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辟錄》

《復辟錄》明·楊瑄撰。

基本信息

選文

景泰八年春正月,上染疾,免百官朝數日,內外群臣患之。十有一日,左都御史蕭維禎、左副都御史徐有貞率十三道同百官問安於左順門外。太監興安自內出,問曰:“若皆何官?”維禎答曰:“乃都御史六科十三道給事中,御史五府六部堂上官,聖體不寧,謹來問安。”興安以指作十字,謂病之篤不過是日耳。又曰:“若皆朝廷大臣,耳目不能為社稷計,日日徒問安耳。”眾乃惶惶而退。即日,維禎同有貞集十三道御史議曰:“今日興安之言,若皆達其意否?”眾曰:“皇儲一立,無他患矣,請早立之。”二公喜曰:“斯議得矣。”眾還道中作封事,草其略曰:“聖躬不寧,五日未朝,內外憂懼,京民震恐,蓋為皇儲未立,以致如此。伏望皇上早建元良,正位東宮,以鎮人心。草具呈堂,二公是之,會稿於朝。集文武群臣石亨、張輗、張靰、于謙、王文、胡濙、楊善等,於左掖門議允僉題,維禎舉筆曰:“我更一字,乃更建字為擇字。”笑曰:“吾帶亦欲更也。”是日進奏。十有三日,本出。奉聖旨:“朕這幾日偶染疾,是以不曾視朝。待正月十七日早朝,請擇元良一節難準。”部院科道皆勃勃憂慮,與同官監察御史錢璡、樊英同曰:“斯當復請。”未幾,禮部尚書胡濙令一辦事官赴道報曰:“請立東宮事,今本部會閣下及文武大小群臣於十七日待上視朝,合辭懇請,令來報知僉名。”瑄與璡、英不勝忻忭,約曰:“上再不可,吾等皆免冠叩頭,辭職乞還田裡。滿朝若是,上亦心動,事無不可。”皆會議於禮部,學士商輅主筆草奏其略曰:“天下者,太祖、太宗之天下,傳之於宣宗、陛下、宣宗之子、宣宗之孫,以祖父之天下傳之於孫,此萬古不易之常法。”稿成,登正本會僉,因姓氏眾,字畫多訛,至十六日晡時方完。是日,先進題知,明日對伏陳進,亦無害也。徐有貞時常往返石亨家,人莫知其故。是日未末,有貞自造亨家,燃燭時方出。十七日四鼓時,眾集於朝,人人謹待上出,以期事濟。頃之,南城呼噪震地,群臣失色。須臾,鳴鐘鼓,上皇御極矣。於是朝野歡騰,以為復見太平,本遂不進。旨下,擒于謙、王文等,以其迎立外藩故也。有貞、亨等皆進爵。有差究迎立之跡無實可驗,乃曰:“謀而未成。”于謙、王文殺死棄市,商輅免,還為民,余從編戎伍。有貞以己乃謀首,功冠文武,論於上前,乃錫以奉天翊運推誠宣力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武功伯兼東閣大學士。亨一日自引千戶盧旺、顏敬二人侍於文華殿前,上問曰:“二人何人也?”亨對曰:“臣之心腹。”何謂心腹?”對曰:“臣每有機事與二人謀,他人不知也。如迎請。”上時亦與斯二人謀,乃特拜二人為指揮使。自是求請無虛日,冒報功次,升六千餘人。上甚厭之。事定日久,上察迎立事,愈無狀,心頗見疑,每訐亨及張靰、曹吉祥等迎立外藩之故。對曰:“臣亦不知,乃有貞向臣言耳。”石、曹二家,專權恣肆,無復畏忌,生死予奪,皆在其手。士皆重足而立,莫敢仰視,君子患焉。有貞亦遏其勢,每沮其謀,互相排抑,於是文武二途矣。 成化改元,修國史,瑄詢史館,未載是事。瑄乃身為目見,故謹錄於斯,以彰國史之公,以備修史者采焉。浙江按察司副使豐城楊瑄識。 初,景泰不豫圖富貴者,因起異謀。