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載記》

《滇載記》

《滇載記》,明代楊慎撰寫的筆記小說。

基本信息

 

 選文

滇域末通中國之先,有低牟苴者,居永昌哀牢之山麓(今金齒地)。有婦曰沙壹,浣絮水中,觸沈木,若有感,是生九男,曰九隆族。種類滋長,支裔蔓衍,竊據土地,散居溪谷,分為九十九部。其渠酋有六,各號為詔,夷語謂詔為王。其一曰蒙舍詔(今蒙化府),其二曰浪施詔(今浪穹縣),其三曰鄧

《滇載記》《滇載記》

臉詔(今鄧川州),其四曰施浪詔(今浪穹縣蒙和次之地),其五曰摩紫詔(今麗江府),其六曰蒙雟詔(今建昌)。兵將不能相君長。至漢,有仁果時,九隆八族之四世孫也,強大,居昆彌川今白崖定西(嶺)。傳十七世,至龍祐那,當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雍闓,師次白崖川,獲闓斬之,封龍祐那為酋長,賜姓張氏,割永昌益州地,置雲南郡於白崖。諸夷慕武侯之德,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諸部於是始有姓氏。龍祐那之十六世孫,曰張樂進,求遜位於蒙氏。考其時,蓋唐世也。張氏或稱昆彌國,或稱白國,或稱建寧國,其年系莫可推詳。
蒙氏始興,曰細奴羅,九隆五族,牟苴之三十六世孫也。耕於巍山之麓。數有神異,孳牧繁息,部眾日盛,代張氏立國號曰封民。蒙氏偽稱南詔,實唐貞觀三年也。遷居瓏圖山(今蒙化)。及高宗時,遣子入侍,朝命授細奴羅以巍州刺史。死,偽謚高祖,又稱奇王。子羅晟嗣。
羅晟攢立,當高宗上元元年。至睿宗景雲中,姚州蠻先附吐蕃。御史李知古請兵擊降之,築城置州縣,重稅賦。因誅其豪雟,掠其子女為奴婢。群蠻怨怒,引吐蕃攻知古,殺之。於是,姚雟路絕。晟猶奉唐正朔。死偽謚世宗,子晟羅皮嗣。
晟羅皮之立,當玄宗先天元年。立孔子廟於國中,死謚威成王,子皮羅閣嗣。
皮羅閣之立,當玄宗開元十六年,受唐冊封,為雲南王,賜名歸義。於是,南詔浸強大,而五詔微弱。皮羅閣因仲夏二十五日,祭先之期,建松明為樓,以會五詔,宴醉後,羅閣佯下樓,擊鼓舉火焚樓,五詔遂滅。閣賂劍南節度使,求合五詔為一,朝廷許之。於是,盡有雲南之地。因破吐蕃,卒為邊患,不可複製。既並五詔,乃卜太和形勝,左洱水,右蒼山,山海之交,結於子午,遂築太和城。自蒙舍徙居之,立上下二關,曰龍首,曰龍尾,連陷遼川、永昌、石鼓沙,追賧龍,佉賧後。遣其孫鳳伽異入朝,唐授鴻臚少卿,妻以宗女,賜樂一部,南詔於是始有中國之樂。死,子閣羅鳳嗣。
閣羅鳳之立,以天寶八年故事。酋長蠲都督偕妻子行,鳳挈家至雲南。太守張乾拖皆私之,復多徵求,鳳怒,反攻雲南,殺乾拖,取夷州三十二,陷雟州,獲唐西瀘令鄭回,拜清平官(即其國承相也)。天寶十年夏四月庚寅,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將命致討,鳳伽異及段儉魏,逆戰於西洱河,唐兵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封儉魏為清平,賜名段忠國,以旌之,遂臣於吐蕃,封之為東帝,刻碑國門之外,明叛唐非得已也。儉國號曰大蒙,始建年號曰贊普鍾。十三年,劍南留後李宓,將兵擊之,為蒙氏所誘,全軍沒焉。唐益發兵,竟不能克,前後死者二十萬人。南詔自是始於中國隔絕矣。代宗大曆十四年死。偽謚神武,子鳳伽異未嗣而死,孫異牟尋立(僭改元贊普鍾七,長壽十一)。
