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作人日記》](/img/0/b78/nBnauM3X3IzN3ITN2YTO5MzN5ITMwAzMzQTOwADMwAzMxAzL2k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周作人日記》終於出版了,而且是影印。雖然只是現存原件的一部分,從1898年到1934年的部分,其間又原缺1906年至1911年和1928年的,還是非常難得的文獻,不但對於研究作者,研究魯迅,而且對於研究當年的世道人情,近現代中國的文學和文化。
作者簡介
周作人浙江紹興人。原名櫆壽(後改為奎綬),字星杓,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等。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並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後,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並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撰稿人。曾經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1939年成為漢奸。抗戰勝利後被判處有期徒刑。建國後重新從事寫作工作。
評論
原日記中,個別地方有塗改,有些地方有眉批,還有補 記的情況,個別月份還有缺一天的現象,為保持原貌,我們均未作任何處理。”“保持原貌”是好的。這是出版物的根本要求,雖然也不過是起碼的要求。然而,現在是“無錯不成書”的年代,“假冒偽劣”泛濫的年代,“保持原貌”就格外 可貴,而“保持原貌”通常也是影印本的無法比擬的優越性所在。
不錯,作品,文集,全集,一經處理,大抵失真。就是翻印照片也難免, “文物”也難免。比如1976年8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魯迅1881——1936》照片 集,第42,標題為《向廈門大學辭職後與“泱泱社”青年合影》的一張,原本非 常瀟灑坐臥在眾人之前的林語堂先生,被“處理”成了幾塊頑石。第78,題為《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總會歡迎英國作家蕭伯納時合影》的一張,又經“處理”, 把立於蔡元培先生身後的伊羅生化為子虛烏有,沉沒在大片黑暗背景之中。雖然現在這又成了或一種“文物”,非常珍貴,也是難以歌頌的盛舉吧!
但是,人世就是這樣複雜。“未作任何處理”,就篤定“保持原貌”了么? 我看也未必。
這是真的,當我忍痛掏出一大筆書款買到《周作人日記》的時候,怕的就是 這“處理”問題。回到家裡,立刻翻到1923年7月17日的日記,在“十七日陰上 午池上來診下午寄喬風函件焦菊隱王懋廷二君函七月小說月報收到得玄同函”, 戛然而止,這是完整的一段;最後一句也是完整的一個句子,下面有一個字的空 白,倘當日日記寫不滿足足的一行,總是有空白的。很正常。後面,在與“十八 日”日記之間,空一行,有點異樣,細心的讀者,尤其是研究者,會有異樣的想 法吧,但是,僅僅憑這影印本,而沒有看過“原貌”的日記的人,我想,十有八九,恐怕猜不出這裡周作人動了剪刀,挖剪了大約十個字。——這字數是可以透過底頁和左右兩行的字比較出來的。
這是很重要的一天。第二天就有那封著名的信:“魯迅先生:我昨日才知道——但過去的事不必再說了。……”第三天,“十九日陰上午得斐然函寄喬風鳳 舉函魯迅函……”。同日《魯迅日記》:“十九日曇上午啟孟自持信來後邀欲問之不至,下午雨”。從此“大哥”和“二弟”徹底失和。而這之前六天,《魯迅日記》有“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餚此可記也”的一筆,《周作人日記》則了無痕跡,若無其事似的。
要之,周作人這一剪,剪出了一個千古之謎,留給後來的:許多學人“大膽的假設”,卻止於“大膽的假設”,而未能“小心的求證”,證實他心底里的“創見”來。
不幸中的萬幸,周作人留下了自己挖剪的字據:“關於那個事件,我一向沒有公開的說過,過去如此,將來也是如此,在我的日記上七月十七日項下,有剪刀剪去了原來所寫的字,大約有十個左右,”見於《知堂回想錄》《一四一不辯解說(下)》。如果沒有這個說明,這又是一樁千古奇案了,因為六十年代周作人將包括這一年的日記在內的一批日記賣給魯迅博物館了。那么,剪掉了什麼,是誰剪的,為什麼剪呀,種種種種“是是非非”,今天誰說得清楚?
不過我還是惋惜,當影印時,這一頁應該作技術“處理”,比如夾襯一頁有色紙之類,使剪去的刀痕一目了然;而且最後再作文字“處理”,加一個注釋,只要抄出上引周作人的文字就足夠,我以為,這樣才真正做到了“保持原貌”的初衷,哪怕《出版說明》中在“有塗改”,“有眉批”,“有補記”,“有缺一天”之外,漏說“有挖剪”也不妨。
周作人相關著作
長期以來,周作人在中國文壇上可謂是寂寞的,在辭世後相當長的時間中,他的作品幾乎被人們所遺忘,但這絲毫不影響他現代散文開山大師的地位。本集精選了周作人生平書稿、散文及翻譯著作等,旨在揭開塵封的歲月,為今天的讀者們呈現出一篇篇平和寬容、樸實有諧趣、飽含難以言說的美的知堂真味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