大學士王文與太監王誠謀,欲取襄王世子立為東宮。其事漸泄,既而景泰疾亟,太監興安諷群臣,請復立東宮。僉請上皇,子固宜復之,惟王文之意不在此,閣下陳循輩亦知之,賢因會議問學士蕭鉉,乃曰:“既退,不可再賢。”始覺其有異謀也。文人,對眾曰:“今只請立東官,安知朝廷之意在誰?”賢益知其必然。明日早,觀奏詞曰:“早選元良,人皆曰此非復立之意。”遂駕其說於石亨輩,曰:“王文、于謙已遣人齎金牌敕符,取襄王世子去矣。即於十七日早,帶兵入南城,請上皇復位。”是時,景泰不朝已四日矣。先一二日又駕其說於石亨輩去,景泰命太監張永等拿亨數人掌兵者,共謀立上皇。中官吉祥、蔣冕輩白於太后,寫敕旨與亨輩,成此事。遂以王文輩為大逆奸惡。然王文初謀,于謙輩未必知。亨輩不過因於謙平日總督軍務,一切兵政專而行之,亨不得遂其所私,乃乘此機而除之。其餘皆因平日不足者而中傷之,未必皆知王文之初謀也。況王文之謀,其實未發,所以誅戮者多非其罪。乃曰:“臣等捨命舉此大事,以為有社稷之功。”上亦信之,極其報典之隆。而亨遂招權納賄,擅作威福,冒濫官爵,恣情妄為,勢焰赫然,天下寒心。初,徐有貞亦與迎駕之謀,特命入閣。有貞以陳循輩在前,不得自專,乃助亨除去循輩。未幾,有貞亦為亨所嫉而出之。人以為天道好還不意,亨復遭烈禍,益見天道這好還也。 景泰有疾,都督張靰、武清侯石亨、太監曹吉祥以南城之謀扣太常卿許彬。彬曰:“此社稷功也,雖然彬老矣,無能為也,盍圖之徐元玉。”靰、亨等從其言。是月十四日,夜會有貞,有貞曰:“太上皇帝昔者出狩,非以游畋,為赤子故耳。今天下無離心,謀必在此,特不知南城知此意否?”靰等曰:“兩日前有陰達者。”有貞曰:“必伺獲審報,乃可議。”靰等去兩日,夜再會有貞。言報得矣,計將安施。有貞乃升屋覽,步乾象,亟下附靰等耳言:“時在今夕,不可失。”遂相與密語,人不得聞。已而靰云:“今盧騎薄都城,奪何?”有貞言:“正宜乘此以備非常為名,陰納兵入內,誰不可者?”靰等首肯之,復密語,既倉皇以出。有貞焚香祝天,與家人訣曰:“事成,社會稷之福;不成,家族之禍矣。歸人不歸鬼。”遂往會靰、亨、吉祥、王驥、楊善、陳汝言等,收諸門鑰。夜四鼓,開長安門,納兵近千人,宿衛官軍驚愕不知所為。有出入者,兵輒叱止之。有貞命仍鎖諸門,曰:“萬一內外夾攻,事去矣。”鎖訖,有貞取鑰投水竇,並靰等莫知之。時天色晦冥,靰等惶惑,有貞趣行,靰顧謂曰:“事當濟否?”有貞大言:“時至矣,勿退。”薄南宮城門,鐵錮牢密,扣不應。俄聞城中隱隱然有開門聲,有貞等命取巨木架懸之。數十人舉撞城門,又令勇士逾垣入,與外兵合毀垣。垣壞門啟,城中黯無燈火,靰等入見太上皇,燭下獨出,問曰:“爾等何為?”眾俯伏合聲:“請陛下登位。”乃呼兵士舉輦來,兵士驚懼不能舉。有貞等助挽以前,掖上皇登輦,有貞等又自挽以行。忽天色昭朗,星月輝光。 上皇顧問有貞等:“卿為誰?”各對某官某。有貞等前導,密邇屬車。既升奉天殿,諸臣猶有在舉前者。武士以椎擊有貞,上叱止之。時斧座尚在殿隅,諸臣往推之至中,上升座。鼓鐘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鐘鼓聲,問左右云:“于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

