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名稱由來
“客家”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清朝)四邑族群對粵東地區(亦稱惠潮來民)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者一輩都自稱福廣人、嶺東人或者循州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當地縣名為名。“客家”一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區不清楚這個稱謂。
最早研究記載客家問題的是清朝惠州府和平人徐旭曾,他的《豐湖札記》撰於清嘉慶乙亥二十年(1815),實為系統論述客家問題第一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對客家的界定和論述。徐旭曾主張客家南遷自宋元時期一說;力陳客家與中原漢族的源流關係,對客家的忠義勤儉、詩書傳家、耕讀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卻極具綱領性。
根在九州
客家族群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已有兩千多年居住歷史的重要群體,是廣東東北部的主要族群。以廣東為例,客家民系形成的時間相對於廣東其他漢族民系要晚(這裡的晚說的是客家民系這一稱謂形成的時間較晚),事實上客家民系是存在於廣東有上千年歷史的本地族群。同時客家人並不比其他漢族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當地土著的客家先民。嶺南幾大民系對嶺南土著的融合早已有之,而較大規模的融合則始於秦征嶺南,經過兩晉、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漢族各民系。
客家人之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像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
遷移過程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中國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
有史可考的記載顯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軍,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里),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期“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中原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中原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國都洛陽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閩粵先民(包括潮閩、廣粵)大部分就在此時的遷徙。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遷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石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回響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而此時客家語開始萌芽。客家語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也說明了這些。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嶺東循衡各地。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另一方面是關外滿族滿人入侵中原的影響。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新安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遷往四川、廣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台灣。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
民系形成
1、形成時間
關於客家形成時間,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台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
(1)客家語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誌。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語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南遷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鄉的鄉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則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並不見得現代北方語言已經完全不存在古漢語因素。閩語諸支系,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江南古腔調(古吳語)和三國兩晉中原語表達法;粵語方言,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秦漢交廣古腔調和宋元中原語表達法;客家語的發音,繼承了較多隋唐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粵語對南北語都有繼承,因此與閩語、客家都有相近之處。
(2)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3)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a、小盆地農耕經濟,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4)共同性的社會行動:客家人成為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鬥爭方面如南宋時范汝為、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復進出於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鬥爭等。
2、形成地域
主要看法有:贛南、閩西、粵北、粵東北等。
(1)客家腹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 (贛州、汀州八縣,梅州、河源、惠州一帶);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錨地:贛州(客家搖籃);
(4)客家驛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僑城/客家僑都:惠州;
(8)客家古邑:龍川(河源、興寧、五華);
(9)客家吾州:韶關(客家第五州)。
客家五州
綜述早在清末,學者徐旭曾所撰著的《豐湖雜記》里已經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今梅州)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而“客家四州”則為惠州、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傳說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海外客家籍華僑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稱為“世界客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著密切關係,被稱為“客家搖籃”;韶關是名揚海內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繼承者。
惠州
惠州府是最大的客家僑鄉,包括歸善(今惠城部分、惠陽、惠東、龍崗、鹽田)、博羅、長寧(今新豐)、永安(今紫金)、河源、連平、龍川、海豐、陸豐、和平縣,且其經濟發展領先於“客家四州”中的梅州、贛州、汀州,當之無愧列於客家四州之首;若以客家籍華僑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僑界,是知名度最高的一個故鄉地名。另外,原惠州府城卻存在著另外一種仍屬於爭議之中的特有方言(惠州話/惠城話)。
惠州不僅是客家民系的華僑文化象徵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徵之一,歸善、海豐、陸豐的客家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居於“客家四州”之首。惠州雖不是純客家地區,但惠州作為客家學的最初萌生地,有其歷史必然性。惠州是最終形成的客家大本營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鄉之一。從客家學研究客家文化發育機制的意義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試金石、表演場之一。惠州文化是客家文化體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和集散中心,曾舉辦過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世界客商大會等,有“世界客都”之稱。客家人的第四次大遷徙,則是在梅州已形成聚居地或集散地之際發生的,這給日後梅州作為“文化中心”的認同,乃至作為“客都”的認同,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梅州是第二大的客家僑鄉,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700多萬,遍布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另外還有港澳台同胞200多萬,而台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海外客家籍華僑之中祖籍梅州市的人數僅次於惠州府。海外僑界為顯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一般而言同鄉組織仍多沿用舊地名。
贛州
