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藝術大學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北藝大或藝大)是一所位於台灣台北市北投區關渡地區,以藝術、表演、人文研究、創作等科係為主的公立大學;其前身為國立藝術學院(簡稱國藝),為台灣首間以高等藝術教育專業發展之大學。

基本信息

簡介

台灣行政院於民國六十八年(西元一九七九年)二月六日頒布了“加犟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決定籌設一所培育藝術創作、展演及學術研究人才之高等學府,“國立藝術學院”於焉誕生。

民國六十八年十月廿二日,行政院正式核定成立國立藝術學院籌備處,廣邀藝術界、教育界人士,參與建校籌設、討論建校的理想、教學的目標,並分組討論、歸納,草擬“國立藝術學院建校計畫綱要”。 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一日,國立藝術學院奉準正式成立,鮑幼玉先生擔任首任院長。學院初設音樂、美術、戲劇三學系。校址暫借台北市辛亥路三段國際青年活動中心二、三樓,並單獨辦理招生及考試,第二年學院奉準增設舞蹈學系,完成基本四系的設定。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全校暫遷台北縣蘆洲鄉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校址。學校雖仍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艱辛走來,但辦學的特色,展演的成功,已獲得社會文化界、藝術界的重視與肯定。畢業校友也在台灣藝術舞台上嶄露頭角。

民國七十九年九月,關渡校區的建校工程次第完成。民國八十年七月下旬正式遷校。“出蘆入關”是國立藝術大學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民國七 十一年七月一日建校,到民國八十年七月,歷經整整九年,克服了諸多困難,終於完成基本建設,並舉校遷往關渡校區。“出蘆入關”,當時在戲劇學系主導下,全校及各系熱烈支援參與中,完成了謝土祈福的展演儀式,全校師生由蘆洲一路遊行走來,步入全新而將永續 的校區,建立新的紀元。民國八十年八月一日,馬水龍教授榮任為第二任院長。其間學校在教育、創作、研究的發展上,因需要增設了藝術研究所、傳統藝術研究所、舞蹈研究所、科技藝術中心、電算中心、共同學科及展演藝術中心,以求學校在藝術教育、人文學養、學術研究、展演活動及藝術創作上能有更深厚完整的發展。同時音樂學係為了因應社會對於音樂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增設為雙班。

民國八十三年,劉思量教授榮任為第三任院(校)長。學校增設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班、傳統音樂學系、劇場設計學系。直至2012年,國立藝術大學,設有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傳統音樂、劇場設計六個學院。碩士班有音樂學系碩士班、戲劇學系碩士班、舞蹈學系碩士班、 傳統藝術研究所、劇場藝術研究所及美術史、美術創作碩士班等等。全校 學生約一千人。 “以傳統文化為基礎,本人文精神,培育藝術創作、展演及學術研究人才,並以求創造藝術發展的新契機”這是學校創校的宗旨。 十數年來,整個教學方針與教育理念,都以此為原則。進而將“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經驗與理論”、“創作與研究”交相併融,相互滲透,輾轉化為學校特有的風格與光采。自由、試驗、全力以赴,並在展演與創作中學習成長也成為學生學習的精神和心理特質。 民國八十六年十月十六日,邱坤良教授榮任第四任校長。學校又邁入另一新的紀元。許多因故停滯的校園工程得以繼續進行。短短的一年半中,校園的美化、藝術品的設定、露天劇場、校園公車的完成與規劃,使學校頓顯得朝氣蓬勃,不僅充滿了藝術性,也充滿了喜悅,全校各系間的合作也呈現新景況。民國八十七年招收舞蹈學系七 年一貫制的舞蹈系班。民國八十八年八月一日,成立美術創作碩士班。 民國八十九年八月一日,設立管弦與擊樂研究所碩士班、音樂學研究 所碩士班、美術史研究所、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及成立教育學程中心。民國八十九年十月辦理“亞太藝術論壇”的大型國際藝術活動, 推展了國際學術交流。