景皇帝曰:“哥哥做,好!”上既復辟。即日,命有貞依舊左副都御史兼翰林學士。明日,升兵部尚書,命掌內閣事。三月,封武功伯,仍命兼華蓋殿大學士,掌文淵閣事。

景泰八年,正月十二日,禮部會內閣及文武群臣議立東宮事,具奏不允。十四日,內閣大臣陳循等招石亨至東閣,會本請復立茂陵為皇太子。亨對曰:“上面有病,休要激惱他。”又言少停慢慢說話,因見人多不曾說得。初,景皇帝有病,群臣不知其危劇。本月十三日夜,石亨獨蒙宣,到郊壇齋宮榻前面受命,代行禮。親見,知必難起。於是時有南城之謀。十七日早四更時,有郎中龍文至循家,蓋文素善張靰,得之。靰謂前日石總兵要與循計較,說道西邊病重難起,若請復立東宮,不如就請太上皇復位,可以得功賞。要與循說,輳循不著。卻與徐有貞計較,言先要與陳學士說,不曾說得。本官回言:“陳學士往日在人前說你無功封侯,此事如何與他說?他見為首請立東宮,若他得知西邊難起是的,又會集百官懇請太上皇復位,大眾所為,必無功賞,切不可令知之,只納內外典兵柄者三五人密為之,庶幾功勛有歸,權寵任己。”又與亨計,必須捏個異故,方顯得吾輩功高。此事在今日早發。

天順元年正月十七日,聖上復位。當日拿于謙、王文,第二拿項文曜,聞父喪未起身送錦衣衛,皆打一百。第二日拿陳循、蕭鎡、商輅、俞士悅、江淵、王偉、顧鏞、丁澄、沈敬等多官問,皆打二十,擬謀逆重罪。題奉聖旨,且監著內臣王誠、舒良弄權者十四五人,皆擬重罪。升副都御史徐有貞為兵部沿書,太常卿許彬大理卿,薛瑄加禮部侍郎。 敕:“騰居南城,今既七年,心已忘天下,不幸奸臣謀逆。武清侯石亨等能機謀忠義,奉迎朕復正大位,功在宗社,可特進封為忠國公,食祿一千五百石。右都督張靰為太平侯,食祿一千三百石。張輗為文安侯。都御史楊善為興濟伯,食祿一千二百石,俱子孫世襲。如敕奉行。”正月二十二日聖旨:“于謙、王文、舒良、王誠、張永、王勤,論法本當凌遲,從輕決了罷。家下人口免死充軍,家小免為奴,著隨住,家財入官。陳循、江淵、俞士悅、項文耀免死,發口外永遠充軍,家小隨住。蕭鎡、商輅、王偉、顧鏞、丁澄原籍為民。”

天順元年,正月二十六日,都察院左都御史蕭維禎等於奉天門欽奉聖旨:“于謙、王文結同內賊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構成邪謀,逢迎景泰,篡位易儲,依阿從諛,廢黜正後,內外朋奸,紊亂朝政,擅奪兵權,將軍國大事都壞了。近因有疾,不能臨朝視政,這廝每自知罪惡深重,恐朕不容,因其謀為不軌,糾合心腹都督范廣等,要將總兵官等擒殺,迎立外藩以樹私恩,搖動宗社。其一般奸黨陳循、蕭鎡、項文耀、俞士悅、王偉、顧鏞、丁澄、商輅亦各密知前謀,不行發舉,及朕復位,這廝每奸謀節次敗露,已將于謙,王文、王誠、舒良、張永、王勤處以極刑,籍沒家產,成丁男子俱發充軍。仍將其餘奸黨陳循等發口外永遠充軍及原籍為民了。這廝每圖危宗社的情理,窮凶極惡,本當族滅,如今體上天好生之德,都從輕處治了。今後內外的官務,要竭力盡忠,奉公守法,以保身家,不許似這廝每朋奸亂政,違了必誅不饒。恁都察院便出榜,曉諭多人每知道。欽此。”

