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

《中流》

《中流》,現代文學半月期刊。黎烈文主編,1936年9月5日創刊於上海,上海雜誌公司發行。1937年8月5日出版第2卷第10期後停刊。共出22期(“八·一三”戰爭爆發後,曾與《文學》、《譯文》、《文叢》聯合出版戰時文藝周報《吶喊》,第3期改名《烽火》),是有較大影響的左翼文學刊物。《中流》內容廣泛,登載有評論、散文、小說、詩歌、戲劇、書評、遊記、人物印象、通訊、報告文學、生活記錄等各種體裁形式的作品。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中流》創刊號《中流》創刊號

現代文學期刊。半月刊。黎烈文主編,1936年9月 5日創刊於上海,上海雜誌公司發行。1937年8月5日出版第 2卷第10期後停刊。共出22期(“八·一三”戰爭爆發後,曾與《文學》《譯文》、《文叢》聯合出版戰時文藝周報《吶喊》,第3期改名《烽火》),是有較大影響的左翼文學刊物。

主要撰稿人

魯迅茅盾巴金葉聖陶唐弢張天翼姚克艾蕪陸蠡羅烽老舍鄭伯奇靳以蕭紅蕭軍宋之的魯彥黎烈文陳子展胡風舒群李廣田歐陽山劉白羽端木蕻良許欽文聶紺弩、羅叔、臧克家蔣牧良、曹白、何其芳謝冰瑩田間艾青等。

內容介紹

《中流》雜誌封面照片  沙飛攝《中流》雜誌封面照片 沙飛攝

《中流》內容廣泛,登載有評論、散文、小說、詩歌、戲劇、書評、遊記、人物印象、通訊、報告文學、生活記錄等各種體裁形式的作品。
《中流》尤其側重雜文、隨筆,魯迅的《……這也是生活》、《死》《女吊》、《立此存照》(七篇)等,都是在《中流》上發表的。茅盾、巴金、唐弢、靳以、魯彥等都在上面發表不少雜文、隨筆、散文。

《中流》發表的作品中,蕭紅、白朗、端木蕻良、羅烽等東北作家的以淪陷區人民的苦難與鬥爭為題材的小說,報告文學《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在漢奸治下的“冀東”》(蟄寧)、《“穿城過”》(澎島),通訊《北平素描》(張振亞)、《和平的古城》(王西彥)、《通州一瞥》(西村)、田間、王博習、艾青、鄒荻帆等人的詩等,都充溢著強烈的時代氣息。

《中流》所載作品,大都短小精悍,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比較高,有些已成為現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中流》就翻譯問題、美學問題發表了一些討論文章。第1卷第5期(1936年11月 5日出版)為“哀悼魯迅先生專號”;第2卷第10期(1937年8月5日出版)為“抗敵專號”。

主編黎烈文介紹

黎烈文黎烈文

黎烈文,又名六曾,筆名李維克、達五、達六等。湖南湘潭人。1904年生。1922年任商務印書館編輯。1926年先後赴日本、法國學習,獲碩士學位。

留學期間,曾任《申報》特約撰述。1932年回國,任法國哈瓦斯通訊社上海分社編譯。同年12月,應史量才邀請,任《申報》副刊“自由談”主編。在他主持期間,“自由談”改變了以“茶餘酒後消遣”為目的的文風,約請魯迅、瞿秋白、茅盾、陳望道、葉聖陶、巴金等進步作家為“自由談”撰稿,呼籲救亡,針砭時弊,成為當時具有廣泛影響的報紙副刊。1934年5月被迫離職。1935年與魯迅、茅盾、黃源等組織譯文社,從事外國文學的翻譯介紹工作。1936年主編《中流》半月刊。抗日戰爭時期在福建從事教育和出版工作。
抗日戰爭勝利後去台灣。1946年初,任台北《新生報》副社長。1947年起,任台灣大學教授。1972年10月31日在台北病逝。

