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明清míng qīng
猶明察。《書·呂刑》:“明清於單辭,民之亂, 罔不中聽獄之兩辭。” 孔穎達疏:“當明白清審於獄之單辭。”
明代與清代兩個朝代的合稱。
明朝
明朝(1368年-1644年)由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 、十七朝, 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 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於 應天府(今南京),url永樂十九年(1421年), 明成祖朱棣遷都至 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 朱明。1644年, 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清朝
清朝是由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清代自努爾哈赤稱帝至末帝溥儀,共歷十二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1911年, 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明朝歷史
政治
南宋滅亡五十餘年後, 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 元末農民起義。 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 濠州大帥 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 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 吳王獨霸一方,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為 明太祖。不久他又命 徐達、 常遇春等北伐,攻占 大都(北京),蒙元統治者首領北逃,結束了在中原98年的統治,中國再次回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明朝統治中。明朝初年國力強盛,經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勵精圖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間,明朝北進 蒙古高原,南征 安南,伐 錫蘭,羈縻馬來諸島族。明初天下大治, 洪武之治、 永樂盛世、 仁宣之治一個接一個,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時,朝中有“三楊”楊溥、 楊士奇、楊榮主持政局,“海內清平,萬邦來朝”。1442年後,宦官王振開始擅權,1449年發生震驚天下的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的弟弟 景泰帝果斷任用於謙擊敗 瓦剌,取得 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後又經歷景泰、天順兩朝的經營恢復,國力有所回升,到明朝中葉孝宗時期再次大治,此時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對外復立 哈密等衛,歷史上稱為“ 弘治中興”。
正德朝出現中衰,至嘉靖初期時重新推行新政,政治及國力一度有所恢復,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社會各種矛盾萌發,倭寇鬧事,韃靼常犯邊境,國力再次出現中衰。至隆慶年間徐階,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罷 海禁,冊封韃靼俺答汗等人,史稱 隆慶新政。到萬曆朝,在內閣 首輔張居正的輔政之下實行改革,再度中興。此時海內清平,又先後平定 甘肅,貴州叛亂,並援救 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史稱 萬曆中興。萬曆年間,經濟繁榮,中國出現 資本主義萌芽。
萬曆朝中期始, 皇帝怠政,官員更加腐化, 地主階級瘋狂搜刮民脂民膏,導致 江南民變的發生。萬曆末年,關外 建州女真努爾哈赤起兵,明朝開始走向衰亡。天啟年間, 魏忠賢宦官集團的專政加快了這一進程的發展。至崇禎年間,當時連年災荒, 明廷因財政破產,無力鎮撫,人民紛紛揭竿而起, 後金的軍隊也突破長城防線,五入關內。崇禎十六年(1643年),京城鬧“黑死病”,大批官民染病死去,次年春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克北京,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在煤山(今 景山)自縊殉國,時年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在全國統治性的政權結束。同年吳三桂引領 清軍入關。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擁立明朝 宗室建立幾個政權,史稱 南明。1662年, 吳三桂將南明永曆帝絞殺於雲南 昆明。 台灣鄭氏政權繼續沿用永曆年號,1683年清朝派漢人降將 施琅進攻台灣,鄭克塽投降, 監國寧靖王 朱術桂自殺殉國,明朝殘餘勢力覆滅。
疆域
明朝 疆域最大時東、南至海,北抵 西拉木倫河、 陰山,西包 西藏、 雲南,東北達 外興安嶺,西北及哈密。包括內地 兩京十三省、南海諸島,並曾在 東南亞舊港等地設有羈縻管理機構,影響力波及整個亞洲和非洲東岸,1662年鄭成功 打敗 荷蘭殖民者收復 台灣島,在台灣島設立行政機構一府兩縣( 東寧府,萬年兩縣)正式管理台灣全島,台灣收歸為南明版圖。經濟
明朝經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屬於發達階段,後世計當時朝廷稅收,明朝的 經濟規模世界第一。明朝早期君主集權強化,皇帝大權獨攬。宣德以後,皇權開始削弱,權力在 內閣與 宦官之間爭奪。從明朝晚期開始,西方伴隨著 文藝復興、 地理大發現和 宗教改革,科技發展很快。與此同時,中國也湧現了 徐光啟, 宋應星, 徐霞客, 馮夢龍等一大批科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 西學也隨著一批 傳教士來到中國,為東西文化的交流開闢了視窗與機會,中國傳統科學技術進入了總結階段。政治制度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 宰相胡惟庸謀反伏誅,於是廢宰相。明朝早期皇帝大權獨攬,但由於國家事務繁多,皇帝無法處理,洪武十五年九月罷 四輔官,仿宋殿閣制設內閣。內閣只為皇帝的顧問,奏章的批答為皇帝的專責。內閣大學士一職多以碩德宿儒或朝中大臣擔任,只照皇帝意旨寫出,稱“傳旨當筆”。宣宗時期,由於楊溥、楊士奇、楊榮等三楊入閣,宣宗批准內閣在奏章上以條旨陳述己見,稱為“票擬”制度,又授予宦官機構 司禮監“批朱”,從本質上看,內閣是決策機構,司禮監是執行機構(皇帝的執行機構,代表皇帝的意思執行任務),做為決策機構的內閣能量會大一些(大臣敢公開批評皇帝的各種弊端而太監不敢,這點就可以反應出來),內閣和司禮監權利的爭奪,實際上是內閣和君主的權利爭奪的體現。票擬之法可補救君主不願面見閣臣之弊。明朝真正完全控制整個朝局的皇帝只有朱元璋和朱棣,儘管如此,明朝卻能有276年國祚。其關鍵點就在於皇權的限制以及內閣優良的緩衝機制,大明正統以後,呈現出 君主專制則衰落,內閣掌權則復興的特點。
清朝歷史