天順元年二月初六日,奉聖旨:“軒靰升刑部尚書。劉廣衡刑部左侍郎。李賓調大理寺卿。李秉調南直隸管糧儲,張鳳調南京戶都,薛希璉調南京刑部。蕭維禎調南京都察院,姚夔調南京禮部。宋琰調兵部。鄭泰、李敏、孟鑒、張睿、沈翼、張惠、孫元貞、張燉、楊寧、張敏、王騋、年富、馬瑾、馬昂、韓福、欒惲、程南雲、蔡翼、嚴憎、姜勝都著他致仕。劉本道替張睿管京倉糧儲。翰林院便寫敕書著人鋪馬里去。欽此。 上復寶位二三日間,諸文臣首功之人,列侍文華殿。上喜見眉宇,呼諸臣曰:“弟弟好矣,吃粥矣,事固無預弟弟,小人壞之耳。”諸臣默然。都督劉深亦帶刀在侍,亦以復位功進左都督。後充總兵官,掛征蠻將軍印,來廣西為盛,偶及此,其語尤詳。

壬申,易儲之詔既下,何文淵嘗告人曰:“詔文天佑下民,作之君父,有天下傳之子。”此文淵語,陳閣老思不及也。既歸田裡,又屢以告郡邑親識,人皆知之天順改元。鄉人固虞文淵必及禍,禍在旦夕。一日,遞報陳都御史將至,邑人並驚信,文淵因自經死。未幾,至者乃廣東陳副使便道過家耳。陳以都憲改職,因誤去。

天順初,上以郕王薨,欲令汪妃殉葬。賢因奏曰:“汪妃雖立為後,即遭廢棄幽閉,幸與兩女度日。若令隨去,情所不堪,況幼女無依,尤可矜閔。”上惻然曰:“卿言是。朕以弟婦少年,不宜存內,初不計其母子之命。”一日,上曰:“汪妃既存,不宜在內,欲移居舊府,何如?”賢曰:“如此誠便,但衣食用度不可闕減。”上曰:“朕更欲加厚,豈可減乎?”其原侍宮人悉隨之,復遣老成中官數人,以備使令,由是母子保全,甚得其所。