異牟尋以唐代宗大曆十四年嗣立,有智數,善撫眾,居史城(史城,今喜州也),連兵吐蕃入寇。唐神策都將李晟,擊破之,異牟尋懼,改城牟苴咩(今大理),改國號曰大理,自稱曰日東王,僭封五嶽四瀆,並立祠,三皇廟,春秋致祭。以國界內點蒼山為中嶽,東川界江雲露松外龍山為東嶽(在今祿勸州,一名絳雲露山,一名雲龍山,有十二峰皆峭拔,其山有共命鳥冗),銀生部日界蒙樂山為南嶽(在今樂甸,又名無量山,其山千仞,有一殿,搖搖柱自空中來,天帝取天女處),永昌騰越界高黎共山為西嶽(在今騰衝。一名崑崙隅,東臨濃江,西臨龍川,左右有平川,名鳥穹甸。草卉貫四敘不凋,瘴氣最惡。冬雪,至春方融。夏秋,霧甸炎熾,商賈愁怨,為之謠曰:“冬時欲歸來,高黎其上雪。夏秋欲歸來,無柰穹甸熱。春時欲歸來,囊中資糧絕。”),麗江界玉龍山為北嶽(在今麗江,一名聳雪山,其山九峰,雪貫四時,玉立萬仞,千里望之,若在咫尺,與蜀松州諸山相接也)。以黑惠江、瀾滄江,潞江、麗江為四瀆。接點蒼之顛,添洱河之永,立官號曰九爽三。托其地,東至於銅柱鐵橋、蟠桃玉榆,東南至於交阯,南至於驃國水落山,西至於太石,西北至於吐蕃,北至於神川,東北至於黔巫,八方之地屬以八演,從中國教令,都曰苴咩,別都曰善闡,皆中國降人為之經畫也。德宗貞元三年,鄭回說以大義,令復歸唐,異牟尋然之。會西川節度使韋皋招撫群蠻,尋因求內附,而猶結好吐蕃,皋乃為書遺尋,敘其歸化之誠,轉至吐蕃,吐蕃疑之,異牟尋歸附之志益堅。九年,上表請絕吐蕃,復臣於唐。十年,自將數萬人襲吐蕃,大破之,遣其弟獻圖納貢,及吐蕃所頒金印,請復號南詔。唐以其功,遣使冊之,賜銀窠、黃金印,王北面跪受之。宴使者,出玄宗所賜器物,指老笛工、歌女曰:“皇帝所賜龜茲,惟二人在耳。”使者曰:“南詔當深思祖考,子孫勿替,盡忠皇唐。”對曰:“敢不敬使者之命!”死偽謚孝恆,改元二(見龍、上元),子尋閣勸嗣。
尋閣勸以唐德宗貞元十五年立。死,子勸龍晟立(偽謚孝文,改元應道)。
勸龍晟以唐永貞元年立,淫虐不道,其臣嵯顛殺之,而立其弟勸利晟。謚曰幽,改元龍興。
勸利晟以唐憲宗元和元年立。死,偽謚靖王,子晟豐祐立,改元全義。
晟豐祐以穆宗長慶四年立。趣敢善用其下。文宗太和三年,西川節度使杜元穎,不恤士卒,有流入蠻境者,蠻衣食之。由是,盡得蜀之虛實。與其臣嵯顛,遂謀入寇。以蜀卒為鄉道,襲陷邛、戎、雟三州,引兵逕入成都,取諸經籍,大掠子女工技數萬人,及珍貨而還。南詔工技、文織自是與中國將矣。豐祐乃遣使上表請罪元穎,朝廷以李德裕代之。德裕保障有方,索南詔所掠百姓,得四千人。豐祐死。偽謚昭成,子世隆立,改元二,保和、天啟。
世隆之立,以唐武宗會昌十三年。初韋皋開蜀,清溪道以通群蠻入貢,又選子弟聚之成都,教之書數以羈縻之,而軍府不時給其餼須,南詔因是不肯入貢。及世隆立,朝廷以其名同玄宗諱,不行冊禮,諭令更名謝恩,然後遣使,會世隆寇雟州事,遂寢。世隆乃僭稱皇帝。懿宗鹹通三年,西寇安南。四年,寇交阯,殺虜幾十五萬人,留兵二萬,使其將楊思縉據之,谿泂夷獠皆降。五年,寇邕州,敗還。七年,節度使高駢大破之,復定交阯。十年,世隆傾國入寇,陷犍為、及黎、雅、嘉三州。十一年,進攻成都,不克,引還。僖宗乾符元年,復寇西川,陷黎州,入寇邛崍關,勝負不常。二年,攻雅州,聞高駢改西川,遣使請和。駢發兵追至大渡河,殺獲甚眾,擒其酋長數十人。四年,復寇越雟,死於景淨寺。自世隆嗣立以來,為邊患殆二十年,中國為之虛耗,而其國亦弊。偽謚景莊皇帝,子隆舜嗣,改元建極。
