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溪

芷溪

芷溪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南部,東經116.6度,北緯25.3度,玳瑁山系西側,屬東南丘陵丹霞地貌,為其間小盆地。

芷溪芷溪

芷溪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南部,東經116度,北緯24度,玳瑁山系西側,屬東南丘陵地貌,為其間小盆地。芷溪 東鄰廟前鎮,南接豐圖村與上杭縣蛟洋鄉毗連,西倚上杭縣南陽鎮,北靠新泉鎮,距連城縣城52km,距龍巖市區65km,距廈門265km,319國道、龍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並建有互通和服務區,距冠豸山火車站28km,距冠豸山機場48km。福建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

地理概況

芷溪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南部,東經116度,北緯24度,玳瑁山系西側,屬東南丘陵地貌,為其間小盆地。
芷溪芷溪地圖
東鄰廟前鎮,南接豐圖村與上杭縣蛟洋鄉毗連,西倚上杭縣南陽鎮,北靠新泉鎮,距連城縣城52km,距龍巖市區65km,距廈門265km,319國道、龍長高速公路貫穿全境並建有互通和服務區,距冠豸山火車站28km,距冠豸山機場48km。福建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村。
芷溪歷史悠久,因古時村邊溪流兩岸長滿芷草而得名,蕪山崗中心坪曾發現西周時期的陶罐。南宋以前屬新羅縣、長汀縣,南宋紹興三年置蓮城縣,屬古田鄉表正里。元代、明代汀州升為路、府,芷溪屬連城縣表席里。明清至民國時期,芷溪設保屬連城縣,後為崇新鄉政府駐地。蘇維埃時期,先後設新泉縣、新杭縣、新汀杭縣,芷溪均為區政府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連城縣成立,設芷溪鄉,後拆為芷溪、芷民兩鄉。1958年,芷溪設建制鎮,為連城縣5鎮之一。同年改為人民公社,次年撤銷公社劃入新泉公社。1972年,廟前公社成立,設芷溪、芷紅、芷星、芷民、坪頭、芷聯等大隊。1984年9月,廟前公社改設鎮,芷溪、芷紅、芷星、芷民、坪頭、芷聯設為行政村,即目前之建制。一般來講,芷溪包括芷溪、芷紅、芷星、芷民、坪頭、芷聯6個行政村,下轄店背、華屋、邱坑、草坪、寨上、背園等自然村,村落面積約10.8平方公里,共2994戶11930人,主要聚居黃、楊、邱、華四姓客家人,黃、楊兩姓居多。

商業發展

芷溪明清時期商業發達,繁榮達到鼎盛。特別是清康熙時期,至潮州的航運開通後,一方面芷溪當地拱橋店、涼棚街、三角坪和十字街等街道興建起來,另一方面外出經商的人也逐漸多起來。芷溪的繁榮使其成為連南一帶的商業中心之一,每月逢五逢十的墟市至今不衰,吸引著方圓幾十里的商客。在外的芷溪商人,多為從事經營木材和紙品,並出現了許多巨商大賈,比較出名的有“兩代三個百萬公”。現今,芷溪的經濟支柱為竹蓆、竹筷加工,原料主要來自莒溪和上杭等地,據統計,有竹蓆加工企業20多家,竹筷加工戶10多家,同時擁有連城縣最大的藤竹木器批發市場。

文化教育

芷溪歷來重視文化教育,過去曾為連城、上杭、長汀一帶的文化中心,據不完全統計,
芷溪芷溪
明清至民國時期,出了文進士4人,武進士2人,舉人20多人,秀才300多人,赴外國留學4人。明朝中葉創立了首家書院“桃源精舍”,至清朝康乾盛世,陸續創建種石山房、琢玉山房、躡雲山房、北溪草堂、仙高崬書院等多家書院和10多家私塾。民國和蘇維埃時期,先後建立多所新式國小和工農子弟學校。1935年創辦正規國小,1937年建胡文虎校舍,建國後又先後創辦國小多所。抗日戰爭時期,省立龍溪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曾遷到芷溪辦學。1943年創辦連城縣第二所中學。幾經調整後,芷溪現有中學1所,中小1所,國小1所,幼稚園多所。