上之復位,天下人心無不歡戴。若無亨輩攪擾左右,前後得正人輔導,行事三代可,復不幸而遇亨輩,讒言一入,未能遽解。數年之久言路猶塞,所謂開國承家,小人忽用,可不戒哉!初,朝廷旨意多出內閣,臣條進稿留閣中,號絲綸簿。其後宦寺專恣時,奏收簿秘內。徐有貞既得權寵,乃告上如故事,還簿閣中。景泰不豫,文武群臣不過候其不起,請上皇復位。時,武清侯石亨、都督張靰掌大兵。小人慾圖富貴者,以為少保王文、于謙與中官王誠等,欲取宗室立之之說以激,亨等借其勢而成功。亨等遂以迎駕為功,殺王文、于謙等,並貶謫陳循等數十人。亨封忠國公,靰封太平侯,乃固寵攬權,冒濫官爵,黷貨無厭。方復位之初,人心大悅。及見亨等所行,人皆失望,乾動天象,彗出星變,日暈數重,數月不息,乃君邪固蔽太陽之象,而亨恬不知戒,賄賂公行,強預朝政,掠美市恩,易置文武大臣邊將以彰其威,有不出於門下者,便欲中傷,中外見其勢焰,莫不寒心,敢犯而不敢言。亨侄彪頗驍勇,驟升都督,性尤貪暴。初立邊功,大肆兇惡,謀鎮大同,邀人保奏。朝廷覺其不實,使人廉察,果皆虛許,置彪於法,人心皆快。已而罪連亨,朝廷初念其功累宥之。示幾家人傳說怨謗,有不靰之謀。於是置亨於法,籍其家,受禍甚烈。議者以為天道好還如此,人見其爵位勢力重如泰山,一旦除之,曾不少阻。蓋幽明冤抑,從此伸氣,雖朝廷大法有所不免,抑其罪惡貫盈,人神共怒,助力於間。當時若以彪鎮大同,誠為可憂。且在京武官多出亨門下,而亨又握兵權,天下精兵無如大同,稍有變動,內外相應,其禍可勝言哉!此時雖欲撲滅,力不能及。今辨之於早除此大害,非上之剛明果斷不能如此,而亦祖宗在天之靈默相之,社稷綿遠兆端於此。

法司奏:“石亨等報升官員,俱合查究。”上召賢問曰:“此事可否?恐驚動人心。”賢對曰:“若查究則不可,但此等冒升職者,自不能安,自首猶豫不決。若朝廷許令自首免罪,事方妥帖。”上曰:“然。”遂行之。於是冒升職者四千人盡首改正,人心皆快。或有擬欲追其支過俸米者,賢曰:“不可。”戶部奏請,得旨乃免,人心皆安。亨既置於法,平日出入門下者無不驚懼。一日,賢言於上曰:“元惡既除,宜戒諭群臣,慰安人心,不究其餘。”上允之,中外釋然,無不感戴朝廷之恩者。

石亨下獄死,法司請瘞其屍。上召賢曰:“如何?”對曰:“如此行之,未為盡善。法司宜執法論罪,欲梟首示眾,朝廷不從,特全其首領,尤見恩義。”上曰:“然。”即從之。

明代筆記目錄(一)

