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世界知識》創刊於1934年9月,是一本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半月刊。它描述世界風雲變幻,評說地區熱點問題,充分展示時事性、權威性和知識性。主要欄目:“封面話題”緊扣國際時事焦點;“周邊態勢”緊盯周邊動向;“環球政情”掃描全球大事;“經濟視窗”關注世界經濟與中國;“外交管窺”瞭望中國外交……
《世界知識》將一個立體世界呈現給廣大讀者,它以內容豐富、報導準確、分析精闢、封面創意獨到而在我國眾多刊物中獨具特色。1995年,該刊獲得首屆“全國社科類優秀期刊獎”;1998年~1999年,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1999年榮獲首屆“國家期刊獎”。
創刊背景
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的胡愈之於1934年9月正式創辦《世界知識》雜誌。並由周恩來總理題寫了刊名。他親自組織和主編稿件,和他一起的還有鄒韜奮、徐伯昕、畢雲程、張仲實、金仲華、張明養、錢俊瑞等老一輩革命文化人士和國際問題專家。《世界知識》雜誌創辦之初由生活書店發行,是生活書店的期刊之一,發行人是徐伯昕,公開出面的編輯人是畢雲程,實際主編是胡愈之。由畢雲程作編輯人主要是考慮到他在工商界上層有較多的關係,政治色彩較淡,刊物登記時容易被批准。後來張仲實、錢亦石、錢俊瑞、金仲華相繼接任主編,其間林默涵、王益曾參加過編輯工作。
《世界知識》雜誌發刊後,除介紹重要國際知識外,著重分析了嚴重的國內國際局勢,揭露法西斯勢力的侵略圖謀,介紹世界的光明面,即各國人民力量的覺醒和聚集,世界反侵略、反法西斯運動和我國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世界知識出版社由《世界知識》雜誌發展而來,《世界知識》雜誌創刊後的次年即以世界知識社名義出書。世界知識社是世界知識出版社的前身。
發展里程
從創刊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世界知識》雜誌是黨對民眾進行國際形勢教育的一個重要陣地。這一時期,除按期出版雜誌外,還通過生活書店出版了一些叢書、年鑑和地圖。鄒韜奮在《世界知識》雜誌上連載的《萍蹤憶語》出版了單行本。還有張明養的《世界知識讀本》、金仲華的《國際新聞讀法》、平心的《國際問題研究法》、錢亦石的《緊急時期的世界與中國》等書,都是研究國際問題的基礎讀物,很受讀者歡迎。1936年首次編輯出版了反映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概況的《世界知識年鑑》。此外,還翻譯出版了路易•斐雪的《動盪中的歐洲》、路威的《戰爭與間諜》、賽爾特斯《戰爭、軍火與利潤》等國外讀物。
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淪陷。《世界知識》雜誌無法繼續出版,於1937年底隨生活書店遷往漢口, 1938年元旦起在漢口出版了12期。不久,武漢告急,《世界知識》雜誌於1938年7月轉移到廣州出版。1938年10月又遷至香港出刊。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占領香港,香港淪陷。遷至香港的《世界知識》雜誌所有資料、圖版全部損失,不得不終止出版。當時曾醞釀將《世界知識》雜誌遷往桂林等內地出版,但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未能實現,以致《世界知識》雜誌停刊四年多,直到抗戰勝利後才得以復刊。抗日戰爭時期,《世界知識》雜誌的重點是分析抗戰局勢,揭露日寇的殘暴,指出國內國際形勢對我有利,駁斥投降主義的謬論,闡明抗戰必勝,激勵全國人民團結戰鬥。這個時期,《世界知識》雜誌還編輯出版了各種圖書,如《戰爭途中的日本》、《日本人民反戰運動》、《軍部財閥統治下的日本》、《日本經濟能否持久作戰》、《戰時日本全貌》、《蘇聯紅軍是怎樣成長的》等。抗戰期間,《世界知識》雜誌的主編先是金仲華,後來有劉思慕、喬冠華、鄭森禹、張鐵生等。
1940年,在廖承志和潘漢年同志支持下,胡愈之以《世界知識》為中心,在香港組織了一個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會,以加強國際問題的研究和宣傳,發展統一戰線。研究會主要成員有胡愈之、陳翰笙、金仲華、邵宗漢、馮裕芳、喬冠華、鄭森禹等人。
