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啟揚州之戰
唐光啟三年(887年),盧州刺史楊行密為爭奪揚州(治今江蘇揚州),對代理淮南節度使秦彥等人的作戰。
淮南節度使高駢昏庸,大權落於方士呂用之手中,呂誅殺老將,引起部將不滿。左廂都知兵馬使畢師鐸率百騎前往淮寧軍使鄭漢章處,與鄭聯兵進至廣陵(今揚州)城下。四月初九,呂用之領兵出戰,畢師鐸兵少受挫,退到廣陵城北的山光寺。初十,遣使請求宣州觀察使秦彥派兵援助,許以克城後,迎秦彥為帥。十八日,秦彥派部將秦稠領兵3000增援,又得廣陵牢城兵的內應,畢師鐸攻入城中。五月二十三日,秦彥領兵進入廣陵,自稱代理淮南節度使。畢師鐸進攻廣陵期間,呂用之假借高駢的名義,宣布盧州刺吏楊行密任行軍司馬,要其派兵到廣陵增援。楊行密的部屬袁襲認為高駢、呂用之、畢師鐸三人叛逆作亂,是惡劣德行的大匯聚。建議楊行密借廣陵請求救援的機會,從速發兵廣陵,以控制淮南。
楊行密採納其意見,即領全部人馬,又向和州刺史孫端借兵一部,會集數乾人馬赴廣陵。六月十六日,秦彥派畢師鐸和秦稠領兵8000齣城西擊楊行密。秦稠戰敗身亡,士卒死傷十之七八。七月十二日,淮南將領吳苗率領8000人向楊行密投降。八月二十六日,秦彥又令畢師鐸、鄭漢章率兵1.2萬人列陣於廣陵城西,綿延數里,軍勢頗盛。楊行密安臥軍帳,下令將錢財糧秣堆到一個營寨,讓老弱殘兵看守,精兵則埋伏於營寨旁邊,自領乾餘人馬向敵陣衝去。交戰不久,楊行密佯敗而走。廣陵軍追擊,及入營寨,便爭先恐後地搶奪財物。這時伏兵四起,廣陵軍大亂,楊行密揮軍猛攻,廣陵軍幾乎被全殲。畢師鐸、鄭漢章單騎逃回城中。十月,楊行密圍城近半年。秦彥、畢師鐸大小戰鬥數十次,想挽回危局,但屢遭挫敗。困守孤城,軍民斷糧,草木均被吃光,餓死人數過半。面對困境,秦、畢二人毫無辦法。楊行密也因堅城久攻不下,打算領兵返回盧州(治今安徽合肥)。十月二十九日夜,風雨大作,呂用之部將張審威領兵300,於早晨埋伏在城西壕中,乘守城兵換班時,偷偷地登城,打開關卡,引楊行密軍入城。城內士卒未戰即潰散。楊行密率諸軍1.5萬人入城,自稱淮南留後。
宋末揚州之戰
元至元十二年至十三年(南宋德佑元年至二年,1275—1276年),在忽必烈滅宋之戰中,元將阿術長圍久困破宋揚州的作戰。
丁家洲之戰後,宋軍精銳損失慘重,沿江州縣紛紛降元,唯淮東制置使李庭芝、副都統姜才扼守揚州,堅持抗元。至元十二年三月,荊湖行省左丞相伯顏率軍進占建康府(今南京)。鎮江府(今江蘇鎮江)、常州(今屬江蘇)、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廣德軍(今安徽廣德)等重鎮相繼降元。忽必烈為切斷臨安(今杭州)與兩淮的聯繫,令平章政事阿術率軍攻揚州。又命昂吉兒進兵淮西,駐守和州(今屬安徽)與淮東都元帥博羅歡一起牽制淮東宋軍。四月十九日,阿術率軍渡江後,先遣使入揚州招降,被李庭芝斬使焚詔拒絕。繼而進攻真州(今江蘇儀征),於老鸛嘴(真州東)擊敗宋軍阻擊,進占瓜洲(今揚州南)。瓜洲地處運河入江口,與鎮江斜對,是控扼長江、運河的要地,也是揚州宋軍入江的必由之地。李庭芝為堅壁清野,早已焚瓜洲民舍,強遷其民入揚州。阿術率軍至,乃造樓櫓、置營柵、修戰具、漕真州之栗,屯兵戍守。二十九日,阿術率軍攻揚州,與宋將姜才於三里溝(揚州西南)、揚子橋(今揚州南)展開激戰,姜才戰敗,退入城中堅守。元軍屢攻不克,遂自瓜洲經揚子橋,東北跨灣頭至黃塘,西北至丁村堡,築長圍行久困;並於揚子橋立木柵、於灣頭(今揚州東北)築堡,以絕通州(今江蘇南通)、泰州、寶應(均屬江蘇)、高郵軍(今江蘇高郵)等地軍援和糧運。