贛州(原名虔州)在客家人遷入之前,除有少量當地土著居住外,大部分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蠻荒之地。但在經歷了中原漢民向南方的五次大遷徙以後,贛州成了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全市18個縣(市、區),除章貢區部分和信豐縣的嘉定鎮以及其他幾個居民點外,其餘均屬客家語地區,客家人占全市總人口的95%以上。這裡既有唐宋以來世居的“本地人”,也有明清時期從粵東和閩西回遷到贛州的“新客家”,是客家四州之中人口最少的城市,然而旅外華僑卻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遠在惠州府之下。贛州府方言包括本地話(老客話,屬客家話於桂片)、廣佬話(新客話,屬客家語寧龍片)、府城話(又稱贛州話,屬西南官話)。贛州府地區被譽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塊熱土、客家文化的搖籃。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寧化縣為先祖曾居處。汀州府籍華僑尤以籍貫永定縣最多。可惜“汀州”已經成為歷史名詞,原來的汀州府各縣,分別由三明市和龍巖市代管,故而以“汀州”與惠州、梅州、贛州並稱“客家四州”,有時空錯亂之感。雖然古汀州的寧化縣被譽為客家祖地,然而在當代來看,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惠州、梅州之下。
韶州
古韶州(粵北地區,今主要為韶關市繼承,但不限於韶關市。)是名揚海內的“客家第五州”,地處北江流域,北江(韶關、清遠)的人口,80%左右應該是客家,包括英德、南雄,基本上都是客家屬地。北江文化這種族群文化的歸屬,基本屬於客家文化。韶關地區是以客家人為主的地級市,是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區內以客家同類方言為母語的人口超過九成,雖然現韶關市區有相當一部分居民使用廣州話,但非常明確的是,相對於講客家同類方言的居民而言,講廣州話的才是客,因為他們並非韶關較早的居民,他們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因為躲避戰亂,方由廣州附近北遷而來。
隋開皇九年(589)改東衡州始設韶州,治所在曲江縣(今武江西岸),韶州範圍最廣時包括今韶關地區(僅新豐縣原屬循州)、清遠地區(僅清遠市區原屬番州)。韶州對於客家民系而言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客家原鄉之一,客家大本營即由包括韶州在內的五大州府構成。古韶州地域北連贛州,東接惠州,西挾廣西賀州,南扼廣州,韶州所連線的贛州、惠州都是重要的客家文化盛行地區,所以韶州在客家大本營中起到重要的御接作用。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中提到:“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
在清代古韶州分屬韶州府、南雄府、連州府,南韶連三府州都源出古韶州,都是客家大本營的重要組成部分,均是《豐湖雜記》所記客家原鄉。古韶州客家淵源歷史悠久,上可溯秦統一嶺南之後的橫浦、湟溪、陽山三關;中可探盛唐名相張九齡開鑿梅嶺梅關,引中原移民入籍嶺南;下可憶明末清初移民浪潮所奠定的基礎,西蜀今以韶關為原鄉者仍眾。
政治
概況
客家是漢民族中頗具血性的族群。從南宋末期開始,客家登上歷史舞台(如蔡蒙吉),從宋末群王抗元,明末抗清,收復台灣,再到清末抗日抗法,無不帶有客家人忠義、義無反顧的身影。近現代客家六次崛起,大批人傑促進了中國歷史進程。這“六次崛起”,指的是:第一次,被視為“客家人的革命”的太平天國起義;第二次,是客家人作為中堅之一的“戊戌變法”運動;第三次,是客家人作為主體的“辛亥革命”;第四次,是發生在客屬地的土地革命;第五次,是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部戰場——中國的抗日戰爭;第六次,則是人民共和國的創立,開國元戎中有一大批客家領袖與戰將。
客家作為漢民族中的一個民系,在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占有著重要地位,並在太平天國、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及抗日戰爭中逐步崛起,連戊戌變法這種一般人認為與客家關係不大的維新運動都有客家人在主事,不僅菜市口喋血的六君子中,有章京行走的劉光第是客家人,而當日唯一呼應變法的省份,即湖南新政,則完全是客家人在主事,其主帥為陳寶箴、黃遵憲,為湖南日後出了一大批革命家打下了堅實基礎。而黃遵憲與戊戌變法的主帥梁啓超,更有不同一般關係。陳寶箴被賜死,黃遵憲也差點被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亦在中華民族面臨百年變革大潮之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在戊戌變法之前的洋務運動先驅即有客家人洋務派代表丁日昌。抗日戰爭中,國民黨十大戰區司令長官有六位是客家人(張發奎、薛岳等),共產黨兩大軍隊(八路軍與新四軍)均是客家人在主事,八路軍總指揮為朱德,參謀長為葉劍英,香港辦事處主任為廖承志,新四軍軍長為葉挺,重建後的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
太平天國
1851年爆發的太平天國運動由客家人組織發動,首領洪秀全以及六位最高決策的核心人物(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洪仁玕)均是客家人,後期主將陳玉成、李秀成也是客家人。洪秀全、馮雲山等在宣傳、發動和組織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始終以廣西東南地區的客家人為基礎。而客家人大批加入太平軍是太平天國運動初期勢力壯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平天國將領基本上是客家人,金田起義的基本民眾大多數也是客家人。參加金田起義的有二萬多人,其中大多數是客家人。金田起義之初,福王的九大據點(貴縣賜谷、北山里、龍山;桂平縣紫荊山、金田;平南縣鵬化山區;陸川縣陸苗;博白縣平山;信宜縣塘坳)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
客家人與太平天國運動的緊密聯繫,必然影響到太平天國的方方面面,使太平天國的政策、制度及其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客家傳統文化的烙印。
中法戰爭
1885年3月23日,晚清一代名將、民族英雄馮子材率軍在中越邊境的鎮南關前隘一戰殲滅入侵國境的法軍主力,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鎮南關大捷。還有清末民族英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戊戌變法
客家人在近代三大革命運動中有出色的表現,這些在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等文史資料中記述頗豐,可他們在戊戌變法中的業績卻鮮有提起。其實,在京的“百日維新”以及在地方上惟一的呼應即湖南“新政”等重大事件中,客家人均不曾缺席,有的甚至擔當起領導與骨幹角色,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變革創新精神,歷史應當為他們添補上濃重的一筆。如劉光第、陳寶箴、黃遵憲及其《日本國志》、陳熾在戊戌變法中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主要領導人孫中山及重要成員廖仲愷、鄧仲元、何貫中、鄒魯、溫靖侯(溫仲和之子)、謝良牧等都是客家人,根據有關資料統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的中國同盟會,首先得到廣大客籍留日學生的大力支持,當時在同盟會的領導核心成員中,客家籍留日學生占46%,絕大部分是嘉應州、大埔、惠州等地的留學生。
此外,海外革命經費的籌措也主要是在客家籍華人華僑中進行;武昌起義前,革命黨人在南方各地發動的一系列武裝起義,主要集中在客家人的地區或以客家人為主。在1911年廣州起義壯烈犧牲的72烈士中,有林修明、陳文褒、饒輔廷、周增、張學齡、陳文友等24名客家籍人士,他們有的既是海外回國的客家籍華僑青年,同時又是留日學生。可以說,客家人對辛亥革命的組織領導、武裝鬥爭、宣傳發動、籌措經費等各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事例不勝枚舉。如鄭士良領導惠州起義,何子淵、丘逢甲領導黃岡起義,鄧子瑜、陳純領導七女湖起義,胡漢民、姚雨平、胡毅生、鄒魯領導黃花崗起義。
北伐戰爭時期,鄧演達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黃紹竑任第7軍黨代表。在戰鬥中,葉挺獨立團戰功卓著,所在的張發奎第四軍被譽為“鐵軍”,葉挺更是被譽為北伐名將。1927年4月17日,在南京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胡漢民、蔣介石、柏文蔚等及部分監察委員宣布在南京組成國民政府,以客家人胡漢民為主席。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中,客家表現突出,朱德、葉挺、葉劍英、袁文才、王佐等皆為客家人。抗日戰爭
事件 | 客家籍代表人物 |
---|---|
第二次國共合作 | 朱德、葉劍英、葉挺 |
淞滬會戰 | 張發奎、廖磊、薛岳、羅卓英;陣亡的客家籍高級將領:黃梅興、姚子青、謝晉元、宮惠民 |
太原會戰 | 朱德 |
平型關戰役 | 朱德 |
忻口戰役 | 朱德(八路軍總指揮)、黃紹竑(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 |
娘子關戰役 | 黃紹竑(總指揮) |
南京保衛戰 | 羅卓英(副司令);陣亡的客家籍高級將領:羅策群、姚中英、劉國用、謝承瑞、黃紀福 |
徐州會戰 | 陣亡的客家籍高級將領:王銘章 |
蘭封會戰 | 薛岳(總指揮) |
南昌會戰 | 薛岳、羅卓英、參謀長羅為雄 |
第一次長沙會戰 | 總指揮:薛岳 |
桂南會戰 | 總指揮:張發奎 |
棗宜會戰 | 中央集團軍(第11集團軍)總司令:黃琪翔 |
百團大戰 | 總指揮:朱德 |
上高戰役 | 總指揮:羅卓英 |
第二次長沙會戰 | 正副總指揮:薛岳、羅卓英 |
第三次長沙會戰 | 總指揮:薛岳 |
鄂西會戰 | 吳奇偉 |
緬北滇西戰役 | 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黃琪翔、副參謀長溫鳴劍 |
常德會戰 | 吳奇偉 |
豫湘桂戰役 | 張發奎 |
豫中會戰 | 第一戰區第19集團軍總司令陳大慶 |
長衡會戰 | 薛岳、張發奎 |
桂柳會戰 | 總指揮:張發奎 |
湘粵贛戰役 | 總指揮:薛岳 |
人口
最早報告客家人口總數的是英國傳教士肯貝爾和美國現代文化地理權威韓廷敦,肯貝爾在其1912年發表的《客家的源流與遷移》中認為“能操客語的人口,已達一千五百萬”;而韓廷敦則在其《種族的品性》中謂:'客家的人口,總數在一千萬以上‘。不過對這兩位英美人士的說法,我們不能置信,羅香林認為,其實這都是極其主的估計,他們根本沒把客家居址先弄清楚,範圍也沒一定,所以所得的結論,也就極難置信了。因此,對客家人口進行科學的估計,首先必須先了解客家人的基本住地,然後再根據基本住地估算客家人口。這項工作是由羅香林先生最早從事的。他根據各地誌書及譜諜,以及個人親向客家人士訪問所得的訊息,與其他零星記載進行資料排比,初步列出了純客縣和非純客縣(後詳),然後根據:1922年《中國年書》所載中國各省人口調查報告和當年2月廣東省政府所公布廣東各