隆舜(《通鑑》作“芷”,誤也。南詔名,皆父子相承,世隆之子曰隆舜,近是)之立,以僖宗乾符四年。性好畋獵酣宴,委國事於其臣。是歲請和,許之。又迭請和親。廣明元年,遣宗正少卿李龜年充使。中和元年,上表款附。三年,以宗室女妻之。後內嬖失道,為豎臣楊登所弒。偽謚宣武,子舜化真嗣,改元二,貞明、嵯耶
舜化真之立,以唐昭宗乾寧四年。改元中興。上書於唐,唐欲報以詔,王建言小夷不足辱詔書,臣在西南,彼何敢犯塞,從之。立四年,其臣鄭買嗣奪之,而滅其國,追謚孝哀。蒙氏自細奴羅至舜化真十有三世,立三百十年,而為鄭氏。
鄭買嗣本唐鄭回之後,世為蒙氏清平。唐昭宗光化五年,既滅蒙氏,而自立,改國號曰大長和,改元曰安國。死,偽謚德桓,子旻嗣立。攻蜀黎州。王建發兵大破之,俘斬數萬級,溺死數萬人。求婚於南漢,漢主以會城公主妻之。改元五,曰始元、曰天瑞景星、曰安和、曰貞祐、曰初歷。死,偽謚肅文,子隆亶嗣立,改元天應。未幾,為東川節度使楊於真所殺。鄭氏三傳,歷年二十有六,而為趙氏。
趙氏名善政,為封氏清平。楊於真既殺滅鄭氏,遂拔善政而立之。後唐明宗之天成三年也。改國號曰大天興。立僅十月,於真又奪之,而為楊氏。
楊氏名於真,既奪趙氏而有蒙國,改國號曰大義寧,改元曰尊聖。貪虐無道,中外鹹怨。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興師問罪,於真不能御,走死。楊氏立僅二年,而段氏興焉。
段氏之先,武威郡人。有名儉魏者,佐蒙氏有功,賜名忠國,暹清平宮。六傳而生思平,思平生有異兆。楊於真忌之,使人索捕。思平逃匿,得奇戟於品甸波大村,又得神驥於葉鏡湖(在雲南縣正南人波鋪是也)。飢摘野桃,削之,核膚有文曰:“青昔。”思平折之曰:“青乃十二月,昔乃二十一日。今楊氏政亂,吾當以是日舉義乎?”遂借兵東方,黑爨、松爨三十七部皆助之。眾至河尾。是夕,思平夢人斬其首,又夢玉瓶耳缺,又夢鏡破,懼不敢進兵,其軍師董迦羅曰:“三夢皆吉兆也。公為大夫,夫去首,為天,天子兆也。玉瓶去耳為王,王者兆也。鏡中有影,如人有敵,鏡破則無影,無影則無敵矣。三夢皆吉兆也。”思平乃決。明旦引兵欲渡,莫知所從,見江尾一婦被瓔而浣者,指曰:“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名大理。”從之得濟。既逐楊氏而有蒙國,遂改國號曰大理,改元曰文德。時後晉天福二年也。死,偽謚太祖,傳子思英,立未幾,死,偽諡文經武皇帝。國人立其叔思良。思良以後晉開運三年,改元至治。死,偽謚,傳子思聰。
思聰以後周廣順三年立,改元三,曰明德、廣德、聖德。死偽謚,傳於素順(素順於思聰未知何屬也)。
素順以宋太祖建隆四年立。時王全斌既平蜀,欲因兵威取滇以圖進於上,太祖鑒唐之禍基於南詔,以王斧畫大渡河曰:“此外非吾有也。”由是,雲南三百年不通中國,段氏得以睨臨僰爨以長世焉。素順十七年,改元明正。死,偽謚應道皇帝,傳子素英。
素英以宋太祖雍熙二年立,改元五,曰廣明、明應、明聖、明德、明治。死偽謚昭明,傳於素廉。
素廉以宋真宗祥符二年立,改元二,曰明啟、乾興。死偽謚敬明,傳於素隆。