六月二十七日,李庭芝應總都督府諸軍張世傑之約,擬出兵瓜洲會師抗元,遣姜才率軍出擊,與元軍展開了揚子橋之戰,宋軍大敗,來能突破封鎖。九月二十七日,姜才率步騎1.5萬人,攻元灣頭堡,被阿術、阿塔海擊敗。十三年二月,趙顯降元,元軍持太皇太后手諭招降,被李庭芝嚴詞拒絕,姜才發弩射使者,將其擊退。閏三月,元軍押送宋帝及太后北行至瓜洲,李庭芝、姜才率兵4萬夜搗瓜洲,欲奪兩宮,激戰三時,元軍擁帝避去。四、五、六月,揚州城中缺糧,姜才曾多次攻灣頭堡及丁村堡,接應糧運,均被元軍擊退。七月,在福州建立流亡政權的宋帝趙昰,遣使以少保、左丞相召李庭芝,以龍神四廂都指揮使、保康軍承宣使召姜才入衛。李庭芝乃留朱煥守揚州,與姜才共率7000兵東至泰州(今屬江蘇),欲取道通州泛海南下。不料朱煥以揚州降元,阿術率軍追至泰州將其包圍,並派人招降。適姜才因病不能作戰,裨將孫貴、胡惟孝等開城門投降。李庭芝、姜才被俘,押回揚州,不降被殺。元軍占領揚州後,通州、滁州(今屬安徽)、高郵軍等州縣相繼投降,淮東盡為元軍占領。
明末揚州之戰
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中,南明弘光朝兵部尚書史可法督率揚州軍民抗禦清軍圍攻的城池守衛戰。
揚州是長江以北的重鎮,又是弘光朝廷所在地南京的門戶。史可法於弘光元年(1644年)五月始,便著手以揚州為中心的防禦。他將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四部,分別部署於泗州(今安徽泗縣)、臨淮、淮安、廬州,自駐揚州,節制調遣。此時,清軍主力正在兩路進攻陝西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參見清滅大順之戰),暫時無暇顧及南方,然而南明弘光朝廷並未如史可法所請,乘機率師北伐,而是忙於內訌火併、爭權奪利,把希望寄託於向清求和,南北劃江而治。順治二年正月,清定國大將軍多鐸率軍攻克潼關,破陝之局已定,便奉攝政王多爾袞之命轉兵東南,兵鋒直指南明。與此同時,南明派往北京講和的使臣左懋第被扣留,南北和議宣告失敗。顯然,戰爭的中心已由西北轉向東南。史可法見情勢危急,檄招江北各鎮支援揚州,僅總兵劉肇基率所部4000人自高郵(今屬江蘇)入援。四月十七日,清軍前鋒進抵揚州城郊,集結兵力,搜羅船隻。十八日,多鐸率主力兵臨揚州城下,先派明降將李遇春等勸降,遭史可法拒絕。清軍隨即發起攻城。史可法泣諭士民,為死守計,督萬餘官兵登陴分守各門,自守舊城西門險要。劉肇基守西北門。二十二日,總兵李棲鳳、監軍高岐風率4000餘人乘夜出降,使城中守備更加薄弱。二十三日,總兵劉肇基請求,乘敵不備,背城一戰,未被史可法接受。清軍連日由四面向城中發炮,屢毀城牆。史可法督軍民以草袋盛土填障,修補城牆,多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殺清兵數千。同時,史可法血疏告急,請求援兵,不應。此間,清軍多次勸降,均被拒絕。二十四日,清軍從泗州運來紅夷大炮。二十五日,多鐸集巨炮猛轟城西北隅,城破。清軍壘屍為梯,蜂擁攀援入城。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劉肇基率餘部繼續與清軍展開巷戰,皆戰死。多鐸下令屠城10天,史稱“揚州十日”。
宋朝戰爭列表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