縣人口報告以及陳達博士《中國之移民》關於台灣客家人口數,得出20年代客家總數為16,548,074人。(當時海外僑胞 持雙重國籍,不另統計海外客家),占當時中國人口436,094,953人的百分之三點七九,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九四(幾達百分之一)。根據同樣的方法,羅香林 先生在其1950年發表的《客家源流考》一書中,估計客家總人口(包括海外僑胞)“約為二千五百二十餘萬人”。50年代以後,中國政府取消了雙重國籍制度,海外華僑即從原來“雙重國籍”開始進人為“單一國籍”。同時,“華僑時代”開始入“華人時代”。客家研究中也開始注意到海外客家人口數和分布情況的研究。1950年香港崇正總會編撰的三十周年紀念特刊中就載有專門研究海外客屬社團和客屬僑胞分布的論文。據該文稱,到1950年時,客屬僑居海外人士“估計殆達一百三十萬至一百五十萬之間”。
羅香林先生十1933年統計的客家人分布情況是,純客住縣:廣東17、江西18、福建8,合計43縣;非純客住縣:廣東44、江西17、福建4、廣東13、四川10、湖南4、台灣3,合計95縣;純客住縣與非純客住縣總數為127縣。後在1950年出版的《客家源流考》一書中,他又稱客家人的分布情況是,純客住縣:廣東15、江西10、福建8,合計33;非純客住縣:廣東50、江西17、福建7、廣西45、四川13、西康1、湖南5、貴州1、台灣5,合計144;純客住縣與非純客住縣總數為177縣。羅香林先生概括客家分布的大體範圍,\"客家居地\"已達177縣,就中除30餘縣為純客住地外,其餘都雜有其他各族各系的住民,彼此沒明確界域,……不過,從統括的界域來講。大體在東亞大陸南部及其他濱海小島南起北緯18°的崖縣(在海南島)三亞街起,北至北緯31°的廣漢縣(在四川省)止,西起東經103°廣漢縣起,東至東經121°彰化縣(在台灣島)止,聯結崖縣、彰化、廣漢三地點,適成一大三角形。
其間所包含的地方,有台灣、福建、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等地,其中除湖北一省外,其餘皆有客家在那裡居住,這可說是客家居地的相對方位;至於其中所包含的純客住縣,則純在閩贛粵三省交界地方。這個閩贛粵三省交界地方,就是我們常說的客家大本營。羅先生是第一個詳細研究客家人的住地和人口及其分布地域的人,儘管其統計不夠準確乃至謬誤之處還不少,但基本的輪廓已經清楚。後人在其基礎上,已作了比較詳細的研究。下面,筆者根據多位學者的調查統計資料,並參以自己的調查了解,試就中國和海外客家人口分布情況整理如下:
全世界客家人的總數,以及他們在海外分布的數目,雖無確切的調查統計,但根據一般人口專家的估計,約在1500萬人左右。其中1200萬住在國內,其大致情況是:廣東省約2300萬人,江西約1250萬人,廣西約600萬人,福建省約有500萬人,湖南省約有150萬人,四川省及其它省區合計約有550萬人,合計總人數約在5500萬人左右。其餘1800萬人則為港澳台及僑居海外各地的客屬人士。
(一)中國國內客家人口分布情況
1、內地客家人口分布
廣東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純客住縣市16個:梅縣、興寧、大埔、五華、蕉嶺、平遠、連平、和平、龍川、紫金、新豐、始興、仁化、翁源、英德、陸河等;以及有客家人分布的非純客縣65個:韶關、南雄、曲江區、樂昌、乳源、連南、連縣、連山、陽山、寶安區、惠陽區、河源、東莞、花都區、清遠、佛岡、從化區、惠東、揭西、海豐、陸豐、饒平、潮州、揭陽、豐順、潮陽區、惠來、普寧、珠海、斗門區、龍門、深圳、南海區、增城區、博羅、廣州、中山、新會區、廣寧、三水區、高要、雲浮、封開、高明區、新興、鶴山、開平、台山、鬱南、羅定、德慶、陽春、陽西、陽江、遂溪、海康、徐聞、電白區等縣(區/市)。總人口2300萬人。據2000年的統計,廣東省使用客家話的人口約2290萬人 。
江西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純客住縣市18個:寧都、石城、安遠、興國、瑞金、會昌、贛縣、於都、銅鼓、尋烏、定南、龍南、全南、信豐、南康、大余、上猶、崇義等縣市,以及銅鼓、修水、吉安等非純客縣,全省客家總人口1250萬。
福建省:有客家人居住的純客住縣8個:永定、上杭、長汀、連城、武平、寧化、清流、明溪,以及非純客住縣龍巖、漳平、詔安、平和、南靖、雲霄、沙縣、永安、順昌、泰寧、將樂、邵武、浦城、建甌、建陽、福鼎、福安、福州等。總人口約500萬人。
廣西壯族自治區:沒有純客住縣,非純客住縣76個,占全區縣市總數的90.5%:邕寧、武嗚、賓陽、上林、馬山、橫縣、隆安、大新、抉綏、崇左、寧明、龍州、憑祥、合浦、欽州、防城、溥北、靈山、上思、玉林、北流、容縣、陸川、博白、貴港、桂平、平南、柳州、柳江、柳城、武宣、象州、來賓、合山、忻城、金秀、鹿寨、融水、融安、三江、蒼梧、藤縣、岑溪、賀縣、鐘山、富川、昭平、臨桂、陽朔、平樂、恭城、荔浦、永福、靈川、龍勝、河池、宜山、羅城、環江、南丹、都安、大化、東蘭、鳳山、巴馬、百色、田陽、田東、平果、靖西、那坡、凌雲、田林、隆林、西林等。總人口約有600萬人。
四川省:無純客住縣,非純客住縣市有35個:成都(市郊)、新都、涪陵、金堂、廣漢、什邡、彭縣、溫江、雙流、新津、簡陽、仁壽、樂至、安岳、威遠、內江、榮昌、隆昌、資中、宜賓、合江、滬縣、儀隴、巴縣、通江、廣安、西昌、木台、德陽、綿竹、梓潼、會理、華陽、新繁、灌縣等縣市。總人口約200萬人。
湖南省:非純客住縣有個:汝城、郴州、桂東、酃縣、茶陵、攸縣、瀏陽、平江、江永、新田、江華等。總人口約150萬人。
重慶、浙江省及其它省區約300萬人。
內地客家人約5500萬人。中國境內純客住縣44個(主要在閩粵贛邊區)
2、台港澳地區客家人分布
台灣省:非純客住縣有19個縣市:桃園縣、新竹縣、苗粟縣、屏東縣、彰化縣、高雄市、花蓮縣、台中縣、台中市、台北縣、台南縣、台北市、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台東縣、宜蘭縣等,總人口460萬人。
香港特區:客家總人口約125萬人;
澳門特區:客家總人口約10萬人。
港澳台地區客家人約600萬人。
(二)海外客家人分布情況
1、亞洲
旅居亞洲的客家人共約1000萬人,分布在2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印尼約為800萬,其主要居住地為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蘇拉威西、摩鹿加群島;馬來西亞165萬,居住在馬來西亞各州,尤以馬六甲、檳城、霹靂、吉打、柔佛、雪蘭莪、沙巴、砂拉越為多;泰國100萬,主要居住在曼谷、清邁、北攬坡、萬侖、普吉、合艾等城市;新加坡40萬;緬甸約5.5萬,主要居住在仰光、曼德勒、土瓦及墨爾階等地;越南約5萬,以西貢(胡志明市)和堤岸為多;菲律賓約5000人,多集中在馬尼拉;印度約25000人;日本約20000人,集中在東京和大坂。
2、大洋洲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澳大利亞80000人,主要居住在墨爾本、悉尼、新威爾斯、維多利亞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亞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譯作塔希堤)、斐濟、紐西蘭、所羅門、馬紹爾群島、巴布亞紐幾內亞、諾魯、西薩摩亞也有極少量客家人聚居。
3、美洲
旅居美洲的客家人約100萬人,分布在2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國約30萬人,主要居住在檀香山、舊金山、紐約等地;中南美洲的秘魯與牙買加是客家人較集中分布、人口也較多的國家,分別有20萬人和8萬人。
4、歐洲
旅居歐洲的客家人約有45萬,分布在16個國家和地區。
5、非洲
旅居非洲的客家人約12萬人,分布在1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南非約1.5萬人。
以上總計,海外客家人總數為1200萬人,分布在五大洲81個國家和地區。
經濟
種植業
農業以種植糧、油作物為主,經濟作物次之,稻米生產以水稻為主,兼有旱稻。還積極引種番薯、玉米、小麥等優良作物。贛南種茶業始於唐代,明清兩代更盛。礦冶業
閩西是客家地區礦冶業主產地,宋朝時已開採,明清漸盛。馬坑鐵礦是華東第一大鐵礦;紫金山銅礦是中國第二大銅礦;東宮下高嶺土礦是中國四大優質高嶺土礦之一。江西贛州素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稱。手工業
閩西汀州在明代中葉已成為中國著名的產紙區,四堡地區所出產的玉扣紙是中國最富盛名的書畫印刷紙,四堡與北京、漢口、滸灣並稱中國古籍雕版四大基地。商業
贛州、汀州在明代,粵東的興寧城在清初,先後成為客家地區最大的商埠。客家人從中國遠渡重洋外出謀生,遍布港台及東南亞,產生了一大批創富成功的客家商人。張裕集團的張弼士,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早期客商的代表人物;“化工大王”田家炳,“領帶大王”曾憲梓,“東南亞鋼鐵大王”何僑生,“毛衫大王”吳惠權,“國貨大王”余國春等則是當代客商翹楚。社會
古村落
深圳市龍華新區觀瀾街道的版畫村是深圳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建築群,建築年代從清朝中晚期至民國初期。至2012年05月,存有古建築200餘間,包括兩座碉樓及附屬民房、祠堂等,由不同姓氏形成不同的自然村。在屋內,客家文化的細節也保存完好。盛會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是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華人盛會。
客家文化節
客家文化節大多是客屬地政府或客屬社團推動,以客家文化為主題,以弘揚客家文化,發展、創新客家文化為目的的節日盛會。知名度較高的有深圳客家文化節、香港客家文化節、澳門客家文化節、台北市客家文化節、河源“中國客家文化節”、中國·鳳崗客僑文化節、廣西“博白客家文化節”、中國(贛州)客家文化節、台灣“桃園客家文化節”、馬來西亞“客家文化節”、梅州“世界客家文化藝術節”。文化
語言文字
客家語又叫客家話是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梅城口音的梅州話為代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如在粵中有部分地區叫水源音(一般歸入客家語粵中片),在粵東部分地區叫福廣話、嶺東話、廣東話(遷四川後裔之語言又被稱為土廣東話),閩、贛遷川的,同樣以“廣東人”自稱。在江西部分地區叫贛南話(贛南客家語)、懷遠話。在粵桂交區叫涯話、麻介話、新民話、麼個話等。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省汀州府)。通稱客家語,這是自稱和他稱的合一。客家文學
“客家文學”是隨著客家研究浮出水面並成為顯學而提出的概念。但作為學術概念是否成立、如何界定其內涵與外延,始終未達成共識。20世紀90年代末,有論者認為其內涵應包括如下幾方面:
所有以客家語為載體的文學作品,如客家歌謠、客家民間故事、客家山歌(文本)、客家山歌劇(文本)、採茶戲(文本),文人創作中的方言小說、方言詩等;