素隆以宋天禧二年立,改元曰明通、天聖,避位為僧。死,偽謚秉義,傳於素貞
素貞以宋仁宗天聖四年立,改元正治。死,偽謚聖德,傳於素興。
素興以宋慶曆元年立,改元二,聖明、天明。以無道,國人廢之,而立思廉。
思廉以宋慶曆四年立。皇祐中,廣西儂智高掠廣州,敗走大理。狄青募死士使大理求之。會智高已死於大理,函其首至京師。段氏至是,始聞名於中國。思廉立三十一年,改元四,曰保全、政安、政德。死,偽謚世宗,傳子連義。
連義以宋熙寧八年立,改元二,曰上德、廣安,為其臣楊義貞所殺。楊義貞篡立,自號廣安皇帝,凡四年。段氏臣岳侯高智升,遣子升太,起東方兵討滅之,而立段壽輝(壽輝,連義之從子)。壽輝立二年,改元曰上明,傳於正明。
正明以宋元豐五年立,改元三,曰保立、建安、天祐。避位為僧。時國人皆歸心高氏,遂奉高升太為主,而段氏中絕。
高昇太有功段氏,為國人所立,以宋哲宗之元符二年立。改國號曰大中國,改元上治。臨終,屬其子太明曰:“段氏不振,國人推我,我不得已從之。今其子已長,可還其故物。爾後人勿效尤也。”太明遵其遺言,求段氏餘子正淳立之,而段氏復興,號曰後理國。高氏世相之,賞罰政令皆由之,國人稱為高國主。波斯、崑崙諸國,來貢大理者,皆先謁相國焉。
正淳復國,改元天授。以高太明為相,高太連為柵主。遣太連朝宋,求經籍,得六十九家。立十三年,再改元曰開明、文安。避位為僧。傳子正嚴。死,偽謚中宗。
正嚴以宋徽宗大觀二年立,四十年,改元四,曰日新、永嘉、保天、廣運。避位為僧。傳子正興。死,偽謚憲宗。
正興以宋高宗紹興十七年立,改元四:永貞、太寶、龍興、盛明。避位為僧。傳子智興。死,偽謚景宗。
智興以宋孝宗乾道八年立,改元五,曰利貞、盛德、嘉會、元亨、安定。死,偽謚宣宗。傳子智連。
智連以宋寧宗慶元六年立,改元鳳歷。死,偽謚享天。傳弟智祥。
智祥以宋寧宗開僖元年立,改元天開、仁壽。死,偽謚神宗。傳子祥興。
祥興以宋理宗嘉熙三年立,改元道隆。甲辰,元兵攻之,高禾逆戰,敗死。宋遣使祭之。祥興死,偽謚孝義。傳子興智。
興智以元憲宗元年立,改元天定。壬子歲,元忽必烈將兵擊之,分三道進,自臨洮經行山谷二十餘里,浮金沙江以革囊濟,進薄大理。興智及高太祥拒戰,大敗。祥、興奔善闡。太祥就擒,不屈,斬於五華樓下。時白日當午,忽雲起雷震,世祖異之,曰:“忠臣也!”遂虜興智,滅其國。段氏自思平至興智,二十二主,歷三百五十年。
元既滅段氏而有其地,得五城、八府、蠻郡三十有七,設大理都元帥府,仍錄段氏子姓世守其土。赦興智封為摩訶羅嵯,管領八方。興智死,元季亂,中原多故,段氏復據之。於是,有十一總管出焉。
一代總管曰信苴段實。元中統二年入覲,世祖嘉之,賜璽書,令總管大理、善闡、會川、建昌、永昌、騰越諸郡,以功累授行省參政。以攻石城、(今曲靖)及仁德府(今尋甸)。功,錫虎符為總管。
二代總管信苴段忠。至元中,隨元師伐西林,破會川,通善闡,平休林,武定、緬甸之役皆有功,授金齒宣慰,兼掌軍民萬戶府。
三代總管信苴段慶。元封為宣武將軍,妻以公主,入朝歸,授雲南省參政。
四代總管信苴段正。
五代總管信苴段隆。
六代總管信苴段俊。
七代總管信苴段義。
八代總管信苴段光。時元大德中,中原板蕩梁王,以元宗室鎮善闡,與段氏分域,構隙。至大二年,梁王大破光兵。光將高蓬守羅那關,梁王密招之,不從,乃賂蓬庖人刺蓬,以其首獻梁王,王並庖人戮之。至治元年,王案山產小赤犬,群吠遍野。占雲,天狗墜地為赤犬,其下有大軍覆境。又時雨鐵,民舍、山石皆穿,人物值之多斃。謠俗號曰鐵雨。
