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
技術落後
技術裝備落後,新產品開發不足。據統計,中國紡織品三大行業(紡織業、服裝業、化學纖維製造業)產值占比約分別為61%、28%、11%。除化學纖維生產技術和服裝骨幹企業的縫紉設備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以外,紡紗、織造、染整等傳統工藝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差距。
標準低
標準低。目前中國的紡織企業還處於低端生產階段。大約有80%的企業生產中低檔產品、6%的企業生產中低檔產品,4%的企業生產品質低價格低產品,僅有10%的企業生產高品質產品。
人力資源缺乏
高素質人力資源缺乏。行業缺乏品牌運作、資本運籌、國際交往的人才,缺乏國際化經營經驗和適應國際競爭的複合型人才。
信息化程度不高
企業信息化程度不高。行業性軟體開發力量薄弱,軟體產品少,企業管理軟體套用比例低,信息化普及率低,電子商務起步慢,多數企業管理方式落後,難以真正建立起小批量、多品種、高品質、快交貨的市場快速反應機制。
缺乏品牌經營理念
缺乏品牌經營理念。傳統家紡多,規模小,產品單一,加工貿易比重仍然很大,應對國際競爭手段不足,處在整合階段。
戰略
開發核心技術
開發核心技術,提升產品附加值。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中國紡織業應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以提高競爭能力的最佳化升級。加大機電一體化的先進紡織機械和高性能、高功能性纖維的開發套用,通過對市場的調查研究和分析,努力做好發現和預測潛在需求的工作,即要從纖維等紡織產品的面料新技術的研發和服裝設計入手,著力做好開發、生產、銷售、管理工作,提高產品檔次,建立起從原材料到產品的一系列整體的開發體系,又要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在資金尤其是技術方面的合作,學習和借鑑其在產品研發設計、質量管理及品牌推廣等方面的經驗,形成自有智慧財產權技術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從而適應國際化競爭的需要。
實施品牌戰略
創新品牌,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開發和設計能力,加快實施品牌戰略。21世紀的經濟是以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支撐起來的具有特色文化內涵的品牌經濟,中國紡織服務應建立起產品設計、打樣、製版、測試、生產、物流和銷售於一體的出口產業鏈,積極與國際採購商、國際知名廠商合作,積累技術與資金、吸取經驗,並儘快創建自有品牌體系。採用與國際接軌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地域差異而產生的信息差異、技術差異,使品牌產品在最初級的研發階段能夠與國際品牌同步,使品牌產品能夠形成自我的個性特點及時尚前瞻性。
降低成本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完善紡織服務產業鏈,努力降低成本。首先,新一輪競爭的主要內容是國際市場的重新分割,競爭的產品層面上將由中低檔紡織產品向中高檔紡織產品轉變,競爭的關鍵是價格高低。因此,中國紡織業要以信息化主導市場,堅持內外信息結合,分析並建立健全全球採購和供應信息系統,以尋求大規模的生產定製。其次,要想在國際化競爭中快速發展,必須採取強強聯合的辦法,以形成航母,使很多企業互相依託、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在生產中做到不同品種、不同規格的產品快速轉換,實現彈性專精生產模式。企業所參與的群體規模越強大,運行效率越高,運行成本就越低,企業的競爭力才會越強,實力才會越大,從而提高企業的生產及經營能力,全面提高紡織產業綜合競爭力。第三,必須建立起先進、高效、穩定的行業信息網路,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紡織業。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中,現代流通體系猶如一座橋樑和紐帶,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路及電子商務的廣泛套用,信息資源成為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生命線,信息化已經成為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構建結構合理、內容完善、查詢便捷的行業住處資料庫和注重實效的信息服務體系以及人才的培訓制度,開發紡織ERP軟體、CIMS軟體和多種專業化電子商務平台及交易規則。適應電子商務的發展形勢,充分利用現有的網際網路技術,設計網頁,構建網站,全面做好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依*信息技術搶占國際市場。
實施走出去戰略
堅定實施走出去戰略。首先重點是開闢多元化市場和分享優惠貿易政策。其一可通過整合國內市場,在採購、生產、運輸上獲取巨大成本優勢進軍國際市場;其二可利用股權關係建起國內企業與著名企業的紐帶,實現企業的國際化;其三實力較雄厚的企業,可以採用收購和兼併的方式在國外適宜地點投資辦廠,這樣既可以拓寬銷售渠道,又能與當地相關企業形成利益同盟,減少貿易摩擦等。
其次,應自覺遵守法制,誠信經營。國際貿易講究的是效率和信譽,誰違背國際貿易規則,誰將受到規則的否決和制裁。當今社會責任標準和生態環保標準將成為阻礙我國紡織服務出口的主要壁壘之一。為此,中國紡織業在國際貿易中,一要嚴格執行國家的勞動法規,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工人權益。二要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三要建立嚴格的質控機制,增強綠色環保意識,在紡織服裝產品的原料採用、生產製作、設計包裝和產品使用後的處理等方面嚴格按照環境保護法規來動作,主動推行生態環保認證,堅持國際認可的標準,與國際化接軌。四要建立誠信的服務機制。處處做到講效率,講規則,講信譽,方能贏天下。
再次,應積極開展紡織行業外交,提高中國紡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通過加強與國際同業競爭者、合作者、相關產業、客戶和消費者、社會團體、經濟與政治組織及個人的溝通、交流與互信,消除和避免因誤解而造成的衝突與隔閡,提升國際形象,樹立強國地位,打造中國紡織國家品牌,提升我國紡織產業的整體美譽,構造有序的產業體系,保證中國紡織業在經濟全球貿易一體化時代能夠穩定、健康和快速發展。
紡織工業投資扭轉負增長局面
新華社上海10月28日電(記者吳宇)在28日此間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論壇(簡稱競爭力論壇)上,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張莉說,《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實施半年已初見成效,紡織工業投資扭轉負增長、內需增長以及產業轉移加快成為最大亮點。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統計,1-9月,全國紡織工業完成投資1882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增長6.6%,雖然仍遠低於整個工業投資平均增長水平,但扭轉了去年底今年初投資負增長的局面,紡織工業同期實現的增加值同比增長了8.4%。
1-9月,全國紡織品服裝出口1216億美元,雖然同比仍下降11.8%,但與今年前兩個月35%的降幅相比,已大大收窄。相比起來,前三個季度,國內衣著類消費增長了21%,紡織產品內銷比例從2008年底的77%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80%,多年來紡織產品對國際市場依存度較高的局面有所改觀,依靠消費拉動的行業健康發展格局正在形成。
1-8月,紡織工業實現利潤737億元,同比增長12.7%,增幅也在逐月提高。
張莉強調,《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開篇明確了紡織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定位對於統一各界認識,鞏固和增強紡織工業對就業和惠農的支撐地位,重振產業發展信心意義重大,企業發展環境得到改善。
由於《紡織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遠近結合、有的放矢,推動了紡織工業結構調整步伐。今年1-7月,以浙江為代表的東部5省市,紡織工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6%,而湖北、河南等中部5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21%,產業轉移步伐明顯加快。
張莉認為,雖然國內經濟企穩回升態勢基本明朗,但還不穩固,紡織工業仍面臨著四方面嚴峻形勢:一是出口下滑仍是制約紡織工業增長的最大因素;二是內銷增長空間有限,出口轉內銷困難較大;三是原料供應及價格存在不確定性;四是一些低水平重複建設,將加劇產能過剩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