客家籍作家不論採用何種方法,只要在作品中描繪了客家人的生活環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會生活,表現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都屬客家文學;
非客家籍作家若能深入客家地區,創作出反映客家人生活的文學作品,也可歸入“客家文學”。
代表作家有:
中國大陸的黃遵憲、李金髮、鍾敬文(中國民俗學之父)等。
台灣的丘逢甲(台灣近代客家文學之祖)、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吳濁流(日據時期的“鐵血詩人”)、龍瑛宗(寶島夜空中的孤獨彗星)、呂赫若(現當代之交的“台灣第一才子”)、鍾理和、林海音(台灣女性文學的開拓者)、鍾肇政、杜潘芳格、李喬、鍾鐵民、謝霜天(鄉土女作家)、尹玲、小野(從實驗室走出的暢銷書作家)、吳德亮(寶島上的“千手繆斯”)、藍博洲、羅任玲;
港澳的黃谷柳(香港社會寫實文學的奠基者)、侶倫(貫穿香港現代和當代文學史的第一人)、曾敏之、舒巷城、戴天、藍海文(開啟新古典主義詩風)、陶然、林燕妮、鍾曉陽、李鵬翥(澳門當代文學的開掘和見證);
海外的黃孟文、潘雨桐、吳繼岳(泰華文壇老將)、李少儒(泰華文壇“怪傑”)、饒公橋、胡惠南、阿五、嚴唯真(印尼華文文壇的“常青樹”)、黃裕榮(海外華文作家中的保爾·柯察金)、立鋒、明芳、袁霓、廖蘊山、雲幻、劉放、張奧列等。
教育
歷代客家英才輩出,與客家人非常重視教育直接相關。在明代和清代,客家地區已形成了相當的教育規模,在現代則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究其原因,與傳統的社會學風有關,也與“詩禮傳家”的家庭學風有關。與生活環境困苦,以讀書作為謀生之路有關,也與當時府、州、縣的一些官員重視教育,持“興學德政垂後世”的觀點有關。科學
客家土紙
據《中國書法工具手冊》記載,將樂是中國南方最早出產毛邊紙的地方。一千多年前的唐憲宗元和年間,將樂的龍棲山已開始生產毛邊紙。至北宋時,將樂、寧化等地造紙術更臻完備,將樂的西山紙、寧化的玉扣紙等名聞中外。明清時代,三明各縣的造紙業已相當繁榮且久負盛名。
客家社團
廣東省客屬海外聯誼會(簡稱:廣東省客聯)於1989年11月註冊成立,是隸屬於廣東省僑聯、廣東省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省級綜合性客屬社團。廣東省客聯會址設在中國廣東省廣州巿,下設辦公室、經濟貿易委員會、文化藝術委員會、聯絡交際委員會、法律諮詢委員會、基金管理委員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客家世界網網站運營管理部、《客家風情》雜誌社以及中山辦事處等工作機構。
廣東省客聯宗旨:傳承客家文化,弘揚客家精神,匯聚客屬才智,促進客屬交流。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並發揮“客家世界網”等服務平台的作用,為廣大新老客家人搭建溝通交流、聯誼互助的橋樑,促進全球客屬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歷史名人
西婆羅洲蘭芳大總制大唐總長---羅芳伯清代文淵閣大學士、太了太師---戴均元
清代體仁閣學士---戴衢亨
清代詩人、書法家---宋湘
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
太平天國東王---楊秀清
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
近代洋務運動先驅---丁日昌
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
馬來亞僑領---葉德來
華僑實業家---張弼士
首任駐日本國公使---何如璋
清代愛國詩人、外交家---黃遵憲
華僑實業家---張榕軒
華僑實業家---姚德勝
清代愛國詩人、抗日保台義軍副統帥---丘逢甲
民主革命家---廖仲愷
泰國客屬總會創始人---伍佐南
華僑實業家---胡文虎
辛亥革命北伐軍總司令---姚雨平
民國陸軍上將---黃慕松
辛亥革命名將---張民達
民國元老---鄒魯
認證工作名將---鄧仲元
仄國合艾市開埠元勛---謝樞泗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葉劍英
北伐、抗日名名將---吳奇偉
中國現代史學大師---陳寅恪
現代傑出文學家---郭沫若
北伐、抗日名將---薛岳
新四軍軍長---葉挺
北伐、抗日名將---羅卓英
北伐、抗日名將---張發奎
北伐、抗日名將---黃琪翔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將---陳奇涵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張鼎丞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內科及熱帶醫學專家---鍾惠瀾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物理化學家---黃子卿
象徵派詩人、雕塑家---李金髮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病理學家---梁伯強
語言學家---王力
現代藝術大師---林風眠
馬來西亞實業家、慈善家---蕭畹香
抗日名將---陳大慶
抗日民族英雄---謝晉元
來洲球王---李惠堂
客家研究一代守師---羅香林
牙買加中華會館主席---陳英豪
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
中華人民解放軍第一任女將軍---李貞
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總司令---劉亞樓
中國人民共和國上將---賴偉珠
前中央軍委副秘書長、中將---肖向榮
中國科學院士、數學家---李國平
中國實驗腫瘤學創始人之一---楊簡
抗日名將---賴名湯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楊勇
國中現代腫瘤學奠基人---吳桓興
中國科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橋樑專家---李國豪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盧嘉錫
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肖華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院長委員長---陳丕顯
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
前蓋亞那合作共和國總統---阿瑟·鍾
前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復之
中國科學院士、生物學家---黎尚豪
前中華人民解放軍空軍司令---張廷發
香港著名實業家---田家炳
新加坡首任總理---李光耀
全國政協副主席---葉選平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謝非
香港著名實業家---曾憲梓
中國工程院士---汪懋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偉松
馬來西亞藝術教育家、美術家---鍾正山
國際著名化學家---潘毓剛
最高人民法院院長---肖揚
中國工程院院士---江歡成
國際羽壇名將---侯加昌
戲曲表演藝術家---黃婉秋
國際著名數學家---丘成桐
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
國際雜技大賽金獎獲得者---戴文霞
國際體操比賽金牌獲得者---李莉
世界速滑全能冠軍---葉喬波
建築
福建土樓說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們的土樓了,如果你在網上搜尋福建客家,會同時出現很多關於土樓的條目。如果你是集郵愛好者的話,你應該注意到了中國民居那套郵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張便是客家的土樓。由於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林之中,當時不但建築材料匱乏,豺狼虎豹、盜賊嘈雜,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客家人便營造像土樓似的“抵禦性”城堡式建築住宅。在福建,土樓分方形土樓和圓形土樓兩種,而圓樓相對少見。
關於土樓的一個笑話估計大家還有印象:據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間諜衛星對中國進行拍照偵察,驚訝地發現在我國福建省的山區里分布著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築,或圓或方,經過分析認為是“飛彈發射基地”,中國的軍事實力不可小覷。直到中美建交後,美國人才知道那些所謂的“飛彈發射基地”實際上是福建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樓。
客家飲食
客家人的飲和食,與漢族其他地區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於本民系發展有其獨特的地理條件、歷史背景等等,飲食文化也別具特色。
客家菜特點的形成,與客家人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有很大關係。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區,地濕霧重,食物宜溫熱,忌寒涼,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為突出,菜餚有“鮮潤、濃香、醇厚”的特色。出門即須爬山,生產條件艱苦,勞動時間長、強度大,需要較多脂肪和鹽分補充大量消耗的熱能,飲食以烹調山珍野味見長,略偏“鹹、油”。長期的遷徙流離及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滯後,客家人艱苦度日,就地取材,製備鹹菜、菜乾、蘿蔔乾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飯並抑脹氣,出門可配野菜充飢,這便形成了“鹹、熟、陳”的特點。從上述特點的形成,也可見客家人適應環境能力特強,並創造了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傳承祖居地傳統,又能吸取遷徙所經之地諸多飲食特色,更善於與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這便形成了客家飲食的豐富性。客家人的食譜,既有吳越地區的酸甜菜餚,也有巴蜀湖廣地區的辛辣食品,更有閩粵地區的醬醃味菜。又由於客家人雖則平日粗茶淡飯,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視節令喜慶飲食,因人、因事、因時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飲食習俗,飲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美食中比較有特色得菜有釀豆腐,肉丸(包括魚肉丸,揮丸),東坡肉,釀香菇,釀春卷,白切雞,醬鴨,白斬雞,艾粄等;還有簸箕粄,峹芽粄等民間小吃!