民俗文化

芷溪居民重視宗祠建築,緣於客家人慎終追遠、敬祖睦宗的傳統美德。明清以來,芷溪先民先後建了74座古宗祠
芷溪芷溪
,138幢古民居,這些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建築,被客家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Hakka'sGreatOldMansions)。這些古建築除一部分是專門作祭祖聯宗用外,其他都是祠居合一的複合型建築,普遍採用客家地區“九廳十八井”結構布局建造,門廬威嚴,庭院舒暢,雕樑畫棟,飛檐翹角,雄偉壯觀,氣勢恢宏,美侖美奐。這些建築設計科學,實用性極強。宗祠門窗眾多、空氣對流較好,加上合理的天井,通風采光良好,熱天不覺悶熱,雨天不潮濕。與此同時,古宗祠在設計上還兼顧了防火與實用。宗祠內有月池、水井,圍牆外水溝環繞,常年有從村外引來的溪水流過。這些設定既利洗滌排污,又利蓄水救火。月池還可種植荷花以供觀賞。芷溪古宗祠祖屋內文化內涵極為豐富。不僅有黃庭堅、何紹基、邱振芳、孟超然、伊秉綬、廖懷清、林則徐等名賢墨寶,而且有眾多朝廷所賜的功德牌匾。這些古建築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庚福公祠、龜山公祠、楊輝公祠峻亭公祠、澄川公祠、翠疇公祠、孝友祠、孔懷堂公祠、華岳公祠、隱軒公祠、耀南公祠、峻亭公祠、漁溪公屋、培蘭堂、餘慶堂、永裕堂、萬斯堂等。
芷溪的民俗文化也獨具特色。農曆正月有出遊花燈、紅龍纏柱、犁春牛、十番音樂、走古事、漢劇演出等。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芷溪花燈,由蘇州引進,迄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芷溪花燈以官燈為主燈,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鱉魚燈,再畫上字畫或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共由99盞(或108盞)小燈組合而成。點燈用特製玻璃杯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點上火時,色彩斑斕、美輪美奐,被稱為“紙包火”的奇蹟。每年正月,芷溪按姓氏輪流出燈,花燈由各自房屋抬出,配以蘇州鑼鼓和十番樂隊,走街入巷,前呼後擁,在漆黑的夜晚,形成一道精美的火樹長龍,花團錦簇,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芷溪交通

一、龍巖作為中轉站,龍巖汽車站乘坐到連城的客車(6:00至15:20每隔20分鐘一班)
芷溪芷溪地圖
在芷溪(國道319線公里牌365-366)下車,全程約65km。到龍巖有如下方式:
1、坐火車直達龍巖:
K571空調快速(北京西->龍巖)
N509/N512空調快速(廈門->龍巖)
2、坐火車中途在龍巖站下車:
K635/K638空調快速(福州->深圳)
K636/K637空調快速(深圳->福州)
N540/N541快速(福州->贛州)
N539/N542快速(贛州->福州)
5217/5220普快(贛州->泉州)
5218/5219普快(泉州->贛州)
K229/K232空調快速(昆明->廈門)
K230/K231空調快速(廈門->昆明)
K297/K300空調快速(廣州東->廈門)
K298/K299空調快速(廈門->廣州東)
L45/L48普快(貴陽->廈門)
L46/L47普快(廈門->貴陽)
3、用各種方式到廈門或福州乘坐汽車到龍巖。

二、連城作為中轉站,連城汽車站乘坐到龍巖或廟前的客車在芷溪下車,全程約52km。到連城可坐附近城市到連城的客車,飛機乘坐MF8089福州-連城的航班或是深圳、廈門臨時到連城的航班。