民國八十九年十月十六日,邱校長坤良教授連任第五任校長。學校繼續推動配合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以藝術文化建設關渡地區, 將藝文資源回饋鄉里,提升整個社會的人文與藝術品質。並重新規劃 學校未來的中、長程計畫,使學校繼續朝著更理想、更完善的未來發展 、行進,邁向成為藝術大學。 民國九十年二月該校美術館落成並舉辦“台灣美術百年”展覽, 隨後完成音樂第二系館工程,持續改善教學環境,提升教學品質與學術研究。加犟推展建教合作與推廣教育。 民國九十年八月一日起,該校奉準改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同時增設成立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班、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及音樂學博士班。逐步邁向“立足關渡,放眼國際”的教學、創作理念。

學院的最高理想,是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融匯各 民族藝術文化的精華,創造發展現代中國藝術;這是學院在教學與行政上一切努力的指標。因此在教學上,是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兼容並蓄,期能傳承發揚、融匯貫通,以探索中國藝術在現代文化發展中的理念,建立其脈絡。在研究與創作上 ,讓多種風格、多樣面貌,且又與中國文化精神息息相關的藝術作品,逐步呈顯。這個目標正是今日我國藝術專業教育嚴肅的使命。

藝術創作與研究人才的培植,首重人文教育之基礎,以期植基廣厚,而後能枝葉繁茂、花果壯碩;對於藝術專業之傳授 ,要兼顧思想與技法,理論與實踐,尤其要重視學風的培養,希望在自由、純樸、溫柔敦厚的學風中,作育化成,追求藝術 教育的理想。

“十年樹人,百年樹木”,本學院已經越過初期的實驗、規劃階段,使學院的相關制度、教學環境逐步建立;八十年仲夏關渡校舍正式啟用,次第完成遷校工作,學院已步入全新的教學展演環境,開啟了關渡時代的新紀元。

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藝術大學

展望未來,我們仍秉持學術研究、創作、展演並重之教 學理念而繼續努力,我們願放眼世界、立足於關渡,以藝術建設關渡,回饋地方鄉里,進而帶動地方甚至全國的藝文展演活 動,善盡社會教育推廣責任,發揮最高的藝術教育功能。希望愛好藝術的青年學子、關心藝術教育發展的人士,能認同我們 的理想,到藝術學院來一起開拓一個藝術的新境地。

沿革

1979年 行政院正式核定成立“國立藝術學院籌備處”。

1982年 國立藝術學院成立,設音樂學系、美術學系、戲劇學系。校址在台北市國際青年活動中心

1983年 奉準增設舞蹈學系。

1985年 全校暫遷台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原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校址。

1990年 增設音樂學系碩士班及戲劇學系碩士班。

1991年 正式遷校至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設定美術學系碩士班,音樂學系增設為雙班。

1992年 設定舞蹈研究所、電子計算機中心及科技藝術研究中心。

1993年 增設傳統藝術研究所及成立表演藝術中心。

1994年 表演藝術中心更名為展演藝術中心。系所合一併增設劇場藝術研究所碩士班。

1995年 增設傳統音樂學系、劇場設計學系。

1998年 招收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的舞蹈系班。

1999年 由美術研究所改制成立美術創作碩士班。

2000年 設立管弦與擊樂研究所碩士班、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美術史研究所、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及教育學程中心。辦理“亞太藝術論壇”的大型國際藝術活動,推展國際學術交流。

2001年 奉準改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並成立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及文化資源等五個學院,同時增設成立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班、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及音樂學系博士班。

2002年 增設造形研究所及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成立通識教育委員會,關渡美術館及推廣教育中心成立。

2003年 增設劇本創作研究所、戲劇學系博士班、劇場設計學系碩士班、電影創作研究所碩士班。原舞蹈研究所調整分設舞蹈創作研究所及舞蹈表演研究所。

2004年 設定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另教育學程中心更名為師資培育中心。

2005年 設定舞蹈理論研究所、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

2006年 科技藝術研究中心改名為藝術與科技中心。校務研究發展中心調整為“研究發展處”,並設定“國際交流中心”,以及增設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完成全校公共空間無線網路架設。

2007年 開設“關渡講座”課程。承辦馬水龍教授獲得行政院文化獎章頒獎典禮暨馬水龍作品音樂會,並同步於該校傳統藝術創意資源中心舉辦“馬水龍影音作品展”。增設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舉辦“多元與鏈結-世界藝術院校高峰論壇”為全台灣首次最大規模的國際藝術學校高階主管會議,邀請歐、美、亞9國13所藝術大學院校長蒞校參與,為當前藝術教育環境所面臨之困難與挑戰,嘗試提出解決之道,並探討下一波全球藝術教育發展之趨勢。