特色飲食客家豆腐
當然客家的豆腐同樣也是很有名的,中國最出名的豆腐:客家釀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後兩個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為大菜、主菜。甚至他們鬧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這樣唱到:
新買磨石圓叮噹,一心買來磨豆漿,三更半夜磨豆腐,呀呀齧齧到天光。 一個人踏碓、一個人拉磨, 是看你是不是客家男人的最好標準。說你還是小孩,就說你連礱鉤都背唔起,能夠越哩動石磨你可以自豪一整天。
如果你把石磨的上盤端(doi)下來,你就是這個家族的脊樑了。
語言
客家在遷移過程中帶著自己家鄉的語言特色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客家的語言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我們將作個簡要的介紹:客家語,又稱客家話(Hak-ka-va)、客話(Hak-va)、 土廣東話(Tu-gong-dung-va)、"亻厓"話(Ngai-va,意為“我們的語言”),是一種聲調語言,屬漢藏語系漢語語族。客家人最早是隨著歷史上幾次戰爭和時局動盪時期的移民潮從中國北方遷移到中國南方的。他們的祖先是從現在的河南省和山西省遷移過來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當時所在地語言的特色。(從那時開始這些地區的語言開始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官話)。而現在客家話中仍在使用的許多古漢語語音特點,包括同樣也能在其他南方方言中找到的輔音韻尾 -p -t -k,卻在一些北方官話中消失了。
客家語在中國南方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以及畲族人中廣泛使用。客家語包含若干種方言,這些方言主要分布於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貴州、海南以及台灣。比較典型且公認度較高的標準客家話是梅縣話(Moi-yen-va/Moi-yan-va)。梅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正如粵語以及吳語等所謂漢語方言一樣,客家語在語言學分類地位上究竟屬於一種語言還是方言,仍然頗有爭議。台灣的海陸客家人是從海豐與陸豐來至. 台灣另外一種客語腔四縣腔(客:Siyen)而是從嘉應縣與蕉嶺,平原,興寧,和五華腔來至, 嘉應縣現在改名成梅縣。客家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他們的語言同樣流傳很廣,主要流行於以下地區: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四川、湖南、貴州、海南以及台灣。同時還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其他客家人移民國家和地區。使用人口約4千萬 。
精神
關於客家精神:客家精神一詞,有的學者認為不確切,提出用民性、品格、民風、特性、風尚、品德、品質,氣質等詞的見解。但客家精神是由客家歷史打造出來的。客家歷史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創業史。為了生存、發展,長期的遷徙、流浪,顛沛流離,逐步地擺脫了中原“安土重遷”和“父母在不遠遊”的傳統保守觀念的束縛,樹立起“四海為家”的新思想。也就是長期的顛沛流離,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而必須奮力與自然、與社會抗爭,努力拚搏,勝利者,就是這些敢於拼搏、敢於冒險進取的強者,他們終於到了彼岸,獲得新生和發達。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學的傳統教育,宗族、家族觀念根深蒂固。
離開中原背井離鄉,長期的流浪生活,更體會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鞏固和加強了宗族家族觀念,於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觀念顯得十分突出,扌背父骸,聚族而後,修族譜,修宗祠十分突出。 客家先民在飽嘗長期離鄉背井痛苦之後,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在家不知娘辛苦,出外方知慈母情”,“在家千日好,出門半朝難”,於是更加戚戀家鄉,並深刻體會到家、鄉、國命運一體,榮辱與共的關係,使愛國愛鄉的思想強烈地表現在各個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客家精神的表述有繁有簡,有長有短,可以函益意識和行為的各個方面,但最為突出,最為本質的可以歸納為“勤勞勇敢,開拓進取,慎終追遠,愛國愛鄉”十六個字。
藝術
傳統戲劇
主要有閩西漢劇、閩西山歌戲、廣東漢劇、閩西採茶戲、粵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花朝戲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此外,還有客家山歌劇、提線木偶戲、手摯木偶戲等。
戲劇劇院: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
音樂曲藝
民間音樂
客家諺語,是客家熟語的一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客家童謠與客家民謠(客家民歌)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老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語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
民間音樂有興國山歌、梅州客家山歌、閩西客家十番音樂、廣東漢樂(如客家箏)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還有竹板歌、粵西客家情歌等。
流行音樂
客家流行音樂
客語影視
電影全球首部客家語電影《一八九五》。
電視
台灣第一部純客語發音的八點檔連續劇《老嫩大細》(2003年)。
首部客家青春偶像劇《花樹下的約定》。
民間舞蹈
僅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就有:豐順浦寨的火燒龍舞、南雄的香火龍舞、大埔與饒平的花環龍舞,梅州市槐店的文獅子舞、大埔清溪的仔獅燈舞、東源的金龍獅舞,饒平的布馬舞、五華的竹馬舞、紫金的紙馬燈,平遠的船燈舞、紫金的花船舞,興寧的杯花舞,韶關的舞春牛,大埔的鯉魚燈舞,以及席趣舞、蓮池舞、織女穿花舞、落地金錢舞等。
工藝美術
傳統手工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制畫工藝:制畫工藝在客家民間流傳甚廣,名家輩出。如長汀上官周,寧化黃慎,上杭華岩,武平李燦均馳譽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頗有影響。制畫主要有版畫,壁畫,字畫,蛋畫,鐵畫,畫像等。代表有:英德英石假山盆景傳統工藝
剪紙工藝:汀州剪紙工藝源於清代帝後生日擺萬壽,民間張貼紅簽(剪紙圖案)以表慶賀。後來逢春節或新婚喜慶,多巾紅紙剪成的各種藝術圖案或文字,寓慶賀祝福之意。傳統圖案有“鸞鳳和鳴”、“松鶴延年”、“梅蘭菊竹”、“壽星”等,文字有“福,祿,壽,喜”等,多出自巧婦之手。民間剪紙不限於婦女,有專門剪紙刻紙的藝人。各種圖案應手而成,巧奪天工。
手扎工藝:客家手扎工藝品種繁多,依物施藝,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燈扎,紙紮和花扎四種。代表有:連平忠信花燈、客家龍燈。
雕刻工藝:五華石雕。
傳統民居
客家民居分為贛南客家民居、閩西客家民居、粵東客家民居、粵北客家民居等幾大流派。
客家圍屋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桿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合稱為中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被中外建築學界稱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色之一。據歷史學家考察,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客家圍屋大致可分為:閩西的方形、圓形土樓,贛南的口字、國字型土圍子,粵北的四角樓、碉樓(如翁源的湖心壩高圍牆)、粵北大圍樓(以始興隘子鎮的滿堂客家大圍樓和翁源江尾鎮思茅嶺的張姓八卦圍最具代表性),粵東梅州的圍龍屋(如棣華居、仁厚溫公祠、榮祿第、何子淵故居光裕廬、張弼士故居光祿第等)、帶有碉樓的圍龍屋(如興寧躲世圍)、圓圍、半月樓(新月樓)、八角樓(如大埔道韻樓)、多角圍屋和方、圓土樓(如大埔花萼樓),粵中惠陽、深圳的城堡式圍樓(如鶴湖新居、龍田世居)和圍村,香港圍村(如新界曾氏大屋)等10餘種類型。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仍存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升圍,走進圍屋就走進古老的城堡。這裡有規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後人尋根祭祖的聖地;還有那塵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鷺村。
