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千》雜誌是一本月刊,於1943年6月在桂林創刊。可惜的是,時間不長,總共只出版了六期。原因是國民黨政府對進步文藝實行扼殺政策,文網森嚴,再加上物價高漲,出版成本提高,資金枯竭,致使其於1944年11月被迫停刊。1946年7月,又在漢口復刊,那是後話。
歷史記載
抗日戰爭期間,在廣西桂林出版的刊物盛極一時,先後出版了二百餘種,其中文藝刊物即有《抗戰文藝》、《文藝雜誌》、《當代文藝》等二十五種,比當時的文化中心重慶出版的還要多。我最近所看到的是一種題名為《大千》的雜誌。“大千”為佛教中語,實為“大千世界”之省稱,即指廣大無邊的世界。唐柳宗元的《柳河東集》中《法華寺石門精室三十韻》中即有“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語。而編者意在“此不過為此大千世界中一小雜誌,小雜誌中之每一期,偶志鴻爪而已。”
主要人員
陳邇冬,這位詩人兼學者的總編輯,原名陳鍾瑤,筆名沈冬、冬郎、蘊庵、皇甫鼎,是廣西桂林人。他中學畢業後,即考入廣西大學,20世紀30年代開始創作新詩並從事話劇運動。1938年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先後任桂林分會、重慶分會理事。陳還編過《戰時藝術》、《拾頁》詩刊、《風雨》月刊、《詩創作》、《桂林日報》副刊等。1949年赴北平參加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後主編《新民報》副刊,又曾任山西大學、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後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
期刊欣賞
在當時,由於戰爭局勢的發展,大批的文化人士來到桂林,除了在雜誌上緊密配合“抗戰建國”的需要外,還從提高民眾素質出發,積極介紹各種知識,滿足人民民眾的需要。同時,這些期刊也為在桂林或不在桂林的新老作家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這份32開的刊物,以登載散文、小說、詩詞為主,包括文史知識、風光介紹、民俗民風、劇本、作家評傳等。其專欄有“大千詩詞”、“風·雅·頌”、“異國情調”、“書報春秋”、“學生藝文觀摩會”。第一期上,有柳亞子的《雁山紀游一百韻》、熊佛西的《描寫聾、啞、瞎的劇本》、孟超的《野祭張曙》、柳亞子及朱蔭龍的《南明史編纂意見書》、符浩的《喑啞了歌喉》、祝秀俠的《論劉備與曹操》等。後來為雜誌寫稿的還有黃炎培、焦菊隱、端木蕻良、秦牧等文化教育界的名家。如符浩曾任外交部副部長,熊佛西是著名劇作家,孟超不僅是詩人兼文學理論批評家,而且是《李慧娘》等劇的創作者,而祝秀俠就是寫《三國志人物新論》者。可見其時該刊的質量是很不錯的,不少文章都有學術價值。
期刊主題
該刊的發刊詞,是以“紙書紀月”為題而寫的,筆調頗為辛辣,其有雲刊物“不過於上下言,不高不卑;於左右前,不偏不倚。至於‘不移’,則尚未做到‘庸’字的功夫,殊不敢以此自況或者標榜”。“娘生下洒家,兩片唇,三寸舌,小時吃乳,大了吃飯,讀書念字、笑啼歌哭,喝茶飲酒,嚼糖吸菸、吃藥接吻,那一樁不乾過,寧獨多於言:這一枝筆雖無橫掃千軍之力,但以之代口,卻不許有纖毫絲繞其尖端的。洒家要說,要寫,除非變了啞巴,或者右手為硬刀或軟刀所截。”在國民黨統治時期而能發出如此之言論,還是須要一些勇氣的。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