後金時期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年前的“肅慎”,漢-晉時期稱為“挹婁”,南北朝時期稱為“勿吉”(讀作“莫吉”),隋唐稱“ 靺鞨”,一度建立 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遼書中也作“女真”。 金朝就是女真族建立的。元朝以來,女真族一直居住東北地區。明朝初期,女真族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後又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 遼東都司、 奴兒乾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後被追封為肇祖原皇帝)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併海西女真部,征服 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他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建立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國號金(史稱後金),建元天命,公開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 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誓師伐明,舉國震驚。1619年,明朝在 薩爾滸之戰慘敗,幾年間喪失遼東七十餘城。
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遼陽、瀋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努爾哈赤不顧貝勒諸臣異議,決定遷都瀋陽。當年農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後,便率親族百官自東京( 遼陽)起程,夜宿虎皮驛,翌日抵瀋陽。從此瀋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不過,努爾哈赤在1626年的 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他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清朝時期
清朝是由中國 滿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全國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數也是歷代封建王朝最高,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朝開疆拓土,鼎盛時領土達1300多萬平方公里。清初 為緩和階級矛盾,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內地和邊疆的社會經濟都有所發展。至十八世紀中葉,封建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史稱“ 康乾盛世”。於是中央集權專制體制更加嚴密,國力強大,秩序穩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康熙年間,統一了台灣,並與俄國簽訂《 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乾隆中葉,平定準噶爾、回部,統一了 新疆。這不僅一舉解決了中國歷史上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之間曠日持久的衝突,而具採取了一系列政策,發展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和交通,鞏固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力和凝聚力。在文化上, 康乾時期編纂了幾部集大成之作,像《 四庫全書》、《 古今圖書集成》等,對清理和總結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作出了重大貢獻。清朝也有很多弊病。明代後期的君權有一定的鬆懈,而清朝又把封建專制推向了最高峰。清朝初期大力推行 圈地投充等惡政,極大破壞了中原地區的經濟;重農抑商,制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製造了多起 文字獄,加強對文人思想控制,導致思想上“萬馬齊喑”;在編撰古籍時又大肆銷毀古籍。 剃髮易服,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漢族的文化傳統;給 旗人寄養的特權,使其迅速腐化。統治者輕視科技和 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的科技極大落後西方。1840年後帝國主義的入侵,使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 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統一全國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1636年,清降服 漠南蒙古。同年皇太極稱帝且改“金”國號為“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為崇德。1640年,明清 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 洪承疇在松山被俘, 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 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 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占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 紹武、 永曆)。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 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餘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李自成死後,餘部與明 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 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 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 何騰蛟、 瞿式耜先後犧牲。1652年, 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 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 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 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 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的過程中,無惡不作,激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 剃髮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 揚州十日, 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髮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占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 湖廣填四川”。