三、永安作為中轉站,永安汽車站乘坐到龍巖的客車在芷溪下車,全程約150km。到永安有如下火車(均為中途在永安火車站下車):
K306/K307空調快速(北京西->廈門)
2025空調普快(蚌埠->廈門)
2521空調普快(南京西->廈門)
K197/K200空調快速(上海南->廈門)
2249空調普快(杭州->廈門)
K242/K243空調快速(西安->廈門)
K334/K335空調快速(重慶北->廈門)
K396/K397空調快速(漢口->泉州)
N505/N508空調快速(南昌->廈門)
5209普快(景德鎮->廈門)
L665/L668普快(武夷山->廈門)
N545/N548/N581空調快速(武夷山->廈門)
四、廈門作為中轉站,廈門湖濱汽車站乘坐到連城或長汀的客車,叮囑司機在芷溪下車,全程約265km;若走龍長高速,注意在新泉互通下車,轉國道返回1km。

五、自駕游按照上述公路線路,最好配有汽車導航。

旅遊指南

沿著芷水而行,一棟棟青瓦灰牆的唯美古建築映入了眼帘。屋前池塘清澈如境,屋後樟樹環繞,

芷溪芷溪
鳥語花香,不像凡人居所。內里“窗臨水曲琴書閣,人讀花間字句香”,這裡,就是芷溪歷史文化名村,從元末起古名居與古宗祠在此地盛行。走進芷溪村古居,每一幢古居都有一段遙遠的傳說,每一幢古居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傳承著先祖的光榮與自豪。座座深宅古院,承載著客家人以文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光榮與夢想,留給後人的是無盡的遐想與啟迪。

芷溪連城廟前境內的一個古老村落,先祖早在600年前遷居於此,時至今日已聚居黃、楊、邱、華四姓客家人,以黃、楊兩姓居多。芷溪居民重視宗祠建築,緣於客家人慎終追遠、敬祖睦宗的傳統美德。這些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除一部分是專門作祭祖聯宗用外,其餘都是祠居合一的複合型建築,普遍採用客家地區[九廳十八井]結構布局建造,庭院舒暢,雕樑畫棟,飛檐翹角,美侖美奐。明清以來,芷溪村先民先後興建了六十八座古祠,一百三十八幢古民居,這些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建築,被客家學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

芷溪人非常的好客,如果看見你一個人逛來逛去,會邀請你到家裡做客。客家人都是無酒不歡的,如果你的量窄,很容易被喝倒下的。此地客家人非常好客,只要是知道你是遊客,只要稍知道一些典故的人,定會跟你介紹,甚至會帶你去景點,絕不會收費的。

■推薦行程
芷溪的古建非常多,如果是要逛遍整個芷溪的建築群,至少駐留2天,可以找一些當地的老者,講解一些典故歷史
特色看點

●明清古建築
明清以來,芷溪先民先後建了68座古祠,138幢古民居,這些規模宏大的明清時期建築,

芷溪芷溪
被客家研究人士譽為客家“大宅門”。芷溪古宗祠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特殊作用。本來是祭祀場所,但同時又是藝術品。一幢幢古宗祠都有鑑賞、品味的高雅的建築技藝,“天人合一”、人文與生態和諧統一在這有很好的體現,至今仍然是值得稱道的。

主要景點

漁溪公祠

楊姓“漁溪公祠”興建於康熙末年,是為紀念楊氏先祖漁溪公而建,現仍聚居楊姓漁溪公後裔700餘人。漁溪公祠的建築設計是典型的框架結構,其建築之宏大,布局之科學,計算之準確,令人自嘆弗如。
翠疇公祠

