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物簡介
中國伊斯蘭教綜合性學術刊物。1927年1月在北平創刊。原為旬刊,1947年改為月刊,由設在成達師範學校的“月華報社”編輯出版,主編趙振武。抗日戰爭時期曾遷至桂林、重慶,一度停刊。1947年遷回北平繼續出版發行。其第1、2兩卷為報紙形式,8開,4個版面。自第3捲起改作雜誌形式。原以卷期計算,自1947年變月刊後改以年度計算。
內容介紹
該刊主要登載伊斯蘭教學術文化方面的論文和資料,內容包括中國伊斯蘭文化之演進、伊斯蘭學術思想之研究、中國各地穆斯林情況調查、中國伊斯蘭教史料、伊斯蘭國家的歷史及現狀、回民教育問題等,是國內探討伊斯蘭學術文化的一個重要論壇,該刊登載過金吉堂的《中國回教歷史問題》、馬心泉的《中國回教教育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王靜齋的《中國回教掌故》、馬松亭的《回教與人生》、《中國回教的現狀》、尹伯清的《王浩然阿訇傳》、傅統先的—《追求中的真宰》,以及龐士謙譯作《回教法學史,和馬堅譯作《認主學大綱》等許多重要學術性文章。此外,還連載了《全國清真寺調查表》和《北京市清真寺調查》,收集和保存了大批珍貴的歷史資料.該刊欄目除論著、調查、譯叢外,還辟有社論、時事述評、育論坫壇、學術講座、講演錄、回教世界、筆記、史料及文藝等專欄。每期刊首都刊有一段“古蘭詮注”。
背景資料
1936年曾出過一期《北平教案始末》。該刊還報導海內外專題訊息,篇末附有《中外教聞》和《穆民寫真》。在遷出北平以前,該刊刊首還經常登載學術活動及清真寺照片。在抗日戰爭時期,該刊雖處境困難。但仍刊登了大量宣傳抗日救國的文章和報導,並公布了發表文章的立論原則為:“激勵回民之國民氣節,發揚回教殺身成仁之抗戰美德,說明抗戰建國必能成功之理由,聯絡回教世界,俾得國際上之同情,而予侵略者以政治上、經濟上打擊。”
該刊是辛亥革命後,中國穆斯林先進知識分子為振興民族,弘揚教義,致力文化建設,維護民族合法權益而興辦的輿論陣地。它在介紹伊斯蘭學術文化,啟迪民智,增進民族團結,宣傳愛國主義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貢獻。
刊物宗旨
創刊初始就遵循六大宗旨:
發揮回教適合現代潮流之精義;介紹世界各地回民之訊息;增進中國回民之知識與地位;解釋回教新舊派別之誤會;發展中國回民之國家觀念;提倡中國回民之教育及生計。
總之,該刊創刊就是為了宣傳回教文化、介紹回教教義、報導回教世界動態、研究中國回教史。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一點,該刊創辦意圖就是倡議中華各民族要團結聯合起來,組成強大的力量,來對付外侵,對付龐大的帝國主義者。該刊反對“民族自決和獨立”,強調共融和合作。該刊將伊斯蘭回教之釋義理解為和平,同時也認為“孫中山先生理想中之大同世界”是為和平,人類最熱切的希望也是為了和平,並提出“如何實現真正和平”是“現代吾人所負最大之責任”。
該刊自始至終都是遵循回教教義,遵循民族團結這一大的基本方向。該刊辦刊之初曾以講述宗教性文章為主,後不斷更新開設了多個欄目,如古蘭譯解、論著、譯叢、回教世界、調查、特載、哲學講座、穆民寫真、教義、紀事、史料、筆記等等。該刊創辦人馬振五先生、馬雲亭先生、馬少雲先生經常為該刊撰寫評論文章。另外,馬毓貴、李廷弼、馬宏毅、士謙、唐柯三、愚公、夢揚、李德俊等也是該刊主要作者。本次收藏了該刊自1929年11月至1948年6月的內容。
民國期刊
“民國雜誌”指1912年至1949年10月1日前出版發行的雜誌、期刊等。它的內容反映了我國近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等諸領域的歷史發展軌跡。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琉璃廠和上海福州路文化街上,民國雜誌賣價只有幾角、幾分錢一本,如今作為收藏品已升值到十幾元至近百元,且堂而皇之進入拍賣殿堂,成了收藏家手中的珍品,其價值亦隨之登上新台階,令人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