九代總管段功。初襲爵,為蒙化知府。至正十二年,繼立為總管。癸卯,明玉珍自楚入蜀,據之,分兵四掠,號曰紅巾。明玉珍自將紅巾三萬,攻雲南。梁王及憲司官皆奔威楚,諸部悉亂。功謀於員外楊淵海,淵海卦之吉,乃進兵至呂閣,敗紅巾於關灘江,殺獲千計。紅巾收合余衄,再戰,復勝,殺段氏驍酋鐵萬戶。紅巾屯古田寺,段氏夕潛火其寺,紅巾軍亂,死者什七八。又追至回磴關,大敗之。紅巾大呼之曰:“待明年,來復仇。”時功在戰間,得玉珍母寄其子書,云爾征南務得之,不得輕還,軍少糧乏,我當添補。楊淵海效其書跡,易之曰:“中國兵來急,爾宜早歸。”遂募能入紅軍營者,有小卒陳惠願行。玉珍得書,恐國中有變,又新失利,遂急收軍。功追之至七星關,又勝之而還。紅巾既退,梁王深德段功,以女阿妻之,為之奏,授雲南平章。功自是,威望大著於西南。梁王曲意奉之,功戀戀不肯歸國。其大理夫人高氏,寄樂府促之歸,其詞曰:“風捲殘雲,九霄冉冉。逐龍池無偶,水雲一片綠。寂寞倚屏幃,春雨紛紛促蜀錦。半床閒,鴛鴦獨自宿。好語我將軍,只恐樂極生悲冤鬼哭。”功得書及歸,既而復往。其臣楊智、張希喬留之,不聽,既至善闡,梁人私語梁王曰:“段平章復來,有吞金馬、碧雞之心矣。盍早圖之。”梁王始啟疑於平章,密召阿主,命之曰:“親莫若父母,寶莫若社稷。功今志不滅我不已。脫無彼,猶有他平章,不失富貴也。今付汝以孔雀膽一具,乘便可毒殪之。”主潸然不敢受命,夜寂人定,私語平章曰:“我父忌阿奴,願與阿奴西歸。”因出毒具示之,平章曰:“我有功爾家。我趾自蹶傷,爾父尚嘗為我之,爾何造言至此?”三諫之,終不聽。明日,邀功東寺演梵,至通濟橋,馬逸,因令番將格殺之。阿主聞變,失聲哭曰:“昨瞑燭下,才講與阿奴,雲南施宗、施秀煙花殞身。今日果然!阿奴雖死,奴不負信黃泉也。”欲自盡,梁王防衛者乃萬方。主愁憤作詩曰:“吾家住在雁門深,一片閒雲到滇海。心懸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語今三載。欲隨明月到蒼山,悞我一生路彩(錦被名也)。吐嚕吐嚕段阿奴(吐嚕,可惜也),施宗施秀同奴歹(歹,不好也)。雲片波粼不見人,押不蘆花顏色改(押不蘆,乃北方起死回生草名)。肉屏獨坐細思量(肉屏,駱駝背也),西山鐵立霜瀟灑。”(鐵立,松林也)平章從官員外楊淵海,亦題詩粉壁,飲藥而卒,詩曰:“半紙功名百戰身,不堪今日總紅塵。死生自古皆由命,禍福於今豈怨人。蝴蝶夢殘滇海月,杜鵑啼破點蒼春。哀憐永訣雲南土,錦酒休教灑淚頻。”梁王哀淵海之名,綣意欲為己用,見詩痛悼之,乃厚恤之,令隨平章慧歸葬大理。
十代總管信苴段寶,功之子。洪武元年,嗣職。梁王遣矢刺平章,七攻大理,不克,乃講和,奏升寶為雲南左丞。未幾,明王珍復侵善闡,梁王遣叔鐵木的罕借兵大理,時寶已長,答書云:“殺虎子而還餵其虎母,分狙栗而自詐其狙公。假途滅虢,獻璧吞虞。金印玉書,乃為釣魚之香餌。繡閨淑女,自設掩雉之網羅。況平章既亡,弟兄罄絕,今止遺一獒、一奴,奴再贅華黎氏,獒又可配阿妃,如此事諾,我必借大兵。如其不可,待金馬山換作點蒼山,昆明池改作西洱河時,來矣。”書後附以詩云:“烽火狼煙信不符,驪山舉戲是支吾。平章枉喪紅羅帳,員外虛題粉璧圖。鳳別岐山祥兆隱,麟遊郊藪瑞光無。自從界限鴻溝後,成敗興哀不屬吾。”梁王見之,恨寶入骨。