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

血常規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檢驗以前是指血常規檢查,是手工操作、顯微鏡下計數的,它包括紅細胞、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及其分類、血小板計數等,共有10來個項目。做一個病人的血常規檢驗最熟練、最快速也要10來分鐘。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醫學檢驗儀器自動化。大部分醫院都使用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做血常規檢驗(目前稱血液學分析)。每次檢查只需用0.1毫升(約兩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檢測並列印出20多項結果。不過,這些結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縮寫名稱報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結果只有檢驗醫學的專業書籍才有介紹,所以患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

基本信息

病因

血常規血常規

血常規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檢驗。血液由液體和有形細胞兩大部分組成,血常規檢驗的是血液的細胞部分。血液有三種不同功能的細胞——紅細胞(俗稱紅血球),白細胞(俗稱白血球)、血小板。通過觀察數量變化及形態分布,判斷疾病。是醫生診斷病情的常用輔助檢查手段之一。

簡介

血常規血常規

血液檢驗就是對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這三個系統的量和質進行檢測與分析。這三個系統與血漿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動於人體的循環系統中,參與機體的代謝及每一項功能活動,因此血液對保證機體的新陳代謝、功能調節以及人體的內外環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發生病理變化,都會影響全身的組織器官;反之,組織或器官的病變可引起血液成分發生變化,因而血液學分析及其結果對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幫助。 大部分醫院都使用自動化血液分析儀做血常規檢驗(目前稱血液學分析)。每次檢查只需用0.1毫升(約兩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檢測並列印出20多項結果。不過,這些結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縮寫名稱報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結果只有檢驗醫學的專業書籍才有介紹,所以患者很難理解其中的意義。

檢測

用自動化分析儀能夠檢測並報告紅細胞系統的8項參數及紅細胞直方圖。有關項目名稱及其參考值為: 1.紅細胞(RBC):男性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為3.5X10^12~5.OX10^12/升;

2.血紅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紅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V):80-100飛升;

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320~360克/升;

7.紅細胞平均直徑(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 11.5%~14.5%。

註:上述單位有時用英文符號表示,如L(升〕、fL(飛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檢驗結果

血常規血常規

紅細胞及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是紅細胞內的主要成分,病態下的 RBC和 Hb可出現分離。正常情況下人體每天約有1/120的RBC 衰亡,同時又有1/120的RBC產生,從而使RBC的生成與衰亡保持動態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個月獻血200~300毫升對健康不會產生影響。多種原因可使RBC的生成與衰亡的動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RBC與Hb的數量減少或增多,或質量發生變化。例如,連續劇烈的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漿中水分丟失,血液濃縮,從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尿崩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對增多。 上面介紹了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增多的意義,而臨床上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更常見,且病情嚴重、複雜。一般情況下,血液中RBC與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測定方法比較直接、精確,因此常以Hb作為優先的參考指標。成年男性 Hb小於 120克/升(女性小於 110克/升)為貧血。臨床根據Hb減少的程度將貧血分為4級:輕度,Hb小於正常值但大於90克/升;中度,Hb小於90克/升但大於60克/升;重度,Hb小於60克/升但大於30克/升;極度,Hb小於30克/升。

貧血又分為生理性及病理性。3個月以後的嬰兒至15歲以前的兒童,可因生長發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應相對不足,RBC與Hb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後期的孕婦由於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對增加,可出現輕度貧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漸減弱導致 RBC 與 Hb 含量下降,這些屬於生理性貧血,在臨床上一般不造成嚴重危害,給予對症治療可獲得改善。

產生病理性貧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紅細胞生成減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纖維化等伴發的貧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礙引起的貧血,如缺鐵性貧血、鐵粒幼細胞性貧血、葉酸及維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RBC破壞過多。由於紅細胞膜、酶遺傳性的缺陷或外來因素,造成RBC破壞過多導致的貧血,如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海洋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異常血紅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一些化學、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貧血。失血過多。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傷、手術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潰瘍、鉤蟲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貧血。還有各種慢性疾病或惡性病如慢性腎病、惡性腫瘤等也可致貧血,這一類貧血雖伴隨著有關疾病繼發,但不可忽視,有些惡性疾病就是因為貧血的症狀而被診斷出來。