光緒十八年,黃姓翠疇公子輩為彰顯父母一生善行懿德而建祠,前後歷時八年。該幢建築裝飾華麗、工藝精緻。門樓琉璃瓦頂,金箔鱷魚翹角,顯得金碧輝煌,巍峨壯觀。

黃氏家廟

黃氏家廟座落茶山口寨上山麓,是芷溪黃氏裔孫為紀念開基始祖庚福公而建造的祖祠,因規模宏大,鄉人也稱大祠堂。祠堂坐東向西。上廳略高,左右大屋間略低,左右迴廊各有一門通外;下廳比上廳低一階,有寬敞的迴廊。祠堂長27.17米,寬27米,建築面積為779.25平方米。廳背後及兩旁圍牆內有草坪、廚房共1320平方米;廳前有雨坪及直徑18米的半圓月池,總占地面積為3021.5平方米。此祠堂有一個至今未解之謎,自建造以來祠堂內從無蜘蛛結網。周圍雖有水草,夏天也無蚊蚋,鄉人堪稱芷溪一奇。此奇何解,有待各位行家前來考察釋疑。

楊氏家廟 又稱龜山公祠,座落在芷溪楊氏開基祖六九郎公的故居背園,環境優美,

芷溪芷溪

建築精巧。這座“楊氏家廟”如今又由閩粵贛三省宗親商定,正在修葺,不日即可重現昔日光彩

澄川公祠
芷溪的客家居民十分重視門樓建築。門樓是一幢房屋的“門面”,體現房屋主人的身份,更兼容周易風水學說,當地有“千斤門樓四兩屋”的說法。“澄川公祠”,就是芷溪人重視門樓建築的生動體現。

楊輝公祠
於芷溪的市場邊上,貌似平常,該祠雖與其他宗祠無很大特徵,但其中的一些風水學套用在此宗祠上得到及其大的套用。其屋外宰牛屋內無任何腥味,至今都無法解釋,是芷溪的三奇之一!望能者前往探尋其奧秘。
其他一些民居分布也頗廣,總之處處是景。相信您會不虛此行!

周邊景點
冠豸山

有山奇、水秀、谷幽、岩深之神秀。有中開一谷的蒼玉峽,驚而不險的丹梯雲棧,放眼萬里的一線天,冷風襲人的雪洞,山泉琮琮的蓮花洞。身姿綽約的姐妹岩,撩人遐思的玉女池等。目前可遊覽的景觀有四十餘處。

連城美食

芷溪連城美食
“涮九門頭”,系選用牛身上最精華的九個部位的肉,故有:“一餐吃了一頭牛”之說。此菜輔以佐料、米酒和數味中草藥製成,有驅除濕氣,舒筋活血的功效。

白鶩鴨,”此鴨外貌特徵極為奇特,嘴、蹼均為青綠色的,眼睛黑褐色,身軀狹長結實,前胸淺,腹部略呈楔形,在丘陵梯田間奔跑異常迅捷。主人道出其來歷:清朝年間,有廈門的白鷺飛到連城,被冠豸山碧水蒹葭吸引,與湖中的野鴨閒遊,擦出愛情火花!主人補充道:這也正是我這個廈門知青選擇留在連城的原因。眾人聽之皆大笑,只見主人那年屆半百的太太,臉上漾出羞澀微笑,宛若十六歲的少女。

連城人熱情好客,喜愛吃魚,連城菜中有各式各樣的淡水魚菜餚,其中尤以製作精細、造型新穎的“雪花魚糕”最為上乘。主人介紹,此菜為連城人衡量宴席豐盛與否的標準。民間有諺:不出烊魚不成席!做法是將剔除皮、骨、刺的魚肉與其他調料搗成泥,裝入圓盤中,蒸熟出鍋後劃成菱形,再把蛋清抹在魚糕上,回鍋重蒸片刻即可上席。這道菜鮮香滑嫩,入口即化,可能只有深海石斑魚可與之媲美。

