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雜抄》

《蜀都雜抄》

《蜀都雜抄》,小說卷本,明代陸深編撰。

基本信息

簡介

蜀都雜抄
(明)陸深

作者

陸深,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明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少與徐禎卿相切磨,以文章有名。又善書,仿李邕、趙孟頫體。登弘治十八年(公元一五o五年)進士第。嘉靖中,為太常卿,兼侍讀。世宗南巡,深掌行在翰林院印。進詹事府詹事。卒,諡文裕。深賞鑒博雅,為詞臣冠。著作宏富,有儼山集一百卷,續集十卷,又有南巡日錄、河汾燕閒錄、停驂錄、傳疑錄、春雨堂雜鈔、儼山外記、玉堂漫筆金台紀聞、春風堂隨筆、知命錄、溪山余話、願豐堂漫書等,(均四庫總目)並行於世。《明史》有傳。陸深書法遒勁有法,如鐵畫銀鉤。

內容

蜀人多奇姓。今《百家姓》以為出於宋朝,故首以趙、錢、孫、李,尊國姓也。我朝《千家姓》亦以朱奉天運起文。然未見有天姓者,而蜀姓或有出於二家外。自魏晉以來,取才於門閥,故姓氏尤重。唐重八姓,論相於此,至不許與他姓為婚姻。自八姓而下,凡有三百五十姓。宋嘉祐中亦有《千姓編》。雁門邵思撰《姓解》則分為一百七十門,至有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漢穎川太守聊氏復有《萬姓譜》。古姓之存於今者鮮矣。按左氏因生賜姓;胙土命氏,以字,以謚,以官,以邑,才五者而已。

峨嵋山,本以兩山相對如蛾眉故名。字當從蟲,不當從山。

月竹,嘉定州之產,每月生筍。

吾郡松江,本緣淞江得名,其地下每有水災,乃去水而作郡。吳淞江,今吳江寶帶橋一路是已,亦名松陵。眉州有江亦名松江,即蜀江分派,過州城與醴泉江合。

嘉靖十五年丙申二月二十八日癸丑,四更點將盡,地震者三。初震,房屋有聲,雞犬皆鳴,隨以天鼓自西北而南。後數日得報,惟建昌尤甚,城郭廨宇皆傾,死者數千人,都司李某亦與焉。

蜀都大抵雨多風少,故竹樹皆修聳。少陵“古柏二千尺”,人譏其瘦長。詩固有放言,要之蜀產與他迥異。若謂“柏之森森”者,惟蜀為然。所謂喬木如山者,亦惟蜀為然。

楊柳多寄生,狀類冬青,亦似紫藤,經冬不凋。春夏之交作紫花,散落滿地。省衙前有數株,冬月望之榮枯各異。

峨眉山周迥千里,高八十里。中有光怪,每天晴雲涌,浩若銀濤,其光五采如輪,俗雲佛見是已。夜半有光熠熠來自天際者,又謂之聖燈。光相寺在大峨絕頂,登其處,遙望西天,見雪山。一雲有小鳥如鷦鷯,鳴類人言。一雲自白水躡其巔六十里。

峨眉,古今之勝境也。山中光怪若虹霓然,每見於雲日映射之際,俗所謂佛光者是已。予自陝入川,巡撫陝西黃都憲臣伯鄰為予言,曩為川轄時,親登其上觀佛光。光未發時,有鳥先飛過,若言“施主發心,菩薩來到。”光既散復來,作聲:“施主布施,菩薩去了。”又拾藏山中白石,大小皆六棱,照耀有光采,疑光怪即此石所為也。理當或然,但鳥聲何為者耶?近余編修承勛懋昭為余言,嘗從楊修撰慎用修兩宿其上,登絕頂亦見光具五色,俯視在雲壑中,其言白石與黃都憲同,惟雲鳥聲只三子,若言“佛現了。”其鳥類雀而稍大,只有三枚,別無種類。三鳥飛入佛殿中,嘗就僧食,但不見有長育耳。佛殿自西望見三峰插天,皆積雪如銀。每日下,峰頭則殿中燈燃,雲此西域崑崙山,豈所謂日月相掩映為畫夜者耶?夏日從北峰西下,冬日從南峰,惟春秋之間從中峰下不爽雲。西域去此尚遠,恐目力難及。今省城西望亦有雪山聳出,晴霽時可見,疊茂才三百里爾。宋田錫賦詩云“高高百里作一盤,八十四盤青雲端。”豈以至高求至高耶?東坡亦云“峨眉山西雪千里。”今峨眉當省城東南三百餘里,而城樓登望不及,要之言八十里、六十里者近是。

同年安給事磐,字公石,作州志亦云,有白石如泰山之狼牙、上饒之水晶之類,置之日隙,則有五色光,日中則無,僧曰佛現者此也。予近覓視之,大類水晶。

嘉定高任《說禽言》亦云“施主佛現,施主請回。”

夾江縣之伏龜山有仙掌洞,今稱紫府洞是已。其山雲常五色,黃色居其中,亦佛光之類耶?

蜀中山稱嘉定,自古名人寓居其間。漢則揚子云,晉則郭景純,唐則李太白,宋則蘇東坡、黃山谷、晁公武。

鹹淳間,文尚忠字敦詩,隱居夾江,愛邑西江山之勝,並大觀堂築二亭,前臨翠嶺,下瞰大江,暇則系鮮治具,招避地名人,相與登臨觴詠為樂。

五塊石,在今萬里橋之西,其一入地,上疊四石俱方。或雲其下有一井,相傳以為海眼。其南即漢昭烈陵,予疑是當時作陵時所余。嘉定州之金銀岡,亦有所謂五塊石。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