重要項目

血常規血常規

紅細胞系統中還有以下幾項檢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紅細胞壓積(HCt,HCT,又稱紅細胞比積),是指在一定容積的血液中紅細胞與血漿體積的比值。各種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漿滲出等使血液濃縮,可使HCt增高;各種原因所致的貧血會使HCT減低。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表示每一個紅細胞的平均體積。正常人的MCV為80~100飛開(1飛升=10^-15升),MCV小於80飛升則紅細胞為小細胞,MCV大於100飛升為大細胞。無論大細胞還是小細胞,都表示貧血,只不過貧血的類型不同而已。此外,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含量(MCH,即每個紅細胞內所含的Hb量)、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紅細胞內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平均直徑(MCD)、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紅細胞平均厚度(MCT)等的變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貧血類型。

醫學術語

1

血常規試管血常規試管
.介紹:

主要是血液方面的問題,如身體是否有感染,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這個要根據您的病情,結合血常規檢查判斷。血常規的檢查意義在於,及早發現和診斷某些疾病,診斷是否貧血,是否有血液系統疾病,反應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最多,在針尖大小的一點血中,可有幾百萬個,形狀扁圓,中央稍呈凹陷。細胞內含有一種紅色的能攜帶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種蛋白質,稱為血紅蛋白,紅細胞的功能就是輸送氣體。紅細胞數量增減與血紅蛋白增減基本一致,兩者計數、計量低於正常,就是通常俗稱的貧血。貧血涉及許多因素,做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測定,就是最基本的檢查,這兩項檢驗可以幫助醫生提高警惕,及時發現與營養、消耗、遺傳以及貧血有關的因素。例如,不久前遇到一個熟人,見他膚色蒼白,就建議驗個血常規,結果發現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都明顯低於正常,醫生作了一系列進一步檢查,發現糞便隱血強陽性,從而找到了貧血的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同時查出了出血的原因是結腸腫瘤,遂及時對其進行手術治療,病人現已康復。這種由簡易的檢驗發現重大隱患的例子,真是不勝枚舉,幾乎每位醫生都有這樣的經驗。這也就是時至今日,國內外各大醫院仍然十分重視這兩項檢驗的原因。白細胞有圍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細胞基本檢驗為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俗稱“白分”。白細胞數量僅為紅細胞的0.1%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細胞收集起來,呈乳白色。白細胞在外周血中分五類——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它們都參與不同的防禦免疫任務。直接投入搏鬥的是大量的中性粒細胞,例如闌尾炎時,要投入大量的中性粒細胞,不僅是局部大量聚集,而且在血液中可見中性粒細胞的比例增加,絕對數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白分是一項與炎症有密切關係的檢查。白細胞計數和分類也是白血病的一項基本檢查,一般更重視白細胞的分類,特別注意是否出

現各種有關的尚未成熟的幼稚細胞。當然不是所有白血病都有白細胞增加,並見幼稚細胞。有一種稱為非白血性白血病,通常白細胞數反而減少,且不見幼稚細胞。白細胞增多不一定是白血病,白細胞減少也不一定不是白血病,那讓人如何來判斷呢?作為病家大可不必為此擔心。醫生鑑別診斷白血病已達到很高的水平。白細胞減少似乎不大令人注意,其實這一項目持續低於正常也是某種危險的信號,最嚴重的是因化學或藥物誘發的白細胞缺乏,可使身體失去防禦功能。通常腫瘤病人接受化療要定期檢測白細胞計數,一旦低至某一水平,就不可繼續化療。所以,白細胞計數是一種最簡單的監控手段。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尤其是淋巴細胞絕對值和比例明顯減少,應考慮免疫系統是否存在問題。嗜酸粒細胞是參與變態反應的白細胞,其量增加可見於支氣管哮喘、蕁麻疹、寄生蟲病、皮膚病等,其量減少則見於: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傷寒、傳染病病情嚴重者等,也見於大手術後、大面積燒傷等。隨著生食海鮮熱的興起,一些罕見的寄生蟲病時有報導。發現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細胞增多,應是一條重要線索。血小板計數一般不包括在血常規之內,而半自動或全自動儀器檢查則包括這一項。它是參與止血和凝血的重要細胞,一旦某處血管破損出血,首先趕來參與堵漏的是血小板,它本身含有多種與止血,凝血有關的因素,越來越重視對血小板的研究,並已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參考指標