歷代先賢

黃位斗(約1804~1870),男,福建省連城縣芷溪人。少小時,其父督教甚嚴。

芷溪芷溪
有一天,黃位斗跟其大哥在家塾院內桂花樹下玩耍,位斗爬樹不上,而他大哥已敏捷地爬到樹梢。父見後,即以竹鞭抽打位斗,而其大哥倒只受到父親輕微責罰。位斗母見此,感到丈夫不公正,甚是疑惑不解,位斗的父親解釋說:“伯雖長,他日繼述吾事必季也!”所以要嚴加管教,方能使其品德、學習逐步納入正軌。不久後,位斗兄弟二人皆考中秀才入縣學學習。這時,位斗的父親教他學習經書,要求甚嚴,不僅必須按照古意熟透經文,而且還要寫出自己對經文內含主旨的理解並加以闡發其哲理。如有不合要求,則立即嚴加斥責,所以位斗對經學鑽研非常認真,頗有獨特見地。清道光九年(1829)中進士,被派往四川任知縣。在任期間,常以父親的訓誨、教導,鼓勵當地士人。四川人民深感其德行,而不捨他離去。如溫江、新寧等縣,在他離任調動時,士民寫了很多詩歌為他餞行,以示懷戀。

致仕歸田後,遇事能明大義,性格柔中有剛,處理問題果敢善斷。當太平天國起義時,長汀、連城一帶,有一些人,借保護行人商旅安全為名,在長汀轄境內的南嶺抽過境稅,若是不給,則唆使黨徒搶劫而去。汀州知府聞悉後,發文地方予以埋伏捕捉,結果捕獲十八人,經審訊供認屬實後,即處決埋於作案地界路旁,以警告其他不義之徒。這種做法,有人議論認為未免過於苛殘,但位斗則認為,對於這些攔路打劫過往行人客商財物的不義之徒,應予以從嚴處理。他說:“除暴所以安良,姑息適以養禍”。

同治九年(1870),位斗病逝於家,時年約66歲。

黃穎成(1877-1955),字佩囊,號栗園,連城縣芷溪人,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自幼聰慧過人,13歲中秀才入縣學深造,時人譽為神童。他精通六藝,尤擅長史學,議論精闢,文章流暢。穎成深受孫中山革命理論的影響,宣統三年(1911)赴省應試時,革命思想不覺形諸筆端,結果試卷被淘汰,後房師知府張某查閱落選試卷中,發現穎成所寫文章,盛加讚賞,而薦於學使,收為秘書。

辛亥革命後歸里,先後任文亨培英國小校長、連城縣立中學教導主任、代校長等職。縣中停辦後,應友人邀請赴廣東南雄任萃英國小校長。回鄉後,任芷溪國小校長和明恥中學、縣立國中、省立連城師範、清流簡易師範等校教師。

穎成品學兼優,言傳身教,對學生健康、校舍安全尤為注意。教學與生活乃至學生一言一行,無不嚴格要求。他秉性慈和,善於誘導,雖少疾言厲色,然師生莫不敬畏。他自編教材,多聯繫實際,繼承“格物致知”,尤重“即知即行”,要求“知行合一”、付諸實踐。授課廣徵博引,深入淺出,見解精闢,語言簡潔形象,表達準確。易於學生理解和掌握重心,提高學習興趣。

民國25年(1936),連城續編縣誌,穎成擔任“山川志”主筆,夙夜以赴,評審嚴核,其認真負責,堪為後人表率。

1955年病卒於家,享年78歲。

黃肇河(1878~1948),字潤軒,福建省連城縣芷溪人,清光緒四年(1878)出

芷溪芷溪
生於當地名門望族之家。幼讀詩書,勤奮好學,酷愛書法,光緒二十六年中舉人。民國初年曾任眾議院議員,因目睹北洋政府官場腐敗而辭退回家,並焚毀證件以示決裂,從此居家以書法自娛。由於其知識淵博,尤其是文學素養根基頗深,而名重朋輩之間。民國24年經友人介紹,受聘為中山大學國學教師。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家鄉廟前。他心懷愛國之忱,欲從教育救國入手,培養抵禦外侮、振興國家的人才,而出任芷溪國小校長和縣立中學語文教師等職。

