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儒岙村民80%姓潘。據《天姥潘氏宗譜》載:字多吉,元朝天曆(1328)間曾仕於杭,目擊時事之非,遂訪太白夢遊故址,盤桓其地,見姥山迢遞而來,奇峰聳拔,忽入平夷,中有一隅四圍環繞若土城,澤媚山輝,誠造化神秀之所鍾,欣然卜築於斯。其地原名徐岙,潘因思家族世代具以儒業顯名,遂名其所居為儒岙。素有大旱三分熟,大亂三分平之美稱。清代屬仙桂鄉孝行里十八九都彼蒼廟堡;民國時期屬姥東區儒岙鎮,村分三保九甲治。1949年後,分成一、二兩村;人民公社化時,儒一大隊分18個生產隊,現為15個村民小組。
膠丸之鄉

膠丸工業的發展,帶動其他工業的崛起。1966年,村辦電鍍廠1家,1992年為膠丸模子加工電渡,產值達32萬元。村民相繼辦起膠丸模子廠8家、膠丸塑膠袋廠5家、膠丸包裝紙箱廠7家。1992年10月村與儒岙中學聯營,成立儒一膠丸經銷公司,幫助私營、個體膠丸廠解決銷售和原料採購上的困難,至年底銷售明膠24噸、膠丸5000萬粒。
村辦工業還有電廠2家。其中1968年創辦的國營糧食加工廠附設電廠,於1971年改為村辦後,增配135匹馬力柴油機組,以備大網停電時,發電供企業生產和村民照明。1984年,為幫助鄰村脫貧,投資50萬元,由現任村長潘獻忠負責,與王渡口村合建儒王水電站。1986年竣工併網,年發電量110萬千瓦時,1992年產值17萬元,利潤10萬元,分給王渡口村5萬元,使該村集體收入提高60倍,戶均收入增加200元。
科學種茶

白朮因量多質優聞名,1959年11月上旬,在儒岙召開全國白朮產銷會議,有北京、江西等15個省市71位代表參加,推廣優質高產經驗,並被定為挑選出口白朮的基地。
經濟特產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糧食產量從50年代初的畝產300斤,提高到目前的1300斤,畜牧生產也有增長。1992年,農業總產值124萬元,比1982年增長34%。
集市歷史悠久。1924年改每月農曆三、八為二、五、八市日。至1989年又改為日日市。商店由原有60餘家,發展到200多家,加上眾多的攤販,每日人來車往,貨暢其流,十分繁榮。
村莊建設

村利用集體經濟的優勢,不斷投資建設公益事業。1983年,由支部書記潘錦州發起,投資7萬元建造自來水。後在1990、1991、1992年,由現任支部書記潘正堂負責,分別投資4萬、10萬、7萬元,建造戲台、辦公商貿綜合大樓、老年活動室等。為加強集鎮建設,1986年由鎮統一規劃,儒一村開發一期新區,占地1.2萬平方米,建築三至五層樓10開間樓房15幢,建築面積1.93萬平方米,1988年竣工。1992年占地100畝的二期新區工程動工,規劃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三至五層樓房25幢,建築寬20米、長2000米的主街,與104國道線接軌。全村有13的戶相繼建了新房,13的戶有電視機。村有電影院、歌舞廳、文化娛樂中心以及4家電視錄像室。1992年,村辦浴室1家。
教育源遠流長。明、清時期有私塾。1916年成立私立潘氏國小,50年代改為儒岙區小,1957年創辦儒岙中學。1949年後,儒一村共有35人考入大專院校、42人考入中專。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衛生醫療,1949年前有1家診所和4家藥鋪,1949年後村內設有區、鄉人民醫院,公社化時建起村合作醫療站,方便村民防疫治病。
風景名勝
天姥山似屏障橫亘村南,古時列為華夏第十六福地,四周奇峰聳拔,群山環抱,山明水秀,舊有蒼嶺通煙、琅琊落照、雙尖聳翠、文石疊阜、一字開屏、古柏臨清、筆架連巒、仙棋布局8景,並流傳著詩篇。彼蒼廟在儒一村口,建於明代,廟宇有五殿二閣,1949年前為善男信女朝拜勝地,廟內香火興盛,周圍數縣的香客不時至此,時有修行修一世,不如彼蒼廟內坐一時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