永定客家土樓被譽為“世界建築史上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福建土樓·永定景區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2010年春節期間,胡錦濤總書記親臨閩西考察時囑託我們“客家土樓是中華文化瑰寶,是大家庭、小社會和諧相處的典範,一定要把祖先留下來的這份珍貴遺產守護好、傳承好、運用好”。
客家習俗
客家人的習俗大致上包括全國性的傳統歲序節俗,地方性崇拜、禮節等。
主要節日
春節:有拜年,遊樂活動等,是最隆重的節日。
立春:即交春。
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元宵節吃元宵,玩燈,賞燈,猜燈謎。
二月二:開正節。
清明:客家掃墓習俗多從春分開始,清明達到高潮。
端午:客家普遍稱為五月節。節日主要內容是吃粽子,雄黃酒,龍舟賽。
七月節:也即鬼節。
中秋:民間通稱八月節。吃月餅,賞月等風俗大體各地相同。
重陽節:客家人叫“九月節”。
冬至:客家人有“冬大過年”之說。
婚姻禮俗
說媒
過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歲以後就可托媒人說媒,介紹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說,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兩家通過央媒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
寫庚帖
雙方同意後,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衝相剋,就寫出庚貼(俗名婚單),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三天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
編紅單
也稱“開紅婚帖”,或叫講財禮。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中有的還要寫上回婿禮品,如帽、銀花、衣服、鞋、襪等。開紅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後協商敲定。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後男方來人在女家吃完中飯回去。
定親
也叫“行大禮”,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豬頭、魚、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場。吃完中飯後,女孩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看家門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時間有的在“行大禮”前,有的在“大禮”後,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親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幾人,不帶禮品,就是帶一點,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包括新娘出門的日子、時辰,到男家後歸門的時辰,此外女方裁紅衣、男方鋪床的日子也要同時擇定。
送菜和抬嫁妝
新娘過門前一、二天,男家要請宗親將紅單規定的聘禮和魚、肉、禽、麵條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來時就把妝奩、家俱等帶回男家。
迎親
也叫接親或過門。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親,有鼓手樂隊,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轎的,有燒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廟宇、社公燒香),一個挑擔的,一頭挑帶路雞(一公一母),另一頭是酒和松明,一個女的要帶上新娘穿的衣服,還有扛木篋的二人,要扛去魚、肉、酒、糕餅、香菸、鞭炮、蠟燭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轎,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權代表,隨帶紅包一、二十個。
接親的人到女家後,先吃點心,然後由女家二人帶著到祠堂燒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設宴請客。 新娘動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時或卯時,越走天越亮,象徵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門,也不會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
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就要在大門口坪上或在門外旁邊房子等候。入門一般是早上七、八點或八、九點,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過火堆”,新娘從用杉樹枝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
拜堂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對拜。
最後是親戚見面,要給新娘紅包。拜堂畢,伴娘用紅羅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盤捧上一隻雞,邊端酒邊講:“團團圓圓,璧合珠聯”,“觀音送子,早生貴子”;“夫妻和好,白頭到老”。 (此禮儀在梅州地區亦已不常見,被現代婚禮模式取代)
中午辦酒席,吃婚宴,用高聲地炮邀客,每半小時放一次,酒席開始入席時放三響。接著由禮生報名單,一桌二個上席,按輩份和親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後其他人隨便入席。男女賓客分開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鬧房
鬧房一種在大廳鬧,一種在新房鬧,也有先在大廳鬧後到新房鬧。鬧房期間,鞭炮隔幾分鐘放一次,一直鬧到午夜方停。
回門
也叫“轉門”。一般是婚後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罷午宴,當天回來。
送滿月 結婚後一個月,新娘娘家要來送滿月,同時送來小雞、蔬菜、種子、谷種、豆子等,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傳統喜慶習俗
1.誕生禮儀
標誌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麵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麵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麵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百歲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麵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麵、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帖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彩,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客家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餘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鏇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民眾喜聞樂見的娛樂遊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乾淨,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準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淨淨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穀倉門上、禽畜欄前、家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淨淨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淨淨,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準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帘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曆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