肇河中年時期,書法已聞名鄰縣。其書法臨蘇東坡體,豐潤雄勁,秀逸挺拔,為閩西一代書法名家,各地求書者,絡繹不絕。抗日戰爭時期,為支援抗日前線,肇河與李雲霄等進行書法屏條展出義賣,將所得酬金全部捐獻給國家補助抗日前線軍人給養。抗戰勝利後,閒居在家,經常往來於縣城與豐圖之間,與李雲霄等地方名士詩酒唱酬而怡然自得。民國37年病逝於家,享年71歲。

楊懷祖(1881.2~1978.2),字孝蓀,連城縣芷溪人。幼年受業於同鄉名士黃穎成,13歲中秀才,入縣學為廩生,被稱為神童。懷祖除精通古典文學外,還自學數理,著有《微積分》一書(未付印)。連城縣立中學成立時,任國文教員,兼教數學、物理。同時還在縣教育局兼任初等教育課課長。民國重修縣誌時,懷祖為黃穎成得力助手。他工楷書,字秀麗瀟灑,人多稱善。《連城縣誌》刊印時,石印藍本大半為其手跡。民國32年(1943)5月1日,城關創辦《連城實驗簡報》(1947年改為《連城民報》),懷祖被聘任為編輯。新中國成立時,懷祖已年近花甲,閒居在家。1978年病逝,享年87歲。

黃海(1896-1926年),乳名永煌,號曉滄,又名執中,福建省連城縣芷溪人。民國3年(1914年),僅18歲的黃海與學友傅柏翠等東渡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東京法政學院。在日本求學期間,先後參加孫中山組織的中華革命黨、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從事救國救民的革命工作。取得政法學士學位回國後,即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革命軍,任以陳肇英為師長的援閩浙軍補充二團團長。北伐途中軍費奇缺,戰士屢遭斷炊。黃海則以“軍閥不滅,國將不國,何有餘家?”函告家中兄弟將祖父祭田賣出得數千銀元資助軍餉。

民國11年,廣東軍閥陳炯明部叛變,派兵圍攻總統府。孫中山在危急情況下,漏夜突圍脫險。黃海雖然深信孫中山的領導,但國事如此,憤而棄職,回家隱居。民國15年2月,黃海在鬱郁中英年早逝。

黃翼深(1897-1952),字鵬霄,又名黃金養,連城縣芷溪人,生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

民國4年(1915)國小畢業後,考入連城縣立中學讀書。在中學期間,閱歷漸深,對國家的貧窮落後深為憂慮,加上當時社會盛行“教育救國”和“實業救國”的言論影響,認為科學技術落後,是

芷溪芷溪民居
國家積弱的主要原因。所以民國7年中學畢業後,翌年便赴法國留學,在加倫大學攻讀化學。在法國留學期間,與周恩來等人經常往來,切磋學業,探索未來。翼深側重於科技、實業救國之路,潛心學習化學,準備日後為國效力。1925年獲化學博士學位,同年受聘於法國某公司為化學工程師,次年回國。回國後,先在漳州龍溪職業學校任教,後回連城縣任私立明恥中學、連南中學等校校長。任職期間,他身為校長,主持全校校務已十分繁忙,但仍然親自堅持教授化學課。他在教學中非常重視基礎理論和實踐,並結合教學實踐創辦日用化工廠,生產肥皂、雪花膏等化工產品。使學生在經過理論學習後,進入生產過程的實際操作,以鞏固和提高理論知識。學生對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十分高興,故學校的學習風氣非常濃厚,大家為掌握知識、掌握生產技能而奮發學習。民國28年抗日戰爭中,由傅柏翠出資,在上杭縣薴園村創辦日用化工廠,翼深為之主持廠務兼總技工師,生產建設牌肥皂及雪花膏,產品銷售閩、粵、贛鄰近省縣。