“八·一三”日本武裝侵略上海後,許多報刊相繼停刊,由生活書店出版的幾種刊物也無法繼續出版。在此情況下,《世界知識》、《國民周刊》、《婦女生活》、《中華公論》等幾本雜誌曾經合在一起,出版戰時聯合旬刊,但只出版了四期。後經胡愈之設計,於1937年12月起,出版了名為《集納》的周刊,選擇刊登國際時事文章,代替《世界知識》雜誌,向讀者介紹國際形勢,《集納》的主編胡仲持和譯者大多是尚未離開上海的《世界知識》雜誌的作者。但這本刊物只出了九期就被租界當局查禁。
抗戰勝利後,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世界知識》雜誌於1945年12月在上海復刊,並於1946年10月由半月刊改為周刊。《世界知識》雜誌過去一直由生活書店經手出版發行。此時,為了便於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分散作戰,按照黨的指示和安排,《世界知識》雜誌與生活書店分開,另行建立了世界知識社,專門出版國際問題書刊。黨在各個方面支援出版社的建立和發展,出版社由地下黨文委直接領導,相繼由梅益、陳虞蓀、姚溱負責聯繫。解放前夕,《世界知識》雜誌的骨幹力量馮賓符也成為地下黨文委的成員之一,黨對《世界知識》雜誌的領導更加堅強,《世界知識》雜誌同黨的關係也更加密切了,還掩護過一些解放區和地下黨的同志。復刊後的《世界知識》雜誌得到國內外許多國際問題專家的大力支持,他們不斷為刊物撰稿,其中經常供稿的有鄭森禹、梁純夫、姜椿芳、劉尊棋、石嘯沖、婁立齋、宦鄉、陳原、劉思慕、陳翰伯、吳景菘、廖湖金、李純青、林煥平、孟憲章、戴文葆、潘光祖、陳虞孫、矛盾、胡繩、張鐵生、曹日昌、吳大琨、侯外廬、平心、戈寶權、李正文、何家槐、艾寒松、馬敘倫、吳清友、壽進文等;經常提供翻譯稿件的有曹未風、滿濤、柳無垢、董秋斯、於友、黃兆均等;國外撰寫通訊稿件的在東南亞有胡愈之,在美國有劉尊棋、薛葆鼎,在英國有胡其安、陶大庸等。《世界知識》雜誌在當時上海印刷條件最好、印刷質量最高的印刷廠—上海延安中路科學印刷廠排印。這段時間,世界知識社新老人員精誠合作,將世界知識社辦成了一個有很大社會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國際問題書刊出版社,先後著譯出版了各種圖書20多種,如《歐洲縱橫談》、《世界新形勢》、《世界現勢十講》、《論世界危機》、《論美蘇關係》、《東南亞各國內幕》、《日本問題讀本》、《新民主國家論》、《美國政治剖析》、《世界現勢圖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政治參考地圖》、《蘇聯看世界》、《戰後蘇聯印象記》、《戰後世界經濟與政治》、《豪門美國》、《美國與戰後世界》、《德國問題內幕》、《俄羅斯問題》、《論馬歇爾計畫》、《麥帥陛下》等。《世界知識》雜誌的筆鋒主要針對西方國家的反蘇反共浪潮、美國的侵略和戰爭政策、美蔣勾結製造中國內戰。特別是一針見血地分析一個時期內國際形勢的 望台》和《看圖識事》的圖表,很受讀者歡迎。這一時期出版社的負責人是金仲華、馮賓符、王德鵬。 上海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迫害進步文化事業,一些進步刊物相繼遭禁止,對《世界知識》雜誌的迫害也隨之加緊。1949年3月19日《世界知識》雜誌第19卷第十期出版後,3月23日,接到國民黨政府社會局的公文,稱《世界知識》雜誌自出刊以來,內容反動,有礙社會治安,勒令“停刊”。
70多年艱苦創業、風雨兼程,世知社鑄就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權威性國際問題書刊出版社的品牌形象。改革開放後20餘年間,出版社在繼續努力辦好六大期刊的同時,累計出書達4000多種,其中許多是國家和行業的重點圖書,還出版了一批引進著作權的海外名著佳作中譯本,在知識界和廣大青年讀者中贏得好評,享有很高的聲譽。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世知社繪製了新的發展藍圖,正在實現以深化內部改革、創新機制、最佳化出版物結構、提高質量效益為主線的戰略性轉變。世知人將繼續發揚勤勞敬業、銳意進取的精神,開拓書刊出版的新天地,為建立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主要欄目
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外交舞台、社會與文化四大版塊。
新聞觀察、背景與內幕、環球輿論、國際縱橫本刊專訪、中國與世界、域外廣角等欄目。
辦刊宗旨
宣傳黨和政府的對外路線、方針、政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國際形勢變化和發展趨勢。介紹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報導剖析熱點問題。融知識性、時事性為一體。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