明代筆記包括小說故事類的筆記、歷史瑣聞類的筆記、考據辨證類的筆記等多種。
《玉笑零音》
《春雨逸響》
《泉南雜誌》
《朱良叔猶及編》
《三餘贅筆》
《續婆羅館清言》
《婆羅館清言》
《見聞雜記》
《碧里雜存》
《珍珠船》
《江上雜疏》
《皇明紀略》
《淞故述》
《夷俗記》
《濟南紀政》
《雲間據目抄》
《願豐堂漫書》
《病榻寤言》
《長水日抄》
《耄餘雜識》
《召對錄》
《窺天外乘》
《野記》
《二酉委譚摘錄》
《奇聞類記》
《病榻遺言》
《嘉靖東南平倭通錄》
《皇明典故紀聞》
《方洲雜言》
《金台紀聞》
《都公譚纂》
《同異錄》
《機警》
《君子堂日詢手鏡》
《制府雜錄》
《西征日錄》
《賢識錄》
《沂陽日記》
《風月堂雜識》
《天潢玉牒》
《談輅》
《平濠錄》
《燕對錄》
《北窗瑣語》
《苹野纂聞》
《蘇談》
《醫閭漫記》
《枝山前聞》
《世緯》
《新倩籍》
《百可漫志》
《清暑筆談》
《滇載記》
《琅琊漫抄》
《病逸漫記》
《國琛集》
《今言》
《賢弈編》
《半村野人閒談》
《雲南機務抄黃》
《晏林子》
《炎徼紀聞》
《巳瘧編》
《鳳凰台記事》
《原李耳載》
《湖西遺事》
《石田雜記》
《玉堂漫筆》
《廣客談》
《縣笥瑣探摘抄》
《春雨堂隨筆》
《筆麈》
《秋涇筆乘》
《談氏筆乘》
《山左筆談》
《大駕北還錄》
《偶譚》
《桑榆漫志》
《倖存錄》
《木幾冗談》
《赤雅》
《停驂錄摘抄》
《西堂日記》
《吳乘竊筆》
《勝朝彤史拾遺記》
《寒夜錄》
《閩小記》
《兩粵夢遊記》
《玉堂薈記》
《守鄖紀略》
《蓬窗類記》
《先撥志始》
《耳新》
《東江始末》
《玉鏡新譚》
《酌中志》
《天變邸抄》
《南中紀聞》
《詔獄慘言》
《梅花草堂筆談》
《東谷贅言》
《庚申紀事》
《見只編》
《飛鳧語略》
《崔鳴吾紀事》
《益部談資》
《譯語》
《豫志》
《汝南遺事》
《狂夫之言》
《書蕉》
《讀書鏡》
《北虜紀略》
《雨航雜錄》
《花里活》
《西南夷風土記》
《大同平叛志》
《晉錄》
《東朝紀》
《民抄董宦事實》
《戲瑕》
《瓶花齋雜錄》
《涇林續記》
《革除逸史》
《星槎勝覽》
《殊域周咨錄》
《菽園雜記》
《水東日記》
《涌幢小品》
《老乞大》
《海槎餘錄》
《讀書止觀錄》
《涉異志》
《高坡異纂》
《雲中紀變》
《雲中事記》
《大同紀事》
《北平錄》
《舊京遺事》
《皇明本紀》
《畜德錄》
《謇齋瑣綴錄》
《震澤紀聞》
《庚巳編》
《林泉隨筆》
《繼世紀聞》
《治世余聞》
《西湖夢尋》
《平蠻錄》
《閒情偶寄》
《前聞紀》
《撫安東夷記》
《青溪暇筆》
《東征紀行錄》
《天順日錄》
《復辟錄》
《復齋日記》
《寓圃雜記》
《北使錄》
《瀛涯勝覽》
《北征後錄》
《北征錄》
《致身錄》
《姜氏秘史》
《北巡私記》
《新知錄摘抄》
《徐襄陽西園雜記》
《倭變事略》
《否泰錄》
《近峰紀略》
《武宗外紀》
《廣志繹》
《皇明異典述》
《皇明奇事述》
《皇明盛事述》
《元故宮遺錄》
《松窗夢語》
《翦勝野聞》
《烈皇小識》
《七修續稿》
《雲蕉館紀談》
《聽雨紀談》
《吳中故語》
《明朝小史》
《西軒客談》
《山行雜記》
《巫娥志》
《讀書偶見》
《秋園雜佩》
《彭文憲公筆記》
《後渠雜識》
《閒中今古錄摘抄》
《意見》
《客座贅語》
《金陵瑣事》
《馬氏日抄》
《備倭記》
《燕閒錄》
《溪山餘話》
《蜀都雜抄》
《閩部疏》
《蒹葭堂雜著摘抄》
《兩湖麈談錄》
《丘隅意見》
《觚不觚錄》
《堯山堂偶雋》
《堯山堂外紀》
《會仙女志》
《世說舊注》
《正統臨戎錄》
《說聽》
《北征事跡》
《佑山雜說》
《廣右戰功》
《文昌旅語》
《冥寥子游》
《餘冬序錄》
《筆記》
《宛署雜記》
《雙溪雜記》
《五雜俎》
《玉堂叢語》
《四友齋叢說》
《七修類稿》
《蓬窗日錄》
《古穰雜錄摘抄》
《投瓮隨筆》
《慎言》
《古今風謠》
《萬曆野獲編補遺》
《萬曆野獲編》
《谷山筆麈》
《陶庵夢憶》
《蜀碧》
《正統北狩事跡》
《古今諺》
《焚書》
《明夷待訪錄》
《畫禪室隨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