翼深為人忠厚誠實,不輕易接受別人錢、物,任明恥中學校長時,華僑校董周蔚文擬幫助他在城關建築幾間住房,他堅決謝絕,華僑界人士深為感動。

1949年6月,他參加閩西義勇軍起義,並任臨時行動委員會連城分會崇新鄉支會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他積極投入社會各種活動,做了不少工作。1952年病逝於家。未幾,其家鄉政府接周恩來邀請他到北京去工作的專函,但這時翼深已去世一個多月,民眾為之嘆息不已。

黃永滋(1905-1990年),福建省連城縣芷溪人。自幼賴慈母教督,勤勉力學。5歲人私塾,受儒學薰陶。數年後,轉人本鄉成美高等國小就讀,畢業後赴廈門投考集美師範,經一年預科畢業。後忽患惡疾,臥病半年,乃轉學長汀省立第七中學,4年後畢業,成績冠全校。因信仰三民主義,青年時即加人國民黨。不久,往福州公立法政專校研究政治經濟。民國17年(1928年)國民革命軍入閩,學校停辦,轉人國民黨省黨部舉辦的黨化教育訓練所,一年後畢業,即從事黨務工作。民國17年11月至民國19年8月,任福建省永泰縣國民黨黨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民國19年9月至民國21年7月,調任霞浦縣國民黨黨務指導委員會常務委員。民國21年8月至民國22年9月任永春縣國民黨黨務指導委員會委員,兼任省立永春中學、私立育賢中學三民主義及國文教員。民國23年5月至民國27年8月,任尤溪縣國民黨黨務指導委員兼任漳州日報社社長。民國28年7月至民國33年8月,任上杭縣國民黨縣黨部書記長。此後以黨工人員從政,擔任福建省社會處第二科科長,主辦人民團體組訓,社會運動及國民義務勞動等業務。民國34年9月任社會處秘書。民國35年9月奉省政府派任建寧縣縣長,至民國38年4月12日交卸。

建寧縣解放後,他經寧化回連城芷溪。1950年暮春,前往廣東興寧,鏇即轉往潮州。是年臘月經由廣州到香港。初賃居九龍木屋區,1951年3月以經濟無法維持,乃遷居調景嶺難民營,貧病交加,痛苦不堪。歲暮由在台同鄉好友張福濱、賴文清保證,向中央黨部以黨工人員身份申請人台。初由台中縣政府主秘宋慶烈介紹擔任泰安國民學校校長一年。1953年2月受省立園林農校校長呂英明之聘,擔任國文教員。3月間,台灣省黨部上官主委招他到省黨部一組工作,負責人事業務。至1961年改調主辦訓練業務,至1970年1月退休。1990年在台病逝。

黃永滋畢生主要從事國民黨黨務工作,積其經驗,編撰成書並多次獲著作獎。主要著作:

芷溪芷溪一角
在福建期間,有《新縣制研究》《總理遺教概要》《社會行政概論》,由福建省政府改進出版社印行。在台灣時期,撰寫《地方自治與基層建設》在台北付印,還撰寫《宏揚孝道與復興文化》《談當前青年的修養問題》等論文。閱覽《連城縣誌》後,有感於鄉梓掌故,寫成《憶我故鄉》一文和大量的掌故小品文章。

黃永滋一生尊從儒學,在建寧縣縣長任上頗有德政。離職之日,地方人士在孔廟舉行歡送大會,並以勤政愛民、潔己愛民綢嶂相贈。各鄉鄉長及代表等在大雨中徒步送至數里外。

黃際蛟(1906-1988年),字凌雪,福建省連城縣芷溪人。出生於一個商人家庭,其父是清代秀才。他從小聰明好學,11歲就能幫助曾祖父寫有關商務往來書信。民國13年(1924年)畢業於連城縣舊制中學。