血液一般檢查

白細胞分類

血常規血常規
[正常參考值]

細胞分類(DC)英文縮寫 占白細胞總數的百分比

中性粒細胞N 0.3 ~0.7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0.01 ~0.05 (1%-5%)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0.50 ~0.70 (50%-70%)

嗜酸性粒細胞E 0.005~0.05 (0.5%-5%)

嗜鹼性粒細胞B 0.00 ~0.01 (0~1%)

淋巴細胞L 0.20 ~0.40 (20%-40%)

單核細胞M 0.03 ~0.08 (3%-8%)

[臨床意義]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增高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出血、嚴重組織損傷、慢性粒細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藥中毒等。

中性分葉核粒細胞減少多見於某些傳染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

皮質激素後。

淋巴細胞增高見於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結核病、瘧疾、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細胞減少見於淋巴細胞破壞過多,如長期化療、X射線照射後及免疫缺陷病等。

單核細胞增高見於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活動期、瘧疾等。

紅細胞計數

血常規血常規
[正常參考值]

男:4.0~5.5 ×10的12次方/L(400萬-550萬個/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萬-500萬個/mm3)。

新生兒:6.0~7.0 ×10的12次方/L(600萬-700萬個/mm3)。

[臨床意義]

紅細胞減少①紅細胞生成減少,見於白血病等病:②破壞增多:急性大出血、嚴重的組織損傷及血細胞的破壞等③合成障礙:缺鐵,維生素B12的缺乏等

紅細胞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血紅蛋白測定

[正常參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女:110~150g/L(11-15g/dL)。 兒童:120~140g/L(12-14g/dL)。

[臨床意義] 血紅蛋白減少多見於各種貧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缺鐵性貧血等。血紅蛋白增多常見於身體缺氧、血液濃縮、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肺氣腫等。

白細胞計數

[正常參考值]

成人: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兒:15~20 ×10的9次方/L[臨床意義]

生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劇烈運動、進食後、妊娠、新生兒。另外採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細胞數有差異,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細胞數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細胞增高多見於急性化膿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組織損傷、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細胞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某些傳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放療化療等。

嗜酸粒細胞

[正常參考值]

50~300 ×10的9次方/L(50-300個/mm3)。

[臨床意義]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見於牛皮癬、天疤瘡、濕疹、支氣管哮喘、食物過敏,一些血液病及腫瘤,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宮頸癌等。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早期、長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出血疾病

出血時間測定

[正常參考值]

紙片法:1~5min。

[臨床意義]

出血時間延長見於血小板大量減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壞血病等

血小板計數

[正常參考值]

100~300×10的9次方/L(10萬-30萬個/mm3)。

[臨床意義]

血小板計數增高見於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後、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計數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發性或繼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尿毒症等。

凝血時間測定

[正常參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試管法:4~12min。

[臨床意義]

延長見於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纖溶活力增強、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縮短見於高血脂、高血糖、腦血栓形成、靜脈血栓等。

標準參考

血常規血常規
1:白細胞計數(WBC)(參考值:4~10),(單位:10^9/L)

2:紅細胞計數(RBC)(參考值:3.5~5.5),(單位:10^12/L)

