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沈思孝(1542—1611),字繼山,一字純父,嘉興人。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授番禺知縣。萬曆初年,任刑部主事,因反對張居正受廷杖充軍。居正死後召回,任光祿、太常少卿、順天府尹等職。後又任南京光祿卿,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寧夏。改撫河南,力辭不就。不久召為大理卿。時有宦官郝金違法,刑部寬縱其罪,思孝依法予以嚴懲,進工部侍郎。陝西貢織羊絨是當地百姓的一大負擔,沈思孝奏減十分之四。升為右都御史,協理軍機大事。萬曆二十三年(1595)一月,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侵略朝鮮,明神宗朱翊鈞遣使構和,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沈思孝認為不應妥協,奏請修戰守備,並指責主和派。次年,病重歸鄉。5年後卒,贈太子少保。當時曾於薦橋之東建半郭樓。另有別墅綠羅莊,在相湖(今嘉興市郊區七星鄉相家盪)濱。嘉興城區角里街有其專祠。其詩流麗清脫,有《溪山堂草》4卷。著有《陸沈漫稿》6卷、《繼山草堂集》20卷、《秦錄》1卷、《晉錄》1卷。其中《秦錄》、《晉錄》多記秦晉等地的形勝風土,對了解明代秦晉地區經濟、政治、文化有參考價值。選文欣賞
山西田土,三十六萬八千三十九頃二十七畝零;夏秋二稅共二百七十二萬四千二十二石、絲五千斤、絹四千七百七十七匹;稅課四十四萬七千六十四貫七百丸十文。額解太倉銀六百七十七兩六錢;額徵工部四司銀一十萬九千九百五十二兩四錢,綾、絹,一千匹。河東鹽運司,額解池東場、西場、中場三分司。計行鹽西安、漢中、延安、鳳翔、歸德、懷慶、汝寧、南陽、汝州、平陽、潞安、澤、沁、遼。額辦小引鹽四十二萬引。余銀解太倉一千四十七兩一錢;解宣大山西三鎮年例十二萬四千九百三十二兩;代府祿糧四萬三千一百十三兩零;本布政司抵補民糧七萬四千二百五十九兩。
山西號為內地,然(自)據東勝而寧雁沖,據河套而偏老震,寧雁入則由代岢而下,偏老震則由保河深入,於是三關之防重矣。偏頭關,設在保德州迤北。西鄰延綏,河套,東連大同朔漠,北沖東勝一帶。寧武關,設在朔州西南。其地名野豬溝,搭達木河等處,俱在關西北,相去一百六十里,與偏頭關,老營堡地方聯絡,緊接暖會口要路。雁門關,設於代州。西抵寧武、偏頭,東連紫荊、倒馬,逼近朔州、威遠。地之要害,三關相為甲乙。而寧武據雁、偏兩關之中,為東西應援,外接入角堡,內維岢嵐,尤為緊關。故總兵初治偏關,後移鎮於此。東起北樓口,抵大同井砰界;西至娘娘灘,過河抵延綏黃甫川界;邊長二百餘里。
山西,地高燥,人家蓋藏多以土窖。谷粟入窖,經年如新。蓋土厚水深,不若江南過夕即浥爛。惟隔歲開窖,避其窖頭氣一時刻。卒然遇之,多殺人。其窖地非但蓋藏粟,亦以避虜。人遇窖,不敢入,惟積草薰之。然多其歧竇,即熏煙有他竅出,不為害,第家家穿地道,又穿之,每每長里余,嘗與他家穿處相遇。江南洞在地上,皆天生;塞北洞在地下,皆人造。
國初設大同府,分封代王。外分東中西三路,北設二邊,蓋虜南犯朔、應諸城要路也。東則天城、陽和,為虜入順聖諸處之沖。自北二邊壤,虜遂直抵鎮城,是以總制毛伯溫設法修復五堡:曰宏賜、曰鎮川、曰鎮邊、曰鎮山、曰鎮河。其地皆在舊二邊之內,去鎮城十里。各添設守備,而宏賜堡居中。復添設參將,屯兵戍守,始不敢輕犯。其境東連諸胡,西接套口。東起天城,抵宣府鎮西陽和界;西至井砰,抵山西北樓口。邊長六百四十餘里。
魏王盛兵蒲坂,平陽府蒲縣以塞臨晉。縣屬蒲州韓信為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西安府韓城縣以木罌渡軍襲之。
黃河自西安府入本省界,經大同府境,入太原之保德、岢嵐州、興縣,又經永寧州、寧鄉縣至平陽府,經永和、大寧、吉州、河津、滎河,達蒲州。蒲在河之東,從此歷芮城、平陸、垣曲,經陝之潼關,始入河南界。
晉中俗儉樸,古稱有唐虞夏之風。百金之家,夏無布帽;千金之家,冬無長衣;萬金之家,食無兼味。飯以棗,故其齒多黃;食用羊,故其體多肉。其朔風高厲,故其色多黯黑,而少紅顏白皙之徒。其水泉深厚,故其力多堅勁,而少濕郁微腫之疾。地有洞,故其虜至可避;商有件,故其居積能饒。惟五六月歊暑炎爍之時,日則捉扇而搖,夜仍燒炕而睡,此不可以理詰也。
作者簡介
沈思孝(1542—1611),字繼山,一字純父,嘉興人。生於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卒於神宗萬曆三十九年,年七十歲。明隆慶二年(1568)進士,授番禺知縣。萬曆初年,任刑部主事,因反對張居正受廷杖充軍。居正死後召回,任光祿、太常少卿、順天府尹等職。後又任南京光祿卿,升右僉都御史,巡撫陝西、寧夏。改撫河南,力辭不就。不久召為大理卿。時有宦官郝金違法,刑部寬縱其罪,思孝依法予以嚴懲,進工部侍郎。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