譯著有散文集《崇高的女性》等21種。

創刊號設計

民國創刊號/1936年9月5日創刊/黎列文編輯/《中流》/民國創刊號/1936年9月5日創刊/黎列文編輯/《中流》/

《中流》創刊號的封面,實在是好,為書籍裝幀藝術家錢君匋手筆。紅色的類似於“腰封”的長條塊把封面一截兩半,腰封是一幅對稱的藍色窄條,居中的是“君匋”兩個小字,不熟悉封面掌故的人極易忽略設計者的簽名。腰封的左上角,黑底白字兩個美術字:“中流”。期刊的名字習慣做法都是放在封面的左上角,書也一樣,但是像“中流”這樣死死頂占左上角的似不多見,這是“錢封面”的作派。刊名右邊是立柱般的“1”,下面橫寫“創刊號”。這是初版《中流》的樣式。再版的《中流》,“1”和“創刊號”就挪到了左下角。初版的左下角是“留白”,旁邊是豎排的目錄摘要。整個封面,用紅、白、黑作主色,那一條藍,象徵中流之水。

魯迅與《中流》

《中流》雜誌封面照片《中流》雜誌封面照片

魯迅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裡接觸的人和雜誌,裡面有黎烈文及其主編的《中流》。《中流》於1936年9月5日創刊,這是魯迅在世的最後一個完整的月份。8月23日魯迅日記:“為《中流》作小文。”8月27日:“夜烈文來。”9月5日:“為《中流》(二)作雜文畢。夜烈文來。”9月10日:“下午烈文來並交《中流》(一)稿費十二元,交以第二期稿。”9月22日:“下午寄烈文信並稿二種。”9月23日:“午寄烈文信。”9月28日:“晚烈文來並交《中流》(二)稿費九元。”10月8日:“晚烈文來並交《中流》(三)稿費二十元五角。”10月11日:“寄烈文信。”10月17日致曹靖華信(魯迅生平最後一信)內云:“……《作家》約八千,《譯文》六千,新近出一《中流》(已寄直三本),並無背景,亦六千。10月19日魯迅逝世。
當時上海的稿費標準是千字五六元,《中流》給魯迅的稿酬也就是這個水平,我數過字數。不一樣的地方是黎烈文親自送酬上門,這也是當年編輯的作風,今已絕跡。
《中流》第五期是“哀悼魯迅先生專號”,黎烈文在悼念文章《一個不倦的工作者》里說:“別人不過從魯迅先生的著作受到他的影響,而我卻是近幾年來常常在他家裡走動,當面受著他的教益,得到他的鼓勵的一人,望著那靜靜地睡在許多花籃花圈當中的他的遺體,再回憶著那永不能夠再聽到的但又仿佛還在耳畔的談笑,我無論如何也不願構想魯迅先生已經死去,我只能把他當作是暫時的假睡,給予他的敵人們的一個嘲弄。”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科學畫報》
《觀察》
《時與文》
《展望》
《國訊》
《柯達商報》
《孔教會雜誌》
《國際新聞周報》
《浙江潮》[民國期刊]
《不忍》
《文學界》
《時與潮》
《時代精神》
《大眾》
《南風》
《月華》
《再生》[民國期刊]
《青年界》
《每周情報》
《風雨談》
《金鋼鑽》
《黑白》[民國期刊]
《天地人》[民國期刊]
《文潮》
《文友》[民國期刊]
《永安月刊》
《作家》
《孤軍》[民國期刊]
《禮拜六》
《學燈》
《新壘》
《史地學報》
《人世間》
《新醫藥刊》
《小說大觀》
《生活教育》
《國藥新聲》
《讀書與出版》
《拓荒者》[民國期刊]
《紫羅蘭》[韓雪歌曲]
《紅玫瑰》[民國期刊]
《南國》[民國期刊]
《文章》[民國期刊]
《宇宙風》
《晨報副鐫》
《新語林》
《郵友》
《中國紡織學會會刊》
《經濟導報》
《教育與民眾》
《經濟導報周刊》
《經濟周刊》
《時與文》
《評論報》
《文萃》
《社會新聞》
《新社會半月刊》
《新月》
《新潮》
《新青年》
《月月小說》
《金剛鑽》
《矛盾》
《香艷雜誌》
《金屋》
《眉語》
《海潮音》
《民間報》
《集美周刊》
《民俗》
《正中》
《社會之花》
《北洋周刊》
《抗戰》
《烽火》[民國期刊]
《海燕》
《中國工人》
《青鶴》
《戰士》[民國期刊]
《經史關係》
《燕京學報》
《小說林》
《中國評論周報》
《水產月刊》
《秦鍾》
《犁頭》
《上海醫報》
《文藝陣地》
《百病自療》
《農業論壇》
《總動員》
《生存》[民國期刊]
《夜鶯》[民國期刊]
《中國學生》
《政治周報》
《社會科學論叢》
《醫事雜誌》
《新中華》
《音樂教育》
《旅行雜誌》
《禹貢》[民國期刊]
《新生》[民國期刊]
《食貨》
《主日學校期刊》
《近思》
《青年公論》
《中央周刊》
《曙光》[民國期刊]
《魯迅風》
《古今》
《世紀評論》
《故宮周刊》
《政衡》
《飯後鍾》
《上海無線電》
《故宮》[民國期刊]
《文學周報》
《紅旗周報》
《工程界》
《南洋史料》
《國際文化》
《大眾醫學》
《國風》[民國期刊]
《中國童子軍》
《青運文獻》
《立言畫刊》
《新潮》
《友誼》[民國期刊]
《萬象》
《文瀾學報》
《生活》[民國期刊]
《啟示》[民國期刊]
《南京中央日報》
《茶話》
《南社湘集》
《實報》
《出版周刊》