3:血紅蛋白濃度(HB)(參考值:120~160),(單位:g/L)

4:紅細胞壓積(HCT)(參考值:40~48),(單位:%)

5: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參考值:80~97),(單位:fL)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參考值:26.5~33.5),(單位:pg)

7: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參考值:300~360),(單位:g/L)

8:血小板計數(PLT)(參考值:100~300),(單位:10^9/L)

9:淋巴細胞比值(LY%)(參考值:17~48),(單位:%)

10:單核細胞比例(MONO%)(參考值:4-10),(單位:%)

11:中性粒細胞比例(NEUT%)(參考值:43~76),(單位:%)

12:淋巴細胞計數(LY)(參考值:0.8~4.0),(單位:10^9/L)

13:單核細胞計數(MONO)(參考值:0.3~0.8),(單位:10^9/L)

14:中性粒細胞計數(NEUT)(參考值:1.2~6.8),(單位:10^9/L)

15:紅細胞分布寬度 (RDW)(參考值:11~14.5),(單位:%)

16:血小板體積分布寬度(PDW)(參考值:9~18),(單位:%)

17: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參考值:7.4~12.5),(單位:fL)

18:大血小板比例(P-LCR)(參考值:10~50),(單位:%)

孕婦血檢

血常規報告單里的秘密,其實是因人而異,如果準媽媽想自己血常規報告,只需要好好學學怎樣看血常規報告單,就可以了。後邊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遇到不正常。準媽媽該怎么辦呢?

血常規報告單

孕婦孕婦

在孕期血常規檢查中出現的經常是一些數據,準媽媽要仔細觀察,我們可以從這些數據中知曉準媽媽的健康狀況,下邊是孕期血常規檢查中的一些正常的參考數據

情況有異常時的表現,在血常規檢查中,白細胞、紅細胞以及血小板的數據是最關鍵的,也是準媽媽必須認真觀察的。

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血紅蛋白的主要功能就是攜帶氧分子,血紅蛋白的正常濃度範圍在110~150g/L,如果準媽媽的血紅蛋白的濃度大於150g/L時,準媽媽有可能出現血液中的含氧量不足或脫水的情況。當血紅蛋白和血紅細胞同時減少時,準媽媽有可能出現貧血的現象,如果是輕度貧血,那對準媽媽及分娩的影響不大,重度貧血則會有引起早產、低體重兒等不良後果的可能。

溫馨提示

主要是判斷準媽媽是否貧血,其判斷標準在國內和國外是有區別的。在國內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是100g/L,低於100g/L為輕度貧血,低於80g/L為中度貧血,低於60g/L為重度貧血。而在國外血色素正常值為110g/L,低於110g/L為輕度貧血。低於90g/L為中度貧血,低於70g/L為重度貧血。

白細胞:白細胞在機體內起著消滅病原體,保衛健康的作用,它的正常值是(4~10]×109/L。如果增多準媽媽可能就會表現為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等,但在孕期是不同的,孕期是可以有一定的上升空間的。白細胞的減少,常表現為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藥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細胞按百分比分類計數可分5類:

1中性白細胞,正常為0.5~0.7,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2淋巴細胞,正常為0.2~0.4,增多時著表明準媽媽可能出現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但減少也不是好兆頭,表明中性白細胞增多

3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005~0.05,這種細胞增多意味著準媽媽可能患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4嗜鹼性粒細胞,正常為0~0.0075,這一數據對準媽媽的影響不大

5單核細胞,正常為0.01-0.08,增多時見於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白細胞偏高的定義,應該聯繫中性粒細胞來一起觀察。單純的白細胞偏離沒有一個絕對值。如中性粒細胞正常,且沒有身體感染炎症的表現,僅白細總數升高有時甚至達20×109/L一般也不能說明有什/厶問題。

血小板:血小板正常值的範圍為PLT(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低於100×109/L,會影響準媽媽的凝血功能。

準媽媽的正常值範圍與正常人正常值相比,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占正常血液的0.3%左右,只要檢查達到正常值的範圍即為屬於正常。

常規復檢

一、為什麼要復檢?