2008年 調整“推廣教育中心”與“傳統藝術創意資源中心”整合為“藝術資源暨推廣教育中心”。藝文生態館正式啟用。

台北藝術大學 台北藝術大學

2009年 成立電影與新媒體學院,於2009年11月對外招生。

院系

音樂學院

音樂學系(含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博士班)

管弦與擊樂研究所

音樂學研究所

傳統音樂學系

美術學院

美術學系(含美術創作碩士班)

美術史研究所

科技藝術研究所

造形研究所

戲劇學院

戲劇學系(含碩士班)

劇場藝術研究所

劇場設計學系

舞蹈學院

舞蹈學系(含七年一貫制)

舞蹈表演研究所

舞蹈創作研究所

文化資源學院

傳統藝術研究所

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電影與新媒體學院

電影創作學系(含碩士班)
學士後電影美術設計學士學位學程
新媒體藝術學系(含碩士班)
動畫學系

歷任校長

創校校長  鮑幼玉先生 (1982年7月~1991年7月)

第二任校長  馬水龍教授 (1991年8月~1994年8月)

第三任校長  劉思量教授 (1994年9月~1997年8月)

第四-六任校長 邱坤良教授 (1997年10月~2006年1月)

第七-八任校長 朱宗慶教授 (2006年8月~2012年8月)

第九任校長 楊其文教授(現任)

研究單位

展演藝術中心

電子計算機中心

藝術與科技中心

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藝術資源暨推廣教育中心

展演場地

展演藝術中心

戲劇廳

舞蹈廳

音樂廳

關渡美術館

台灣首間校園美術館,為獨立運作的一級單位

電影院

台灣首間校園電影院,位於藝文生態館,包含200人座大廳與80人座小廳

表演藝術博物館

文化資源學院博物館研究所之表演藝術博物館籌備處 籌備中

T305實驗劇場(戲劇系館)

南北畫廊(美術系館)

地下美術館(圖書館)

曼菲劇場 (舞蹈系館)

大型活動

關渡藝術節 Kuandu Arts Festival (台北、關渡)

於每年十月在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園舉辦之大型藝術活動,展演類型包含戲劇、舞蹈、音樂、電影(關渡電影節)、美術(關渡雙年展)、大型儀式演出、樂團表演、創意藝陣表演、創意市集、OPEN DAY(教學卓越計畫歷年成果展)等。2010關渡藝術節的年度主題為PLUS:Play with us, Play with Arts,希望 1+1+1 的無限加總可能,讓藝術更親近人群、貼近生活。

2009年世界運動會(高雄市)

安益國際展覽公司負責人塗建國報告的提案中,是以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為合作團隊,由校長朱宗慶擔任總導演,製作人為平珩與陳鎮川;並針對創意、音樂、劇本、舞蹈,舞台、燈光、音響、服裝設計、行銷、煙火設計等專業技術,提出規劃構想。

2010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超未來

廣藝基金會邀集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在走入“雲端”科技的開端時刻,聯結科技產業發展與科技藝術創作的最優秀人才,打造前所未有、超越型式與疆界的“超未來”科技表演藝術節。

知名校友

藝文界

閻鴻亞-劇作家

駱以軍-作家。

李鼎-作家、導演。

方懿德-編劇。

陳世傑-編劇。

王友輝-編劇、導演。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文建會優良舞台劇本創作首獎。

羅北安-導演、演員。綠光劇團團長。

李永豐-導演、製作人、舞台劇演員。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李建常-導演、舞台劇演員。外表坊時驗團團長。

郎祖筠-演員、導演。春禾劇團團長。擔任許多藝人的表演老師。

梁志民-舞台劇導演。果陀劇場創辦人。

劉亮佐-編劇、導演、演員。曾獲金鐘獎最佳編劇。

宋少卿-演員。曾獲中國文藝獎章。

馮翊綱-演員。曾獲十大傑出青年薪傳獎、中國文藝獎章。

陳明才-演員。2003年8月29日自殺辭世。

楊順清-導演。曾獲金馬獎最佳編劇。

王道南-導演。

葉子彥-導演。

羅景壬-廣告導演。

蕭雅全-導演。

演藝界

王月-演員。屏風表演班監製。

王柏森-導演、演員、歌唱家。被譽為音樂劇王子。曾獲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王明台-導演、演員。執導過多部偶像劇。

