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明》現代文學期刊。半月刊。洪深、沈起予主編,1936年6月10日創刊於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發行。1937年8月10日出至第3卷第5號後,改出《光明戰時號外》,同年10月停刊,共出3卷29期(又《光明戰時號外》6期)。是左翼文學運動後期的大型文學雜誌之一。
創辦背景
《光明》半月刊,是在民族危機日漸嚴重的情況下創刊出版的。抗日救亡、反帝反封建、“救亡救窮”的精神,貫徹於刊物的始終。
《光明》,文學半月刊。1936年6月創刊於上海,16開。洪深、沈起予主編。光明半月刊社發行,生活書店總經銷。由我國現代著名劇作家兼戲劇理論家、話劇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洪深執筆的於民國廿六年二月一日發表的《再行聲明光明的態度》,鮮明地表述了辦刊宗旨:“和平統一、團結救亡”、“……在救亡的聖戰中,我們從事文筆活動的,想要竭盡一些力量而創辦了光明半月刊”。在中華民族正飽受內外憂患的環境中,這種疾呼吶喊無疑是當時進步人士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最強音。
欄目內容
大量的小說、戲劇、詩歌、報告文學、散文作品,控訴日寇侵略罪行,歌頌中國人民以各種形式進行的抵抗鬥爭,揭露投降派、漢奸的醜惡行為。有不少東北作家的作品在上面發表,第 1卷第7 號還另冊附錄“東北作家近作集”。這些作品中對淪亡故鄉的懷念、對敵人的憎恨、殺敵救國的情緒,強烈感人。它的主要撰稿者有:洪深、舒群、沙汀、徐懋庸、立波、任鈞、楊騷、夏衍、何家槐、周揚、張庚、沈起予、羅烽、舒群、艾蕪、郭沫若、臧克家、宋之的、關露、林林、章泯、尤兢(於伶)、凌鶴、王西彥、李蘭、姚雪垠、孫陵、張若英(阿英)、荒煤、施誼、王任叔、歐陽山、柯靈等。
《光明》半月刊,重視戲劇創作。洪深、夏衍、章泯、尤兢、張庚、許幸之等都有作品發表。第 2卷第12號為“戲劇專號”,對戲劇運動進行多方面的研討,還介紹了潮州、武漢、太原、長沙、天津、杭州、廣西、膚施(延安)、西安等地的劇運情況。此外,還開展戲劇評論,周揚的《評〈雷雨〉與〈日出〉──並對黃芝岡先生的批評的批評》(第2卷第8號)對曹禺作品給予較為公允的評價。《光明》發表多篇報告文學作品,其中以夏衍《包身工》影響最大。《光明》在介紹蘇聯優秀作品、揭露法西斯文化,開展文學評論與研究等方面,也做了努力。第1卷第10號辟《哀悼魯迅先生特輯》,發表了艾蕪、沙汀、夏衍、洪深等的悼念文章。
《光明》還發表了徐懋庸、立波、周揚等關於提倡“國防文學”的文章。
風格特色
《光明》期刊的封面設計獨具匠心,雖然以簡潔明了的線條及圖案作為裝飾,但意義雋永。每卷的封面圖案相同,僅以顏色的相異作為區分卷號的標尺。首卷的上下框線就以“手挽手”的黑體圖形作為主圖,有著“團結禦侮”的寓意;白底的“光明”字樣鑲嵌在封面上半端的黑體斜線條中,醒目而鮮明。期刊的內容以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及國內反動派對民眾的壓迫、鼓舞人民的鬥爭意志為中心,發表了許多有力的文章。
《光明》半月刊也非常注重特刊、專刊的發行,其豐富翔實的內容為當今的文史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有“紀念普式庚百年忌”(第1卷第5號)、“戲劇專號特大號”(第2卷第12號)、“馬耶可夫斯基逝世7周年紀念”(第3卷第1號)等。彌足珍貴的是於1936年11月10日出版的“紀念魯迅逝世特刊”(第1卷11號)。此刊輯有俯拾作詞、冼星海作曲的《挽魯迅先生》、木楓所著的《魯迅先生與中國的木刻畫》、溫濤作的木刻《魯迅先生之死》、許幸之先生速寫的魯迅先生遺像等。
洛加諾國際電影節獲獎作品之金獎
洛迦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是瑞士舉辦最早、規模最大的電影節,與坎城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同為國際A類電影節。每年7月至8月之間舉行,為期兩周。主要目的是放映瑞士從未看過的外國影片,鼓勵各國青年導演或新導演拍攝具有新風格和新內容的影片。迄今為止已舉辦61屆。 |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作品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男,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滄州,1934年10月15日生於北京。中國當代作家、學者,其作品反映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的坎坷歷程。 |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