《小說月刊》
《中流》
《譯文》
《現代評論》
《光明》
《國文月刊》
《文學》
《太白》
《現實文學》
《詞學季刊》
《東方雜誌》
《譯報周刊》
《逸經》
《中國新書月報》
《讀書生活》
《星期六》[民國期刊]
《世界知識》
《大道》[民國期刊]
《制言》
《吾友》
《平明雜誌》
《國民雜誌》
《紅雜誌》
《麒麟》
《聖經報》
《東北文化月報》
《庸言》
《農業通訊》
《農報》
《進展月刊》
《我存雜誌》
《中原》[民國期刊]
《新生路》
《文壇》
《學林雜誌》
《更生》
《大中華》
《砥柱》
《新認識》
《橄欖月刊》
《新光雜誌》
《莽原》
《中國建設》
《增濤》
《質文》
《實業金融》
《文藝月報》
《中國工業》
《說文月刊》
《希望月刊》
《金屋》
《文華》
《矛盾》[民國期刊]
《中建半月刊》
《長壽》
《時兆》
《高爾基研究年刊》
《文藝春秋》
《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
《人物雜誌》
《廣西文獻期刊》
《氣象研究所集刊》
《中華英文周報》
《統計月報》
《統計界簡訊》
《化學世界》
《中國文摘》
《快樂家庭》
《新少年》

《敬佛月刊》
《觀宗概況》
《大乘月刊》
《中日密教》
《佛學周刊》
《連漏聲》
《大佛學報》
《宜昌佛教居士林林刊》
《西藏班禪駐京辦公處月
《威音》
《頻伽音》
《仁智林叢刊》
《佛化周刊》
《微妙聲月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南瀛佛教會會報》
《北平佛教會月刊》
《東方文化》
《建設》
《亞洲世紀》
《創造月刊》
《中央邊報》
《現代法學月刊》
《朝花》
《新學生》
《千秋》[民國期刊]
《見聞》
《永生》[民國期刊]
《小說季報》
《染化》
《台樟通訊》
《中堅》
《土本工程》
《五洲》
《健美運動》
《生活星期刊》
《軍聲》
《氣象季刊》
《突進》
《風土什志》
《海濤》
《進步青年》
《勵志》
《讀書通訊》
《大俠魂》
《政治周刊》
《國聞周報》
《川康建設》
《西北風》
《時事類編》
《野草》[民國期刊]
《大千》
《航務通訊》
《科學》[民國期刊]
《水星》
《英語周刊》
《西風》[民國期刊]
《土書集刊》
《共產黨人》
《中國稻作》
《突崛》
《地質評論》
《家庭周刊》
《學藝彙刊》
《廣播周報》
《教育通訊》
《中學生》
《科學大眾》
《時代》[民國期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