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分布
全球
所屬洲 | 國家或地區 | 客家人口 | 省份 | 客家人口 | 所屬洲 | 國家或地區 | 客家人口 | |
---|---|---|---|---|---|---|---|---|
馬來西亞 | 150萬 | 美洲 | 美國 | 30萬 | ||||
印度尼西亞 | 800萬 | 加拿大 | 10萬 | |||||
泰國 | 100萬餘 | 秘魯 | 20萬 | |||||
新加坡 | 40萬 | 蓋亞那 | 0.7萬 | |||||
菲律賓 | 0.68萬 | 古巴 | 0.81萬 | |||||
越南 | 30萬 | 巴西 | 0.24萬 | |||||
緬甸 | 5.5萬 | 瓜地馬拉 | 0.01萬 | |||||
高棉 | 1萬 | 多米尼加 | 0.12萬 | |||||
印度 | 2.5萬 | 玻利維亞 | 0.01萬 | |||||
寮國 | 0.5萬 | 智利 | 0.12萬 | |||||
沙烏地阿拉伯 | 0.22萬 | 阿根廷 | 0.5萬 | |||||
日本 | 1.5萬 | 厄瓜多爾 | 0.2萬 | |||||
汶萊 | 0.9萬 | 蘇利南 | 0.41萬 | |||||
巴基斯坦 | 0.2萬 | 委內瑞拉 | 0.2萬 | |||||
尼泊爾 | 0.24萬 | 墨西哥 | 0.1萬 | |||||
斯里蘭卡 | 0.017萬 | 牙買加 | 8萬 | |||||
科威特 | 0.017萬 | 歐洲 | 英國 | 18萬 | ||||
朝鮮 | 0.1萬 | 法國 | 5萬 | |||||
韓國 | 2萬 | 德國 | 1.2萬 | |||||
土耳其 | 0.05萬 | 荷蘭 | 8萬 | |||||
孟加拉國 | 0.05萬 | 俄羅斯 | 0.1萬 | |||||
非洲 | 模里西斯 | 3.5萬 | 丹麥 | 0.12萬 | ||||
南非 | 2.5萬 | 挪威 | 0.03萬 | |||||
留尼旺 | 1.8萬 | 義大利 | 0.1萬 | |||||
馬達加斯加 | 0.02萬 | 瑞士 | 0.1萬 | |||||
莫三比克 | 0.03萬 | 比利時 | 0.2萬 | |||||
奈及利亞 | 0.02萬 | 葡萄牙 | 0.5萬 | |||||
塞拉昂 | 0.006萬 | 瑞典 | 0.24萬 | |||||
尚比亞 | 0.006萬 | 前南斯拉夫地區 | 0.24萬 | |||||
加納 | 0.02萬 | 捷克 | 0.01萬 | |||||
肯亞 | 0.01萬 | 奧地利 | 0.05萬 | |||||
民主剛果 | 0.02萬 | 冰島 | 0.01萬 | |||||
安哥拉 | 0.02萬 | 西班牙 | ||||||
0.2萬 | ||||||||
大洋洲 | 澳大利亞 | 約8萬 |
廣東
地級市 | 下轄區劃 |
---|---|
梅州 | 梅江區、梅縣區、興寧、蕉嶺、平遠、大埔、五華、豐順84% |
河源 | 源城區、和平、連平、龍川、東源縣、紫金 |
東莞 | 樟木頭鎮100%、清溪鎮80%、鳳崗鎮3/4等 |
惠州 | 惠陽區、惠東、博羅、惠城區、龍門29% |
深圳 | 龍崗區(含坪山新區)、鹽田區、寶安區(含龍華新區)、南山區、羅湖區、福田區 |
韶關 | 新豐、翁源、仁化、始興、乳源、曲江區、湞江區、武江區、南雄、樂昌 |
清遠 | 英德64%、連南、陽山、佛岡(1/3)、清城區、清新區、連州22% |
廣州 | 7區:增城區、花都區1/3、從化區、白雲區7%、天河區、越秀區、番禺區 |
揭陽 | 揭西、普寧、揭東區(1/10) |
汕頭 | 潮陽區、潮南區 |
汕尾 | 陸河100%、陸豐、海豐20%弱 |
潮州 | 饒平20%、潮安區 |
雲浮 | 雲安30%弱、羅定、新興縣 |
茂名 | 化州、信宜、電白區、高州15%弱 |
陽江 | 陽春1/3強、陽西(塘口鎮為代表)、陽東 |
湛江 | 廉江、市轄區(8.96%)、遂溪(2.3%)、徐聞、雷州 |
肇慶10% | 端州區9%、鼎湖區8%、大旺、四會40%、高要、廣寧9.45%、封開、德慶、懷集 |
江門 | 鶴山、台山、新會區、蓬江、開平、恩平 |
珠海 | 香洲區、金灣區、斗門區 |
中山 | 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坦洲等 |
佛山 | 南海區、三水區、高明區 |
江西
贛州客家人數達到100萬(2012年末),占贛州總人數的15%以上。
地級市 | 下轄區劃 |
---|---|
贛州 | 章貢、南康、贛縣、上猶、大余、崇義、安遠、龍南、全南、定南、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尋烏、石城、信豐 |
吉安 | 遂川(2/3)、井岡山40%(含原寧岡縣)、萬安40%、泰和、吉水20%、吉安縣、永豐、永新、青原區、新乾 |
宜春 | 銅鼓30% |
九江 | 修水、武寧石門鄉 |
撫州 | 廣昌縣驛前鄉 |
廣西
廣西客家祖籍在粵、閩、贛客家地區,以客家語方言為母語並認同於客家歷史、文化的,最遲在宋朝已有客家落戶廣西。境內除桂林市的全州縣、興安縣、資源縣和河池市的鳳山縣沒有客家居住外,其餘均有客家分布,人數約600萬(2013年)。
地級市 | 轄區 |
---|---|
南寧 | 市區、賓陽 |
柳州 | 市區、柳城 |
來賓 | 興賓區 |
賀州 | 八步區、昭平 |
玉林 | 市區、陸川、博白、北流 |
貴港 | 市區、桂平、平南 |
北海 | 合浦 |
欽州 | 市區、浦北、靈山 |
防城港 | 遍布全市 |
福建
福建客家分布於龍巖、三明、漳州和南平等市。龍巖市是客家民系重要的形成地和聚集地,全市人口80%是客家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汀州城(長汀)被稱為“客家首府”,汀江被譽為“客家母親河”。有54個姓氏的居民遷往台灣,台灣500萬客家人中,祖籍龍巖的有70多萬人。在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累計超過120萬人。胡文虎、吳伯雄等名人政要的祖籍地就在龍巖。
漳州市的南靖、平和、雲霄、詔安等縣客家人口約幾十萬,使用受漳州話影響的客家語。
南平市有客家人20多萬,以順昌分布最多,約5.7萬人。在客家人的歷次遷徙中,閩西北一直是重要的中轉地和居住地。武夷山遺產地及周邊縣市如南平、順昌、邵武等地仍有不少客家人聚族而居,境內有大量的客家文化遺存。位於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天上宮(原汀州會館)就是典型的一例。
地級市 | 縣級 | 鄉鎮 | 客家人口 | 代表口音 | 代表人物 |
---|---|---|---|---|---|
龍巖 | 長汀縣 | 所有鄉鎮 | 長汀話 | ||
永定縣 | 所有鄉鎮 | 永定話 | |||
上杭縣 | 不包括古田鎮、步雲鄉、蛟洋 | 上杭話 | 林丹 | ||
古田鎮、步雲鄉 | 2萬人 | 古蛟話(古田片) | |||
蛟洋鎮 | 2萬人 | 古蛟話(蛟洋片) | |||
武平縣 | 所有鄉鎮 | 武平話 | |||
中山鎮部分、城廂鎮小部分 | 1.1萬 | 軍家話 | |||
連城縣 | 所有鄉鎮 | 城關話等 | |||
漳平 | 南洋鎮 | 3000人以上 | 梅縣話 | ||
象湖鎮 | 100人以下 | 漳平畲家客 | |||
雙洋鎮 | 100人以下 | 漳平畲家客 | |||
註:漳平方言屬閩語系統,但受到客家方言的一些影響,具有閩南方言向客家方言過度的特點。 | |||||
新羅區 | 萬安鎮 | 1.24萬人 | 萬安話 | ||
江山鎮 | 近1400人 | 雙車話 | |||
大池鎮 | 5000人 | 大池話 | |||
白沙鎮 | 2000人以上 | 營話、梅縣話 | |||
適中鎮 | 不詳 | ||||
紅坊鎮 | 不詳 | ||||
東肖街道 | 不詳 | 鄧子恢 | |||
龍門街道 | 不詳 | ||||
註:龍巖話具有閩南方言向客家方言過度的特點。 | |||||
註:龍巖地區客家語使用人數為179.2萬人(1985年底),而閩南語使用人數為59萬。 | |||||
三明 | 寧化縣 | 寧化話 | 黃慎、伊秉綬 | ||
清流縣 | |||||
明溪縣 | 夏坊鄉、楓溪鄉等 | ||||
閩、客、贛方言過渡區 (將樂縣為主) | |||||
將樂縣 | 將樂話 | ||||
客家方言島 | |||||
永安 閩中方言區 | 小陶鎮上、下戶口 | ||||
羅坊鄉吳坊、橋頭、左拔等 | |||||
安砂鎮坑口等 | |||||
大田縣 | 廣平鎮、桃源鎮等客家方言島 | 數千人 | |||
沙縣 | 閩中方言為主,客家方言島 | ||||
泰寧縣 | 閩贛方言為主,客家方言島 | ||||
梅列區 | 中村鄉客家方言島 | ||||
三元區 | 陳大鎮客家方言島 | ||||
漳州 | 平和縣 | 西部 | |||
南靖縣 | 西部 | ||||
詔安縣 | 北部 | ||||
雲霄縣 | |||||
南平 | 順昌縣 | 城關鎮等客家方言島 | 5.7萬人(2009) | ||
註:西北部為閩、客、贛方言過渡區;東南部為閩北方言區。 | |||||
延平區 | 茂盪鎮等4個客家方言島 | ||||
