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文萃》是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發行的時事政治性刊物。1945年10月9日在上海創刊。周刊。黎澍、陳子濤先後任主編。初期為文摘性刊物,主要選載重慶、成都、昆明等地報刊上的進步文章,也發表少量特約稿件。在延安《解放日報》(延安)和重慶《新華日報》受國民黨阻撓,不能發行到華東各大城市時,該刊以轉載上述兩報的文章為主要內容。1946年5月起,逐漸改變文摘刊物的性質,自行組稿。作者有郭沫若、茅盾、田漢、馬敘倫、宦鄉、鄧初民、胡繩(公孫求之)、姚溱(廠靜)等。辟有“中外文萃”“時事周評”“新聞集萃”“文萃信箱”等欄目,並刊登木刻和漫畫, 揭露國民黨發動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的行徑,反映民眾呼聲,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主張。原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1947年3月起,改由中共中央上海局文委領導。由於國民黨當局加緊迫害,從第23期起,以32開本《文萃叢刊》形式秘密發行。1947年7月,叢刊第10期準備發行時,編輯和工作人員陳子濤、駱何民、吳承德被捕,刊物被迫停刊。上海解放前夕,陳、駱、吳三人殉難,稱“文萃三烈士”。
宣傳作用
民國36年(1947年)初,中共代表團被迫離滬後,刊物轉為秘密出版。自第二卷第二十三期起,由原16開本改為32開本的《文萃叢刊》,封面每期變換,以《論喝倒彩》、《台灣真相》、《新畜生頌》、《人權之歌》、《論紙老虎》等名稱加以偽裝。它正確地報導戰局,宣傳人民的勝利;也深入分析政治形勢,揭露國民黨的政治欺騙,揭露鎮壓台灣人民“二二八”起義的暴行,支持上海及各地人民反內戰的鬥爭。尤其重要的是在評論中傳達了毛澤東關於“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觀點和對世界矛盾獨創性的分析,對於幫助國民黨統治區人民掌握正確的理論,堅定人民革命必勝的信心,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萃三烈士
民國36年(1947年)7月,《文萃》編輯人員陳子濤、吳承德、駱何民3人被捕,刊物被迫停刊。《文萃叢刊》共出10期。陳、吳、駱三人在獄中堅貞不屈,上海解放前夕殉難,世稱“文萃三烈士”。
陳子濤(1920~1948),廣西玉林人,原名家禧,民國28年(1939年)冬考取桂林《廣西日報》任外勤記者;不久,加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民國33年秋桂林淪陷後到四川,任成都《華西晚報》要聞編輯。抗戰勝利後,主編《拒檢》周刊,聯合成都新聞界,回響重慶雜誌界發起了拒絕國民黨當局新聞檢查制度的鬥爭。民國35年(1946年)6月《華西晚報》被封后到滬,同年10月參加《文萃》周刊編輯工作;民國36年(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主持秘密編印的《文萃叢刊》工作,負責約稿、編校。民國36年7月23日被國民黨逮捕,民國37年12月27日在南京遇難。
吳承德(1919~1949),筆名吳二南,江蘇蘇州人。民國27年(1938年)參加音樂家劉良模領導的基督教青年會抗日軍人服務部的活動,被派赴新四軍軍部教導隊短期學習,將實地見聞寫成通訊寄發《全民抗戰》。民國29年春夏期間在桂林國際新聞社擔任財會工作,並為《救亡日報》、國際新聞社撰稿。民國35年在滬擔任《文萃》周刊社經理。《文萃》被查封后,負責《文萃叢刊》的秘密發行工作。民國36年(194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21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1949年5月9日在寧波遇難。
駱何民(1914~1948),江蘇江都人,民國16年(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從事革命活動,多次入獄,抗戰爆發才恢復自由。民國27年10月到長沙,任《國民日報》編輯;翌年任湖南《開明日報》編輯、總編輯;民國29年(1940年)12月該報被抄,他又一次被捕,第二年越獄逃往桂林,撰寫《新聞工作入門》;民國34年(1945年)7月在福州,因羊棗案再次被捕,翌年冬因病保釋,來滬入《文萃》周刊社工作,負責創辦“友益印刷廠”,秘密印刷《文萃叢刊》。民國36年(1947年)7月23 日被國民黨當局逮捕,民國37年(1948年)12月27日在南京殉難。
評價
該刊看外像,樸素而單薄,是典型的簡樸期刊的代表之一。此刊不因單薄而使內容粗俗,多有大家之文章、時世之重聞。《文萃》更喜常有一些版畫、漫畫及音樂歌譜類的藝術作品刊登,無形中為其增添了許多豐富的食糧,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人民對藝術的所喜所求。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