明 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 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監國。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 台灣府。
明清經濟
農業:棉花推廣,高農產品引進,農產品商業化,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手工業:工具革新(紗綢機的出現),技術提高(雙色印套技術),分工細密,規模大,資本主義萌芽
商業: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種類增多,國際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江浙地區出現了以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主詞條:喀爾喀蒙古、準噶爾、清朝治藏歷史
地區朝代關係
蒙古明朝明處,瓦刺和韃靼威脅明朝北疆;明中後期,瓦刺曾攻抵北京城下;明後期,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修好,恢復封供互市,蒙漢和好數十年
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清入關前採取聯蒙治汗的方針,臣服漠南、漠北;清朝平定漠西準葛爾部葛爾丹及其後繼者的叛亂,統一天山北麓。清朝設立烏里雅蘇台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掌管蒙古各部軍政大權
新疆清朝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1762年設伊利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西藏明朝在烏思藏設立衛所,任用藏族人擔當各級官吏;建立僧官制度。
清朝順治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冊封五世班禪;雍正設駐藏大臣;乾隆建立金瓶掣籤制度
西南明朝主要實現土司制度;設貴州布政司;部分推行“改土歸流”
清朝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雍正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
台灣明朝明末荷蘭殖民者占據;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1683年施琅進軍台灣,消滅鄭氏割據勢力;1684年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清朝盛世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包括南海諸島
帝王世系
明朝世系
廟號諡號姓名在位時間年號
太祖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1368年-1398年洪武
惠帝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弘光帝謚)恭閔惠皇帝(清朝乾隆帝謚)朱允炆1398年-1402年建文
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朱棣1402年-1424年永樂
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朱高熾1424年-1425年洪熙
宣宗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朱瞻基1425年-1435年宣德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朱祁鎮1435年-1449年正統
1457年-1464年天順
代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鈺1449年-1457年景泰
憲宗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朱見深1464年-1487年成化
孝宗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1487年-1505年弘治
武宗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1505年-1521年正德
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淵仁寬穆純聖恭簡敬文獻皇帝朱祐杬
世宗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朱厚熜1521年-1567年嘉靖
穆宗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朱載垕1567年-1572年隆慶
神宗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朱翊鈞1572年-1620年萬曆
光宗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朱常洛1620年泰昌
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朱由校1620年-1627年天啟
思宗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弘光帝謚)朱由檢1627年-1644年崇禎
清朝世系
1840年之前
廟號諡號姓名在位時間年號皇陵
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追尊)努爾哈赤(1559-1626)1616年~1626年天命福陵
太宗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皇太極(1592—1643)1626年~1643年天聰崇德昭陵
世祖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福臨(1638—1661)1643年~1661年順治孝陵
聖祖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玄燁(1654—1722)1661年~1722年康熙景陵
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胤禛(1678—1735)1722年~1735年雍正泰陵
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弘曆(1711—1799)1735年~1795年乾隆裕陵
仁宗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顒琰(1760—1820)1796年~1820年嘉慶昌陵
宣宗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旻寧(1782—1850)1820年~1850年道光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