌及年考、論歐亞草原的捲曲動物紋、不懈求索治學路創新自成一家言等。
文摘
周人“血緣組織”和“政治組織”間的互動與互變
管東貴
壹緒論
本文主旨在從“血緣組織”和“政治組織”兩個相關變項互動、互變的觀點,對周人的歷史發展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併兼論周人歷史發展的模式對後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古人都有一套順自然之勢發展出來的社會凝聚力,那就是血緣組織;靠它以營共同生活,並解決面臨的種種難題。周人早期也是這樣。
然而,就中國社會發展而言,我們看到的另一種現象是,愈往後血緣的凝聚力愈小,而社會體積卻愈來愈大。道理何在?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據我初步觀察,這主要是由於社會漸漸擴大,內部的族群逐漸多元,文化、禮俗也多不同,促使社會的凝聚力漸漸由以血緣組織為基礎發展出的跨族群政治組織所取代;然後又由政治組織中衍生出法制以取代原先的禮制的原故。這種轉變跡象,可自周人的歷史發展上看出來。自從血緣組織衍生出政治組織後,兩者即頻頻互動。互動則會導致互變。
周人建立周朝後,為因應新的政治局面,把原先的血緣組織改造為宗法制(參下)。但古文獻中有關宗法制的記載內容複雜、不一,留下許多問題,例如宗統與君統是否合一?這是一個糾纏了近兩千年的問題。自漢末以來,對文獻上這樣的難題,都用“矛盾擇一”的方式去處理(惟近半世紀來幾乎皆采合一說),另外也有采調和說的,如王國維。這樣,問題解決了嗎?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第二個問題。我認為這問題還沒有解決。
……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