王琄-演員。曾獲金鐘獎最佳女主角。

王耿豪-演員。曾獲金鐘獎最佳男主角。

陳慕義-編劇、演員。

戴立忍-導演、編劇、演員。曾獲文建會優良劇本獎、金馬獎最佳男配角、最佳導演、金鐘獎最佳男主角。

張鳳書-演員。

吳倩蓮-演員。

張玉嬿-演員。

張倩(原名張莉莉)-演員。舞蹈系畢業。

徐華鳳-演員。舞蹈系畢業。

何豪傑-演員。曾獲金鐘獎最佳男配角。

陳霆-演員。舞蹈系畢業。

謝瓊暖-演員。

那維勛-演員。音樂系畢業,主修小提琴。

尹昭德-演員。

黃士偉-演員。

鄧程惠-演員。

蕭艾-演員。

陳湘琪-演員。

呂曼茵-演員。

徐華謙-演員。

韋以丞-舞台劇演員。

林嘉俐-演員。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

范瑞君-演員。曾獲金鐘獎最佳女配角。

顏嘉樂-演員。

鍾欣凌-演員。

唐從聖-演員。以模仿出名,《全民最大黨》固定班底。

楊淇-演員。

柯奐如-演員。

金勤-演員。曾演出《孽子》小玉一角。

莫子儀-演員。曾演出《寒夜續曲》劉明基一角。參與過林奕華所執導的舞台劇《水滸傳》。

黃健瑋-演員。

高英軒-演員。2007年被李安相中,演出《色,戒》黃磊一角。

李運慶-演員。美術系畢業。

吳慷仁-演員。《下一站,幸福》男配角。

林郁智(納豆)-演員、主持人。

丫子-演員。以模仿陳幸妤走紅。

吳伊婷-演員。

徐愛心-演員。

簡嫚書-戲劇系。《那年,雨不停國》女主角。

黃迪揚-戲劇系。《飯糰之家》配角 (一傑)。《全民最大黨》班底 (阿迪)。

陳妍安-演員。曾演出大愛電視的多部戲劇。曾演出三立《真情滿天下》、台視《獅子的女兒》。

趙逸嵐-演員。電影《漂浪青春》第二女主角

姚淳耀-演員。電影《一頁台北》男主角。

黃裕升-綜藝節目製作人。

王尹平-伊林名模、藝人。

林維哲-舞蹈系畢業。男子唱跳團體SIGMA團員。

唐立淇-星座專家,著書二十餘冊。

呂毓凌-藝人,藝名“寶咖咖”。

康茵茵-藝人,藝名“茵茵”。

舞蹈界

黃翊-舞蹈家。

許芳宜-舞蹈家,前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

簡佩如-舞蹈家,前瑪莎葛蘭姆舞團首席。
吳孟珂-舞者,現任NDT一團舞者。
李貞威-舞者,前以色列巴西瓦舞團一團舞者,現為自由工作者。

林文中-前比提﹒瓊斯舞團舞者,現為組辦林文中舞團。

張逸軍-前太陽馬戲團正式團員。

音樂界

V.K克-音樂系。新世紀音樂創作者。配樂家。

郭子-音樂人、歌手、戲劇出品人、導演。為張學友於90年代創作單曲《祝福》而聲名大噪。

任真慧-現代作曲家

管罄-歌手。

龔鈺祺-音樂研究所碩士。蘇打綠樂團鋼琴兼中提琴手、亮晶晶概念樂團鍵盤手。

藝術界

朱哲良-藝術家。

蘇匯宇-藝術家。

侯俊明-藝術家。

姚瑞中-藝術家。

陳文祺-藝術家、設計師、大學教師。

崔廣宇-攝影師、設計師。

張乃文-藝術家。

劉培能-舞台設計。

王世信-舞台設計。

林恆正-劇場服裝設計。

戴源亨-科技藝術所,插畫家。日本有“來自台灣的光的魔術師”(“台灣からの光の魔術師”) 的稱譽。

劉邦耀-科技藝術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