註:大部分為閩北方言區,市區及西芹鎮為北方方言區。 | |||||
邵武 | 閩贛方言區 | ||||
武夷山 | 閩北方言區 | ||||
光澤縣 | 閩贛方言區 | ||||
浦城縣 | 忠信鎮客家方言島 | ||||
寧德 | 福安 | 社口鎮客家方言島 | |||
福鼎 | 磻溪鎮、點頭鎮客家方言島 |
台灣
依“客家基本法”定義:“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2011年,台灣客家人占台灣總人口的18.1%,約419.7萬人,其中新竹縣71.6%、苗栗縣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園縣39.2%、花蓮縣31.7%、新竹市30.1%、屏東縣23.7%、台東縣19.9%、台中市16.4%、台北市16.4%(42.9萬)、南投縣16.0%、新北市14.1%(54.9萬)、高雄市11.6%、基隆市10.0%(3.1萬),其餘縣市比例不足10%(嘉義市8.7%,2.4萬;宜蘭縣8.5%,3.9萬;雲林縣8.1%,5.8萬;彰化縣5.7%,7.4萬;台南市5.4%,10.1萬;連江縣5.2%,0.1萬;澎湖縣2.5%,0.2萬;金門縣1.5%,0.1萬)。客家人口數最多的縣市依序為桃園縣(78.5萬人)、新北市(54.9萬人)及台中市(43.6萬人)。
區劃 | 轄區 |
---|---|
桃園縣 | 新屋鄉(77%)、楊梅市(68%)、平鎮市(59%)、龍潭鄉(59%)、中壢市(57%)、觀音鄉(48%)、大園鄉(26%) |
新竹縣 | 北埔鄉(94%)、峨眉鄉(92%)、新埔鎮(92%)、關西鎮(89%)、橫山鄉(89%)、芎林鄉(84%)、竹東鎮(78%)、寶山鄉(76%)、湖口鄉(75%)、新豐鄉(66%)、竹北市(57%) |
新竹市 | 東區(37%)、香山區(27%) |
苗栗縣 | 公館鄉(91%)、頭屋鄉(89%)、三灣鄉(88%)、大湖鄉(88%)、銅鑼鄉(87%)、苗栗市(87%)、南莊鄉(82%)、三義鄉(81%)、獅潭鄉(79%)、卓蘭鎮(79%)、頭份鎮(78%)、造橋鄉(77%)、西湖鄉(76%)、泰安鄉(41%)、竹南鎮(38%)、通霄鎮(33%)、苑裡鎮(30%)、後龍鎮(29%) |
台中市 | 東勢區(77%)、石岡區(46%)、新社區(45%)、和平區(34%)、豐原鎮(27%) |
南投縣 | 國姓鄉(58%)、水里鄉(27%) |
雲林縣 | 侖背鄉(39%) |
高雄市 | 美濃區(87%)、杉林區(51%)、六龜區(44%)、甲仙區(28%) |
屏東縣 | 竹田鄉(71%)、麟洛鄉(68%)、內埔鄉(64%)、新埤鄉(54%)、萬巒鄉(49%)、長治鄉(43%)、高樹鄉(42%)、佳冬鄉(41%) |
台東縣 | 池上鄉(43%)、關山鎮(41%)、鹿野鄉(33%) |
花蓮縣 | 鳳林鎮(66%)、富里鄉(50%)、瑞穗鄉(42%)、玉里鎮(39%)、壽豐鄉(34%)、吉安鄉(33%)、花蓮市(32%)、光復鄉(30%) |
註:括弧內數據為當地客家人口占總人口比例。
港澳
香港客家
客家是香港新界原居民四大民系之一,香港客家地區包括南區、荃灣區、元朗區、屯門區、葵青區、北區、大埔區和西貢區。但不少香港客家人也因到市區工作或上學,已經融入了廣府人的生活。香港客家地區已經收窄至新界村落。
澳門客家
據有關調研結果顯示,澳門有客家人已超過10萬人(2013年),約占澳門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川渝
四川客家
四川是中國五大客家人聚居省(區)之一,客家人數大約300萬,多數是清初廣東、福建、江西一帶老移民的後裔。四川客家人的主源在閩粵贛,主根在中原,而龍泉驛區是四川境內客家人居住最為集中的地區。自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以來,逐步形成了以龍泉驛區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東山客家語方言島,客家人口總數達50萬,較好保留了客家語言和生活文化。四川省約有70萬人會講客家語。
非純客家縣市:通江、達縣、巴中、儀隴、廣安、瀘縣、瀘州、內江、富順、隆昌、威遠、資中、安岳、仁壽、簡陽、成都、新津、雙流、新都、溫江、金堂、廣漢、彭縣、什邡、西昌、會理等32個。
湖南
主要分布在該省東部和南部,具體情況如何,則語焉不詳。各種論及客家的著作,也鮮有涉及湖南客家者。海內外客家人的各種聚會,湖南客家人一般缺席。地級市 | 轄區 | |||||||
---|---|---|---|---|---|---|---|---|
岳陽 | 平江縣福壽山鎮、加義鎮、黃金洞鄉;臨湘市零星分布 | |||||||
長沙 | 瀏陽市張坊鎮、小河鄉、大圍山鎮、官渡鎮、七寶山鎮、中和鎮、文家市鎮、高坪鎮、永和鎮等 | |||||||
株洲 | 炎陵縣沔渡鎮、十都鎮、石洲鄉、壟溪鄉、策源鄉、水口鎮、中村鄉、下村鄉、平樂鄉、龍渣瑤族鄉、船形鄉、霞陽鎮,占60% | |||||||
醴陵、攸縣、茶陵縣(10%)桃坑鄉等 | ||||||||
郴州 | 安仁縣東南部部分、資興、桂東縣東北部部分、汝城縣南部、宜章縣、桂陽縣;永興縣零星分布 | |||||||
永州 | 江華瑤族自治縣30%、新田縣、江永縣 | |||||||
註:資料來源 衡陽市代管的耒陽和常寧情況不詳。 |
浙江
非純客住縣有:雲和、松陽、青田、麗水(蓮都)、宣平(現為蓮都、松陽和武義所分轄)、龍泉、遂昌、景寧、縉雲、泰順、蒼南、湯溪(金華)、江山、衢州、龍游、常山、開化、建德、淳安、長興、於潛(臨安)、新城、分水(桐廬)、昌化(杭州)、玉環等縣市。總人口100萬人以上。海南
至2008年,海南客家後裔已達40多萬人,還能講客家語的約有20多萬。非純客家縣市有儋縣、澄邁、定安、臨高、瓊海、文昌、萬寧、三亞等8個。
客家諺語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客家諺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總結與創造出來的精神財富,語言生動,內容豐富,韻味雋永,耐人尋味。
客家諺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①生產諺語。總結生產經驗,包括氣象、時令、耕作技術、家畜飼養、手工作業等內容。
如“早起紅霞晚落雨,晚起紅霞曬死魚”,“芒種火燒天,夏至雨漣漣”,“春鋤泥,夏鋤皮;乾鋤淺,濕鋤深”,“豬要餵得飽,牛要餵夜草”等。
②社會諺語。反映階級壓迫和社會人情世態等內容。
如“天下烏鴉一般黑,到處楊梅一樣花”,“有錢能使鬼推磨”,“缸口封得住,人口封不住”,“一時強弱在於力,千古勝負在於理”等。
③生活諺語。總結日常生活各方面的經驗,反映人民的世界觀、生活態度和道德觀念。
如“兩腳站得牢,不怕大風搖”,“豐年當作歉年過,碰到歉年不挨餓”,“要得會,天天累;要得精,人前聽”,以及“飯後行百步,不用上藥鋪”等。
主要說明:
客家人是古代從中原繁盛的地區遷到南方的,他們的居住地大多在偏僻,邊遠的山區,為了防備盜匪的騷擾和當地人的排擠,便建造了營壘式住宅,在途中摻石灰,用糯米飯,雞蛋清作粘合劑,以竹片,木條作筋骨,夯築起牆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樓。它們大多為3至6層樓,一百至二百多間房屋如橘瓣狀排列,布局均勻,雄偉壯觀。大部分土樓有兩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歷史,經受無數次的地震撼動,風雨侵蜍以及炮火攻擊而安然無恙,顯示了傳統建築文化的魅力。客家先民崇尚圓形,認為圓是吉祥,幸福和安寧的象徵。土樓圍成圓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與卦之間設有防火牆,整齊劃一。
客家童謠
客家是一個善於歌唱的民系,童謠甚多。這些童謠與客家民謠一樣語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韻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時念熟到老不忘。與客家民謠不同之處就是客家童謠只朗誦而不唱。客家話的聲調有六或七個,頗富音樂韻味。
下面列舉很久以來在客家民間流傳的一些童謠,以供欣賞。
排排坐
排排坐,唱山歌,爺打鼓子涯打鑼。新婦灶背炒田螺。田螺谷,刺到家官腳,家官呀呀呀,新婦哈哈笑。
小郎讀書
白飯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讀書。正月去,二月歸,挑擔籮夾等嫂歸,歸來花缸無滴水。鵝挑水,鴨洗菜,雞公礱谷狗踏碓,狐狸燒火貓炒菜,猴哥偷食熝 疤嘴。
菱角子
菱角子,角彎彎,大姊嫁在菱角山。老弟騎牛等大姊,大姊割禾做佘(讀音為:she)唔得閒。放撇禾鐮拜兩拜,目汁雙雙流落田。
伯勞
伯勞母(讀音為:ma),嘴大大,有嘴說別人,沒嘴說自家。
螢火蟲
螢火蟲,找草叢,翻轉屎窟,吊燈籠。
月光光,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船來等,轎來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蝦公毛蟹拜觀音。觀音腳下一朵花,拿分阿妹轉外家,轉去外家笑哈哈!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頭一口塘,種誒鯉嫲八尺長,長誒拿來教酒食,短誒拿來教姑娘。
先生教我人之初
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打山豬。山豬漂過河,跌得先生背駝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