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文瀾學報》1套6厚冊全、1/16開、書品潔淨、杭州古籍書店87年3月影印。
文瀾學報是浙江省立圖書館編輯出版的專業性學術刊物,1935年1月創刊,1937年6月停刊,共出三卷七期六冊,其中第二卷第三、四期合刊為“浙江省文獻展覽會專號”。自1936年以後與《浙江圖書館館刊》合併後改為季刊。每期約300頁,66萬字。
宗旨
該刊以研究中國學術,闡揚浙江文獻為宗旨,開闢有“文獻述概”、“著述記”、“人物年譜”、“書林”、“文苑”等專欄,撰稿人都是國內外著名的學者、目錄學家、版本學家,如顧頡剛、傅增湘、夏承燾、陳訓慈、孫延釗等,發表過許多重要著述,如“晚清浙江文獻述概”、“溫州文獻述概”、“文瀾閣四庫全書史稿”、“浙江歷代藏書家考略”,在全國學術界有相當大的影響。
《文瀾學報》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倡導“研究中國學術,闡揚浙江文獻”的宗旨。是由著名的愛國人士,史學家和圖書館事業家陳訓慈先生創辦的.
陳訓慈介紹
陳訓慈,字叔諒,生於1901年,浙江慈谿官橋村(今屬餘姚)人。1924年,受其胞兄陳布雷的資助與培養,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歷史系。他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撰著有《世界大戰史》、《清代浙東之史學》、《五州事件》、《浙江圖書館小史》、《甲午戰爭歷史教訓》以及與友人合寫的《萬斯同年譜》等,對兩浙文獻、文物搜求與求證,甚有貢獻。1932-1941年間,陳訓慈先生出任浙江圖書館館長。在他任職期間,無論是公共圖書館對社會的開放,各類刊物的編印,還是文獻展覽會的成功舉辦,都使浙江圖書館名聲因之大振。
陳訓慈先生強調圖書館的服務必須走向社會。他指出:“現代圖書館已不能‘坐而論道’,被動地待人上門。而當主動地深入社會,以為推動一切事業之主力。”那時在杭州市設定圖書流通部三處,民眾書報閱覽處五處,還設有一個流動書庫,每天在市內作定點巡迴,就連錢塘江的渡輪上也能見到浙江圖書館的流通書刊。可以說當時的服務是一流的。這種主動、開放的讀者服務理論,對當代圖書館的服務工作仍有啟迪。
陳訓慈還主持創辦了《文瀾學報》、《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其中《文瀾學報》是浙江第一家省級學術刊物,由於有馬一浮等知名學者的撰文,當時刊物影響較大。陳先生自己在刊上也寫了不少有價值的學術論文。
1937年8月,日寇在金山衛登入,杭州危在旦夕。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和浙江省立圖書館的大量圖書急待搶運。陳先生四處奔走,親自去省教育廳催撥運書經費,當時的教育廳對此事抱不負責的態度。陳先生非常生氣,又非常著急,終於經過他的努力,籌集到一些資金,將文瀾閣《四庫全書》在日軍進入杭州之前,安全地運出杭州,抵達富陽。再找來大卡車,千辛萬苦地將《四庫全書》運抵大後方-貴陽威西門外山上地洞內。同《四庫全書》放在一起的還有《古今圖書集成》、《永樂大典》等。除浙江圖書館的一些珍、善本外,陳先生還負責把著名的寧波天一閣藏書也搶運出來,運到浙南龍泉一個小山村。抗戰勝利後,陳訓慈先生又自始至終地將《四庫全書》等珍貴圖書館文物運回浙江。今天我們在西子湖邊浙江圖書館古籍部能看到保存完好的《四庫全書》等圖書,不能不為陳先生的搶運精神所感動。
1990年6月12日,浙江圖書館為“陳老館長九十壽辰暨從事圖書資料工作六十周年”舉行慶祝大會。當陳先生步履緩慢面帶慈祥笑容地走來,浙江圖書館的同仁們站在大學路主樓的台階上,熱烈鼓掌歡迎。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