平章女僧奴志恆不忘復仇,將適建昌阿黎氏出,手刺繡文旗以與寶曰:“我自束髮,聞母溺父冤,恨非男子不能報,此旗所以識也。今歸夫家,收合東兵,飛檄西洱,汝急應兵會善闡。”又作詩二章,曰:“珊瑚勾我出香閨,蒲目潸然淚濕衣。水鑒銀台前長大,金枝玉葉下芳菲,鳥飛兔走頻來往,桂馥梅馨不暫移。惆悵同胞未忍別,應知含恨點蒼低。何彼穠穠花自紅,歸車獨別洱江東。鴻台燕苑難經目,風刺霜刀易塞胸。雲舊山高連水遠,月新春疊與秋重。淚珠恰似通宵雨千里關河幾處逢。”後寶聞高皇帝開基金陵,遣其叔段真,自會川入京,奉表歸款,朝廷亦以書報之(見御製文集)。時有妖巫女,歌曰:“莫道君為山海主,山海笑諧諧。園中花謝千萬朵,別有明主來。”寶數日疾卒,子明嗣。
十一代總管信苴段明。洪武十四年,授以宣慰。壬戌春正月,天兵破善闡,梁王自鴆,黨屬悉俘。明遣都使張元亨,馳書潁川侯傅友德、西平侯沐英麾下曰:“大理乃唐交綏之外國,善闡實宋斧畫之餘邦,難列營屯,徒勞兵甲,請依唐宋故事寬我。蒙段奉正朔,佩華篆,比年一小貢,三年一大貢。”友德怒,栲辱其使。明再上書曰:“漢武習戰,僅置益州;元祖親征,穠緣善闡。乞冀班師。”友德答明書曰:“我大明龍飛淮甸,混一區宇,陋漢、唐之小智,卑宋、元之淺圖,天兵所至,神龍助陣,天地應符。汝段氏接武蒙氏,運已絕於元世,寬命延息以至於今,我師已殲梁王,報汝世仇,不降何待?”三月,傳、沐二將分兵,宵緣點蒼顛,繞出下關之背,先樹旗幟。遲明,段兵驚潰,大軍策馬亂流而濟,明遂就擒,並其二子仁、義至金陵。太祖聖諭曰:“爾父寶曾有降表,朕不忍廢。”賜長子名歸仁,授永昌衛鎮撫。次子名歸義,授雁門衛鎮撫,大理悉定。是夏六月,元普顏穠復叛,據佛光寨(在鄧州東北)。先不華叛,據鄧州。甲子正月十七日,川侯傅友德,復自七星關回軍大理,平鄧川,破佛光寨,因定賦法,築城隍,設衛堡,立學校,比於中州列郡焉。
逸史氏曰:史稱西南夷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元封中,以兵臨,滇王舉國降,然未有稱也。及張氏受姓,後世迭君長者,蒙氏、鄭氏、趙氏、楊氏、段氏、高氏,凡七姓,惟蒙、段最久,故著稱焉。夷裔盜名號,互起滅,若蜂蟻然,不足錄也。然至與中夏交綏抗陵,疲我齊民,世主甘心焉。以無用戕有用,是可慨已。漢司馬氏傳西南夷,誠有意哉!余嬰罪投裔,求蒙、段之故於圖經而不得也。問其籍於舊家,有《白古通玄峰年運志》其書,用僰文,義兼眾教,稍為刪正,令其可讀。其可載者,蓋盡此矣。滇僰於三代為荒服,漢僅剽分其方,雖胡元兵力勝之,而不能守也。於今,列箐落而郡縣之,馴鱗介而衣裳之,華風沃澤,同域共貫,昭代恢宇,前是孰並?傳稱神農地過日月之表,幾近是哉!夫分隔之亂,昔如彼;大一統之治,今若此。乾羽不警,百五十年。探言其故,則金匱秘文,縉紳罕睹,況荒徼乎?余慕宋司馬氏作《通鑑》,採獲小說,若《河洛行年紀》、《廣陵妖亂志》者,百二十家,法孔子著《春秋》,取群書於百二十國也。因是有感,遂纂蒙、段事以為《滇載記》,其諸君子祖《春秋》而述,二司馬氏者,亦將有取於斯焉。

作者

楊慎(1488~1559)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為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