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輅》

《談輅》

《談輅》,明代張鳳翼撰,隨筆。

基本信息


選文欣賞

任昉序《王儉集》有攻乎?異端歸之正義,可見攻字從攻擊之攻。《集注》作專治,不知何所本?我皇祖說《論語》暗合亦以擊,訓攻止訓已。如雲攻去異端則害自止,駁夷狄有君甚正大,與章句儒不同。
《論語•託孤寄命章》言,托六尺孤而臨大節不可奪,如後世霍光之類。寄百里命而臨大節不可奪,即孟子所謂效死勿去,如後世張巡之類,雖三句實二事也。閻纘上疏理愍懷太子冤,引孔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臨大節不可奪。”以二句相屬,足為明徵。何朱注以託孤寄命為才,以臨大節為節。且寄命雲者,即《晉書》所謂方托百里之命於卿,非攝國政之謂也。
《談輅》《談輅》

論語•瑚璉》,朱注夏曰瑚,商曰璉,不知《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之四璉,殷之六瑚”可考,豈可倒置?
《論語》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大意言當時好佞,苟為不佞,則雖美好亦且不免。宋儒以好諛悅色並言,則以而字作與字矣。此皆訓詁之瑕也。
《論語》五十以學易,即孟子五十而慕之。五十言年,至五十則氣血漸衰,此時不懈於學易,則可以無大過也。此孔子年四十時之言。注作卒以學易,若卒字之誤,當是六十矣,何以為五十耶?
孔子言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言,各國人心去殷而歸周也。後儒泥荊、梁、雍、豫、徐、揚屬周,則是以諸侯而侵奪天子之地矣。可謂服事乎?且之暴非赧獻之比,若使侵其地至三分,有二誘里之囚豈得釋?
《孟子》“為長者折枝”,朱注“折草木枝”可疑。“折枝,按摩。折手足,解罷枝也。”《廣絕交論》有“折枝舐痔”,可以推類。況“枝、肢”古通用,“折腰肢,揖拜也”,為長者三字方明。
鄴侯人品與留侯武侯匹,不可輕訾。托跡黃老,是從赤松子游,意何本?傳云:“人以此薄之。”司馬《通鑑》、《朱子綱目》亦因之不改,烏在其信史也?
按王叔文輩,輕舉好進,背公死黨,固不可為賢矣。然其志亦欲扶唐之衰,不可盡謂小人,何當?時有“八關十六子”之號。史氏因其敗黜,遂皆指為小人。觀柳子厚以柳易播之事,果小人能為之否耶?范曄有言功成則譽顯,業謝則釁生,旨哉言也。
《談輅》《談輅》

大抵道學輩只是自以為是,居之不疑,本無事功也,而以功名之士為粗跡;本無才藻也,而以文章之士為浮華。竊佛氏之作用,而復詆其非;盜道家之糠秕,而復辟其短,亂聖賢之道,而壞人心術也,莫此為甚,學者不可不辨。
按《宋史》紹興十二年,皇太后韋氏至自金,靖康帝故未歸也,豈當時不請抑不遣耶?至二十一年,始遣巫極迎完顏亮雲。不知歸後何處頓放?假遂唯唯退,則知夷狄之君亦已得其要領,使臣不復言,亦若有受密旨者。第令當事諸賢若李趙輩,明言靖康既已失國,必無復辟之理,但當迎還以太上處之,便足破朱高隱疑。即有奸檜說,或不得入,何慮不及此?惜夫劉季緒才不能逮作者,好詆訶文章,掎摭利病,此習日甚一日,加以夤緣請託,遂令西施卻坐,嫫毋入帷,□巴大行,魯連退舍。欲望孫康於異代,豈易哉?徐陵一代文宗,未嘗詆訶作者,宜其令終也。
昔蔡邕至會稽,讀趙曄詩細,嘆息過《論衡》。《論衡》今傳詩細不可見,豈書之存亡,有幸不幸耶?
任子雖因父得官,然顧作為何如?若汲黯、李德裕皆任子,如此氣節功烈,科目中亦未易得。
郭解客殺人,公孫弘以解,雖不知甚於解殺。嘉靖間,以殺沈鍊,罪楊順、路楷是矣。然順、楷解客也,為解者嚴氏父子,惜當時不以世蕃賞鍊之死。
尚左尚右當有定體,不知今時何故分南北禮。禮乃一定之制,豈有當大一統之時,而可為南北之分乎?是在一道德同風俗者,所宜究心也。
嘗聞一狂人稱賣地理者,其言曰:“你也看,我也看,自有天然地一段。重重包裹在中間,不須錢買人不見。”人多疑而笑之,不知乃真人儆世之言,即陰地不如心地好之謂也。
阮瞻素執無鬼論,每自謂此理可辯正幽明。忽有一客通名詣瞻,言及鬼神事,客作色曰:“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即仆便是鬼。”於是變為異形,須臾消歲。瞻默然失色,歲余卒,此事可證。
漢未,洛陽婦人生子兩頭,當時以為漢祚將盡,天下有兩主之徵。劉聰時,光義人羊充妻產子二頭。趙太寧間,西明門內樹變為人形,鬚髮具備,為斂手之狀,惟無目鼻。近日竹節多生小人頭,自崑山至太倉,皆有之,不知此時何緣有此也?
晉史》諸葛長民將及於難,壁間見巨手長八尺,臂大數圍,令人斫之,忽不見。近有松陵陳文學向予言,簡村一婦里圃采蔬,地中忽出一手,長三尺許。手背綠色,手心純紅,牽婦衣,婦驚大呼,眾以鋤擊之,得解,手已不見。未幾,簡村罹大水,民多漂死。

作者簡介

張鳳翼(1527—1613)字伯起,號靈虛,別署靈墟先生、冷然居士。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與弟燕翼、獻翼並有才名,時人號為“三張”。生於明世宗嘉靖六年,卒於神宗萬曆四十一年,年八十七歲。嘉靖四十三年(1564)與燕翼皆中舉人。為人狂誕,擅作曲。鳳翼所著戲曲,有傳奇《紅拂記》、《祝髮記》、《竊符記》、《灌園記》《扊扅記》、《虎符記》(以上六種,合題《陽春集》)另據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著錄,尚有《平播記》、《蘆衣記》、《玉燕記》三種,均無傳本。《平播記》。詩文有《處實堂集》八卷,及《夢占類考》、《海內名家工畫能事》、《文選纂注》、《四書句解》、《瑞蘭閣景行錄》、《清河逸事》、《自訂年譜》、《國朝詩管花集》等;另有《敲月軒詞稿》,久已散佚。曾為《水滸傳》作序。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