血細胞分析儀測定原理雖有不同,但它的各種項目的閾值是人設定的,而且是固定的,可是病人血細胞變化是千姿百態,有部分細胞難以識別或認錯干擾其它細胞計數,如有核紅細胞可影響白細胞計數;細胞碎片、血小板聚集可影響血小板計數等。尤其是白細胞形態學分類與血細胞分析儀的白細胞分類有本質上的不同,三分類僅僅是根據細胞大小來分而己,即使先進的五分類也與形態學也有很大差異,又如中性粒細胞毒性病變、變異淋巴細胞、瘧原蟲等臨床需要的指標無法顯示;有的幼稚細胞、有核紅細胞也不能區分;各參數之間有時還存在互相干擾。總之,血細胞分析儀的結果僅僅是屬於過篩而己,不能完全代替人工鏡檢。

根據1987年我赴日本考察時,日本對三分群儀器白細胞分類是不收費的,而且每一例仍然需要塗片染色,在顯微鏡下重新分類後才能報告。1989年Coulter公司制定了復檢標準,調查了11個床位及性質不同的醫療單位,它們均使用該公司的三分群血細胞分析儀,根據該公司的復檢標準,其復檢率為15%~60%,平均為40%,使手工分類減少40~85%,平均減少了60%,也就是說用節省下來的時間好好為40%需要分類的病人服務。

日本名古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報告,他們用SysmexXE-2100(五分類)儀器的總復檢率為32.3%。再次證明當前最先進血細胞分析儀也不能完全替代人工檢查。

由於沒有復檢而產生的漏檢白血病、異常淋巴細胞、瘧原蟲,還有EDTA依賴性血小板假性降低等己引起的醫療糾紛,應該引起我們深思。

二、復檢內涵尚待統一

有人認為“復檢”就是要在鏡下重新進行白細胞分類計數而己,這是偏面的。復檢內涵應包據:

1.對血細胞分析儀測定的全部結果進行評估,必要時包括原標本重查,或重新用人工複查等。因此血常規手工操作不能丟

2.進一步驗證直方圖或散點圖的異常發現是否正確,提示復檢時應特別注意

3.血細胞分析儀對紅細胞、血小板的內部結構不能進行細微觀察和鑑別,如異形紅細胞中靶形紅細胞、點彩紅細胞等,血小板形態的變異和聚集等,都可以在塗片觀察中得到證實和發現

4.血細胞分析儀對白細胞分類尚不能反映中性粒細胞核象左移、右移、胞內毒性病變等;也不能真正區分變異淋巴細胞、幼稚細胞、有核紅細胞等,只有鏡下仔細觀察和分類才能發現和區分。

所以,復檢的範圍應該是全面的,並非單純顯微鏡下作白細胞分類計數。應該把復檢作為全血細胞分析(CBC)一項很重要的質量控制,也是最後一道關。復檢是減少差錯,避免醫療糾紛的重要措施。復檢是向病人負責的具體表現。

三、指導復檢的原則

一般書本上和說明書都曾提出:⑴結果中有關項目出現的的異常情況;⑵儀器報告各參數間出現的矛盾;⑶檢測結果出現警示(Flag)符號;⑷直方圖或散點圖出現診斷明顯不符合情況;⑸臨床醫師指定要求鏡檢等情況下需要復檢。以上原則在操作時較難,應該進一步具體化。

四、制定復檢標準的步驟

⑴首先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如儀器性能和機型、人員水平、病人和醫院的特點,提出一個初步擬定血細胞復檢的規則和方案;⑵提交大家討論修改並準備作科學測試;⑶堅持進行雙盲試驗,收集500~1000例,分別作好記錄,累積資料;⑷根據數據統計,制定出本單位的復檢標準。

產檢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