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里雜存》

《碧里雜存》

《碧里雜存》,董谷著,是明代筆記小說。

基本信息

選文

○甲辰

邵子《皇極經世》,斷自陶唐甲辰年即位為始。我國家萬載無疆之歷,自洪武元年戊申即位至三十一年戊寅,建文元年己卯至四年壬午,永樂元年癸未至二十二年甲辰,洪熙元年乙巳,宣德元年丙午至十年乙卯,正統元年丙辰至十四年己巳,景泰元年庚午至七年丙子,天順元年丁丑至八年甲申,成化元年乙酉至二十三年丁未,弘治元年戊申至十八年乙丑,正德元年丙寅至十六年辛巳,嘉靖元年壬午至二十三年甲辰。蓋自戊申迄茲三歷甲辰,一百七十七年。計自陶唐至此,共六十五甲辰,整三千九百歲也。至嘉靖一百四十七年,滿四千歲。

○梅梢

梅梢者,我聖祖高皇帝鏖戰鄱湖時御舟黃帽也。吳人謂舟子為梢子,其人梅姓雲。時聖祖御舵樓,指麾將士,適偽漢有舉流矢相向者,梅梢偶見之,急撤御座,甫倒於舟中,而流矢及矣。利害在毫忽間,比之沛公傷胸捫足,福孰隆耶?登極後,大封已畢,獨不及梢。時梢老病家居,目已失明,時時自數,無敢為之言者。他日,候郊天駕回,梢令其孫扶之路傍,大呼曰:“皇帝忘梅梢乎?”上大驚曰:“朕忘之矣。”即日厚加錫予,以其孫尚公主雲。余聞諸江寧父老如此。鄱湖之鏖也,偽漢兵力甚盛,我師小卻。友諒推篷四顧,志得氣驕。二女子捧銀盆具悅以進,澡手未畢,我郭英者,發一矢中之,貫睛及顱而死。子理舁屍遁去,遂大克捷。乃知帝王有真,信天命也。英,字子興,先用其策,兩以火攻偽漢,有大功,封郟國公,謚宣武。

○滿江紅

我聖祖居和陽時,欲圖集慶,遂與徐公達間行,買舟以覘江南虛實。至江口,適值歲除,呼舟人無肯應者。有貧叟夫婦二人,舟尤小,欣然納之曰:“天晚矣,明當早渡。”且進雞酒,具黍,情甚真。厥明,發舟。老叟舉棹,口中打號子,曰:“聖天子六龍護駕,大將軍八面威風。”聖祖元旦得此吉語,喜甚,與中山躡足相慶。登極後,訪得之,無子,官其侄,並封其舟而朱之。以故迄今江中渡船,皆謂之滿江紅雲。

○千里草

高皇帝初作孝陵於鐘山之陽,因山多鹿,禁人捕獵,而設孝陵衛于山下,特置牧馬千戶所,蓋取義鹿馬欲其蕃息耳。所既置矣,尚虛典守之職。他日因微行至陵所,歸途遇雨,偶於民家門屋下憩焉。問其何姓,曰:“董氏也。”聖意遂注,曰:“千里草,馬所宜也。”即拜其人為千戶,以典斯牧。至今子孫世掌所印,不得而易。牆門每壞,官府輒為之修雲。

○彭友信

彭友信者,攸人也。歲貢至京,一日聖祖微行,途中相值。忽見虹霓,聖祖口占二句,云:“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雲和雨系天腰。”友信應聲曰:“玉皇昨夜鸞輿出,萬里長空駕彩橋。”上異之,相約明日會於竹橋,同早朝。明日,彭果往候,久不至,遂失朝。己而宣入,喜曰:“有學有行,君子也。”以為北平布政使

○賢人心肝

南京國子監生,常課之外,別有進呈文字,謂之進呈冊。余初直以為供御覽耳,後撥歷尚寶司事,見一室中充棟,皆進呈冊也。詢諸同事者,曰:“子不知其用乎?昔我聖祖初造寶鈔,屢不成,將戮工匠。匠懼,乃妄奏云:‘前代造鈔,皆取賢人心肝用於內,然後成耳。’上將信之,人以語於高皇后馬氏,欲於文臣內從事。後即啟曰:‘以妾觀之,今秀才們所作文章,即是賢人心肝,用之足矣,焉用殺?’上悅,即於本監取而用之,鈔遂成。因有進呈冊,永以為例。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古戰場

南京國子監,在覆舟山之陽,晉宋以來古戰場也。多鬼物,人不敢行。聖祖既定都,即其地為太學以鎮之,氣象宏大。既成,下令:“敢有婦女入門者,斬趾。”蓋欲絕陰類耳。高皇后聞其壯麗,欲觀之,上曰:“不可,是不信也。”遂於雞鳴山東麓,緣崖開道,俾後自上望之。今石磴猶存焉。立法甚嚴,敢有誹謗師長者梟首。相傳皆云:頭門檻下官一員,日晷□下官一員,皆當時生埋者。正義堂西三班第一□第一位,至今無人敢坐雲。昔有孝子,因母病危欲面訣,告歸不得,遂自刳其肝而死。於此六堂之後,別創光哲堂以處四夷子弟。游太學者,凡八九千人。會饌食鍋二,皆徑可八九尺寬,深猶巨鍾焉。或雲後因墮一膳夫於內蒸死,遂廢會饌。砌浴賢池,銅為之底,引後湖水徑其中南出,俾諸生澡雪。又置水磨運機,作面以食諸生。今河流幾絕,磨盤巋然尚存,徒想當時秦淮水勢而已。東南號房一帶,即昔之校尉營。聖祖置校尉於此,使檢察士類,以故士風克一,無敢有顏異之愆者。立積分之法,監生每考以朱墨為優劣,滿七百圈而後選官出監。速者十餘年,遠者二十餘年,多有白首老死不得出監者。朝出歷事,暮復歸監,與今之事體絕不相似矣。

○舊內

南京舊內,在今應天府之左。高皇帝建大內宮殿,既成,遷居之,舊內虛焉。他日,召中山王飲,樂甚,即以是第賜之,中山拜謝而出。上乃夜命工作匾,刻“舊內之門”四字。厥明,將往懸之,未及行而中山辭表至矣,上悅。今其前門所揭匾是也。中山之純謹而機警如此。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