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85年前(即1924年)的8月3日,國聞通訊社在上海創辦了一份時事性、政論性、綜合性的新聞周刊——《國聞周報》。它創辦人胡政之(1889-1949年),是我國著名記者和報刊政論家,也是一位成功的報業經營者。創辦歷程
對於創辦《國聞周報》,胡政之有這樣的回憶:“當我創辦國聞通訊社的時候,就有意同時辦一個周刊,使通訊與周刊互為表里,相輔相成。但是,最初通訊社業務,基礎未固,自不敢輕舉妄動。後來通訊社業務漸漸有了發展,而且當時國內實在需要這樣的周刊,我才不避一切艱難,在上海創辦起來。”經過一番積極的籌備,1924年7月17日,國聞通訊社在上海《申報》刊登廣告“《國聞周報》出版預告”說:“啟者國聞通訊社成立有三年,分設上海、北京、漢口,並於通都大邑聘任通信員,每日發行新聞稿件,為全國各報所採用,信譽素著。茲由本社全體社員通力合作,發刊《國聞周報》一種,定期八月三日出版。內容分評論、論著、紀事、特別通信、插頁、小說、劇談、自由論壇、譯件等項,印刷力求精美。”
在《國聞周報》的創刊號上,有胡政之撰寫的“發刊辭”。在這篇“發刊辭”中,他先為新聞事業和新聞記者正名,要人們改變以往對於新聞事業和新聞記者的偏見。創刊號上還刊登了胡政之撰寫的兩篇社評《外人私運軍火之禍因》、《退還庚子賠款之用途》以及專門介紹孫中山的專文。
《國聞周報》社於1926年9月13日移至天津,1936年4月又回到上海出版。1937年的“八一三”滬戰以後,戰事擴大到上海,炮火籠罩,內外交通阻塞,各家報刊紛紛撤往大後方。這時《國聞周報》堅持在滬辦刊,編輯出版了兩期“戰時特刊”,著重反映滬戰的戰況。發表過巴金的《站在十字街頭》和《自由快樂地笑了》,茅盾的《接頭一瞥》,胡愈之的《憶北方的友人》,王芸生的《寄日本國民》、《誡日本軍閥》、《東亞大時代》,張香山的《鼓吹黷武的日本文學》、《友人之書》,章靳以的《我的家鄉》,王瑩的《從上海到蘇州》,張天翼的《抗戰與民眾》,沙汀的《這不比強盜更可惡么!》,胡風的《為祖國而歌》,郭沫若的《復建縣縣小同學書》,范長江的《如何鞏固抗戰陣線》,徐遲的《從北平逃亡出來》,艾蕪的《八月的上海》等等。
1937年12月12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國聞周報》社所在的法租界形同孤島。日軍要求新聞檢查,《國聞周報》為爭不受辱的報格,在它發滿14卷(總計700期)後毅然停刊。12月27日,《國聞周報》在停刊號上刊登“啟事”:“本報決定出至第十四卷第五十期為止,暫停在滬出版,另移地點發行,一俟籌備就緒,再行奉告。敬希。愛讀諸君注意為荷。”《國聞周報》在停刊前,每期發行約3萬份。這份出版了13年又4個月的周刊(中間未曾中斷),至此停刊。
1938年9月2日,《國聞周報》在香港《大公報》刊登復刊“啟事”,說《國聞周報》擬於十月二日在香港復刊。可是,在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接著英法對德宣戰。於是,9月25日,《國聞周報》又在香港《大公報》登出“緊要啟事”說:“本報原定十月二日復刊,一切籌備早已就緒。不意歐戰勃發,致交通及紙張、原料均發生障礙,本報在此困難環境之下,只得延期出版,容俟局勢稍定,再以出版地點及日期奉告,諸希鑑諒是幸!”以後,因戰爭等種種原因,《國聞周報》再也沒有復刊。
歷史意義
雖然《國聞周報》已停刊72年了,但其所載豐富的內容,仍是現今近現代史研究工作者經常翻閱的資料。1957年8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了《國聞周報總目》,200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把《國聞周報》刻錄成光碟出版,為歷史學和新聞學的研究者提供了便利。為紀念《國聞周報》的創辦人胡政之誕辰120周年和逝世60周年,2009年6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回憶胡政之》一書,內載許多著名報人如蕭乾、金庸、徐鑄成、曹聚仁、曾敏之等回憶胡政之新聞生涯的紀念文章。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