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驂錄摘抄》

《停驂錄摘抄》,陸深著,是明代筆記小說。

基本信息

選文

●卷一
宿州有睢陽驛,凡以睢水在其南也。然古睢陽,乃今歸德州,即張許死節之地。予過而問焉,屢更河患,亦既漫漶矣。正統間,予同縣人衛君庸知州事,嘗采輯史傳文集為《唐忠臣錄》,己巳年刻之,後正德己巳翻刊,人以為有數。正統有土木之變,正德逆瑾之變,在明年庚午八月,蓋六十之數雲。夫文獻之廢興,非特有數,亦抑有世道焉?
予觀唐之盛莫過於貞觀、開元,其時文章則燕、許、沈、宋,字畫則歐、虞、褚、薛,皆溫潤藻麗,有太平氣象。天寶以後,多事之日,則杜工部、顏魯公出焉,其辭翰非不雄偉俊拔也,而流離死亡之禍具見。弘治末,予初登朝,土大夫之賢者,皆喜習顏書、學杜詩,每與亡友王韋、欽佩論之,欽佩以為非佳兆。孝皇賓天,逆瑾亂政,辛未、壬申之間,霸州盜起,攻城破縣,殺戮甚慘,至煩兩路用兵;而川蜀之盜尤烈,竭天下之力,僅能克之。於是,魯公之忠節,工部之詩史,亦略仿佛睹矣。嗚呼,學術可不慎哉!
李憲副夢陽,字獻吉,號空同子,弘、正間名士,與予交好。嘗約獻吉游吳,卜居,予將入梁訪族,二十餘年未酬也。嘉靖己丑秋,獻吉尋醫,渡江留京,潤一兩月,予適有延平之行。是歲除日,獻吉下世。予赴晉陽,以庚寅三月二十一日經汴城而西,望几筵一慟而已。其子枝,字伯材,以《空同子》八篇來貺,燃燈讀之,重為之流涕。內《論學·下篇》一條書:“劉閣老言:‘李杜事微失旨。’”劉名健,字希賢,號脢庵,洛陽人,相孝廟首尾二十年,相業甚可觀,素以理學自負。予乙丑登第,為庶吉士,與眾同謁公於安福里第,公告諸吉士曰:“人學問有三事:第一,是尋繹義理以消融胸次;第二,是考求典故以經綸天下;第三,卻是文章好。笑後生輩,才得科第,卻去學做詩。做詩何用好,是李杜李杜也,只是兩個醉漢撇下許多。好人不學,卻去學醉漢。”其言如此。雖抑揚之間不能無過,然意則深遠矣。
予為庶吉士時,謁東山先生劉公大夏,時雍公誨予曰:“初入仕,不可受人知,知己多,難立朝矣。只如朋友,若兩三人得力者,自可了一生;過多,則晚年受累。”今五十有四,發種種矣,益知其言之有味。嘗見周密公謹所記趙德莊誨趙忠定曰:“今日於上前得一二語獎諭,明日於宰相處得一二語褒揚,往往喪其所守者,多矣。”乃知古人造就後進者,每如此。
予自延平赴山西,過潤時,邃翁南門。未久,相見,勞苦外無他語,但道:“子行得無受炎涼乎?”予笑曰:“不至是,小人炎涼之態可處,君子禍福之心可憐。”翁首肯之曰:“有是,有是。”
吾松姚蒙先生善醫。時鄒都堂來學巡撫江南,訪而召之,以醫生見。鄒公素嚴重,姚有口眼歪斜發動疾,公心輕之,問曰:“汝亦有疾。”對曰:“有風疾。”曰:“既有風疾,何不醫之?”曰:“是胎風。”公即引手令其診脈,姚退卻不前,再命之,再卻。公始曰:“診脈須坐。”呼座坐之,姚乃方脈。既畢,公問之,姚敘病源一二,公亦知醫,頷之。最後,姚曰:“大人根器上別有一竅出汗水。”公大驚曰:“此予隱疾,甚秘,汝何由知?”姚跪曰:“以脈得之,左手關脈滑而緩,肝第四葉有漏洞,下相通。”既久,公始改容,謝之,乃求藥。姚曰:“不須藥,只到南京便好。”以手策之曰:“今是初七,得十二日可到。”公曰:“知之矣。”即治行,果十二日晨抵南京,入會同館而卒。吁,亦神哉!其孫舉人湘,字清之,向在長安,為予道此。可見前輩技能難及。
召佃之名,亦自宋賈似道公田始。鹹淳戊辰正月,改官田為召佃,召人承佃,自耕自種,自運自納,與今法雖不同,而其來有所自矣。
文潞公富貴福壽,古今無比。致仕歸洛時,年已八十,神宗見其康強,問:“卿攝生亦有道乎?”潞公對:“無他,臣但能任意自適,不以外物傷和氣,不敢做過當事,酌中恰好即止。”神宗以為名言。夫有所享者,必有所養,燈籠錦事,想亦出於傾陷者所為。予鄉前輩陳晚莊先生,名肅,字惟敬,清修之士。一日衣緋窄袖袍會席,一士大夫素豪侈,攬之曰:“何不改作?”先生正色曰:“我福薄,恐難勝。”其人曰:“文潞公如何是,豈知有所享者必有所養也。”
加耗二字,起於後唐,明宗入倉,見受納主吏折,閱,乃令石取二升,為鼠雀耗。我太祖則每鬥起耗七合,石為七升,蓋中制也。江南糧稅,每石加耗已至七八斗,蓋併入雜辦,通謂之耗,意不止於鼠雀為也。近時,巡撫乃于田畝上加耗,則漸失初意矣。五季漢隱帝時,王章為三司使,始令更輸二斗,謂之省耗,當時人怨之,史亦謂章聚斂刻急,胡致堂推本其殺身以為興利之戒。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