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現代文學期刊。文學研究會機關刊物。1921年 5月10日創刊。先後由鄭振鐸、謝六逸、葉紹鈞、趙景深等人負責編輯。初名《文學旬刊》,1925年5月第172期起定名《文學周報》,開始按期分卷獨立發行。第 4捲起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第 8卷時改由遠東圖書公司印行。1929年12月出至第9卷第5期休刊,前後共出380期。
更名歷史
《文學周報》創刊於1921年,其首任主編為鄭振鐸,當時的刊名是《文學旬刊》,附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行,但起初並未公開聲明其屬於“文學研究會”會刊,雖然它的主要編輯及撰稿人以“文學研究會”成員居多。
從1922年5月11日第37期起,《文學旬刊》正式成為文學研究會定期刊物。
1923年7月30日第81期起,《文學旬刊》更名為《文學》;至1925年5月10日172期,正式改名《文學周報》,從此,這個名稱一直延用到1929年停刊為止。不過,雖然《文學周報》先後有過三種刊名,後人提到它時,總是習慣性地將其統稱為《文學周報》。
創刊宗旨
創刊號《文學旬刊宣言》聲明該刊“為中國文學的再生而奮鬥,一面努力介紹世界文學到中國,一面努力創造中國的文學,以貢獻於世界的文學界中”。
內容介紹
獨立發行前,撰稿者多系文學研究會會員。偏重於發表文學評論和理論研究文字,並致力譯介外國文學,兼及理論和作品。內容多是主張為人生的藝術,提倡現實主義,傳播進步文學思想,批判封建復古思想和唯美主義文學思想,該刊在對鴛鴦蝴蝶派、“學衡”派的鬥爭中起過較大作用;曾與創造社就文學的性質和作用等問題展開論爭。也刊登少量詩歌、散文、小說等創作。
獨立發行後,該刊擴充篇幅,創作和評論份量有所增加,並涉及一般社會問題。在“五卅”運動及其後“三·一八”慘案時,刊載大量反帝愛國文章,發生過廣泛社會影響。創作方面曾發表鄭振鐸、許傑、彭家煌、羅黑芷等人的短篇小說和李金髮、朱湘、燕志、於賡虞等人的詩歌。有時也集中刊登鄭振鐸(西諦)、陳學昭等人的旅歐遊記及顧一樵、熊佛西的劇本。評論主要有文藝論文、文學隨筆、書評、中外作家研究等。王國維、羅黑芷、王以仁逝世時曾出紀念專號。沈雁凍的著名論文《論無產階級藝術》、《讀〈倪煥之〉》等均在該刊發表。還刊有沈雁冰、趙景深、顧均正、鍾敬文等關於神話、童話和民間文學研究的文章,豐子愷的漫畫也常見報端。此外,曾編印《托爾斯泰百年紀念專號》、《世界民間故事專號》、《蘇俄小說專號》和《茅盾三部曲批評號》等,是有影響的新文學期刊之一。文學研究會成員王統照、孫伏園等,在北京《晨報副刊》亦辦《文學旬刊》,自1923年6月至1925年9月,共出82期(見《晨報副刊》)。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