民國15年,黃際蛟在廣東省普寧縣工作。民國18-22年,他回到福建後,先後在廈門、金門、仙遊、莆田等地國民黨縣黨部工作。次年,調任國民黨福建省黨部幹事。在福州期間,他結識了上杭長輩傅柏翠和永定胡肇祥。民國24-26年,在國民黨閩侯縣黨部工作。民國26年,調任國民黨長汀縣黨部書記長。民國29-33年,先後任國民黨福建省黨部組織科長、第八區黨務督導員。民國34-35年,當選為連城縣第一任參議長。民國35年,調任福清縣縣長。同年,被連城縣選為國民黨國大代表,並赴南京參加國大會議選舉總統。民國38年,調任國民黨福建省民政廳秘書,被派往閩南督導團工作。之後去台灣。

黃際蛟在福建工作期間,生活儉樸,樂於助人,待人平易,積極參加抗日活動。他曾帶頭把自家日貨取出焚毀。他關心地方教育事業,通過胡肇祥的關係爭取到在家鄉辦一所胡文虎國小的名額,且幫助解決辦學的各種困難,於民國32年建成胡文虎國小。連南中學籌建時,他出任董事,為連南中學建成付出辛勞。他出任福清縣縣長期間,因地方發生饑荒,他親自到省政府請求撥給救濟糧,並採取措施,防止中間作弊,使救濟糧真正分到災民手中。

黃際蛟以國民黨“國大代表”身份滯留台灣40年。1988年10月在台灣病逝。

楊采衡(1909-1996),乳名佛水,福建省連城縣芷溪人。1929年11月參加紅軍,1933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任紅12軍戰士、班長,1931年調閩北組建紅軍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1933年夏,在執行任務中被捕,關押在福州第一監獄。同年11月“福建事變”中獲釋,由中共福州市委派往閩東組織武裝鬥爭,歷任連江紅軍獨立十三游擊隊參謀長、閩東紅軍西南團團長,堅持閩東地區的游擊戰爭。

芷溪芷溪風景
1935年3月,敵軍調集重兵“圍剿”閩東連羅(連江、羅源)蘇區,楊采衡率紅軍西南團骨幹衝出重圍,轉移到閩中山區繼續開展武裝鬥爭,任閩中工農武裝游擊隊第一支隊參謀長,為開闢羅漢里游擊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抗日戰爭爆發後,楊采衡代表中共閩中特委與國民黨地方當局談判,達成共同抗日的協定,閩中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80師獨立大隊,楊采衡任副大隊長。1938年3月,國民黨頑固派製造“泉州事件”,謀殺大隊長劉突軍,又把獨立大隊包圍繳械。面對突發事件,楊采衡臨危不俱,率部與國民黨地方當局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在黨組織和新四軍的營救下,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迫使對方歸還武器,並率獨立大隊編入新四軍軍部警衛營北上抗日。抗日戰爭時期,歷任新四軍軍部教導總隊軍事教員,司令部作戰科副科長,教育科科長,特務團參謀長。皖南事變後,調任二師抗大八分校訓練處處長,二師師部參謀處教育科長。解放戰爭時期,歷任華東軍區司令部參謀訓練大隊大隊長,華東野戰軍二縱教導團團長,第三野戰軍十兵團司令部參謀處處長,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南下服務團參謀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漳州軍分區副司令員,華東軍區後勤部訓練處長,南京軍區戰史編輯室抗戰組組長。1962年調國家地質部,歷任地質部辦公廳副主任,水文地質研究所所長,水文局副局長、顧問。離休後,編輯撰寫了大量革命史料,為研究地方黨史提供了可靠資料。1996年因病逝世。

楊成武(1914-2004),又名楊能俊。福建省長汀縣張屋鋪人,祖籍連城縣芷溪背園。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