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滅南漢之戰

宋滅南漢之戰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九月至四年二月,在北宋統一戰爭北宋統一戰爭中,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潘美等率軍入嶺南(即五嶺以南,今廣東、廣西)境,攻滅南漢的作戰。史稱宋滅南漢之戰。

戰役概述

宋滅南漢之戰示意圖宋滅南漢之戰示意圖

宋太祖趙匡胤在滅亡荊南、湖南、後蜀後,曾勸南漢臣服,交出過去奪占的楚國14州,南漢主不從。開寶三年(公元 970年),九月,趙匡胤派潘美、尹崇坷率10州兵從潭州(今長沙)出發進攻南漢。

宋軍避開騎田嶺、萌渚嶺(位於湘粵交界)險地,攻占白霞(今廣西鐘山西),進圍賀州(今廣西賀縣東南)。南漢主劉鋹平時缺乏戰備,突聞賀州被圍,忙派部將伍彥柔率兵萬人沿臨賀水 (今賀江) 乘船北上救援。潘美偵知,令全軍佯退20里,設伏於南鄉(今賀縣南)。

南漢軍至南鄉登岸,遭到宋軍伏擊,死亡過半,伍彥柔被殺,賀州守將降。潘美想誘南漢軍主力北上,尋機殲之,便揚言要順江東下進攻興王府(今廣州)。南漢主急忙啟用宿將潘崇徹率軍3萬進駐賀江(今廣東封開東北)。宋軍在占領昭、桂(今廣西平樂、桂林)二州後,轉而向東,攻占連州 (今廣東連縣) ,直通韶州(今廣東韶關)。

南漢派李承渥(握)率兵10萬,列陣於蓮花峰(今韶關東南),將大象置於陣前,每象載10餘人,各執兵器,向宋軍推進。宋軍以拒馬(可移動障礙物)設障,用強弩射殺大象。大象中箭回奔,結果南漢軍反遭其害。宋軍乘勢猛攻,斬殺數萬人,奪取韶州。

四年正月,宋軍連克雄州、英州(今廣東南雄、英德)。潘崇徹見大勢已去,降宋,二月,宋軍兵臨城下,南漢主劉鋹被迫出降,南漢亡。

戰役經過

宋滅南漢之戰宋滅南漢之戰

宋開寶三年(970)至四年,宋太祖趙匡胤遣軍進攻嶺南,滅亡南漢的作戰。

宋平荊南、湖南及攻滅後蜀之後,財力、物力大為充實,加之南唐、吳越臣服,為攻滅南漢創造了有利條件。南漢主劉鋹昏庸,聽信讒言,妄殺宿將勛臣,軍備廢弛。趙匡胤先後兩次指使南唐後主李煜致書劉鋹,勸其臣服,交出前從楚國所奪湖南14州,劉鋹不從,遂決定攻取南漢。

開寶二年六月,趙匡胤命王明為荊湖轉運使,作進攻南漢的物資準備。三年九月初一,命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尹崇珂為副都部署,王繼勛為都監,率潭(今長沙)、朗(今湖南常德)等十州兵進攻南漢。

九月中旬,宋軍避開騎田嶺、萌渚嶺(位於湘粵交界),經馮乘(今湖南江華西南)占領白霞(今廣西鐘山西),進圍賀州(今賀縣東南)。劉鋹速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萬餘(一說3萬),沿西江、臨賀水(今賀江)北上救援。潘美聞伍彥柔援軍將至,乃佯退20里,並遣奇兵伏於南鄉(今賀縣南信都)。伍彥柔軍於二十日夜至南鄉,翌日晨登岸,遭宋軍伏擊,大亂,死傷甚眾,伍彥柔被俘殺。宋軍復圍賀州,隨軍轉運使王明率護送輜重卒百餘、丁夫數千,挖土填塹,直抵賀州城下。南漢守軍開門出降。

宋軍占領賀州後,潘美為誘南漢軍主力北上,乘機殲之,遂揚言順流東下,直趨興王府(今廣州)。劉鋹急忙起用被解職多年的宿將潘崇徹為馬步軍都統,領軍3萬(一說5萬),北上截擊。潘崇徹進抵賀江(今廣東封開東北),適逢潘美率軍西進,遂擁兵自保。十月二十三日,宋軍於昭州(今廣西平樂)西南敗南漢軍,昭、桂(今桂林)二州刺史棄城遁走,宋軍遂得二州。

繼而轉兵東向,十一月攻克連州(今屬廣東)。時劉鋹誤以為宋軍已奪占湖南數州,目的已達,不再南進,便放鬆戒備。十二月,宋軍直逼興王府的北部咽喉要地韶州(今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10餘萬,陣於蓮花峰(今韶關東南)下,以象隊置陣前,每象載十數人,皆執兵器,梯次向宋軍推進。宋軍設拒馬為障,以強弩猛射,象中箭回奔,反踐南漢軍。宋軍乘勢奮力衝殺,俘斬數萬,遂取韶州

劉鋹聞韶州失守,急令增挖興王府壕塹,依城據守。以郭崇岳為招討使,與大將植廷曉率兵6萬,前出至馬逕(今廣州北馬鞍山),列柵阻擊宋軍。

四年正月,宋軍連克雄州、英州(今廣東南雄、英德)。潘崇徹見大勢已去,率軍投降。十七日,宋軍進抵瀧頭(今英德南),逼近興王府。劉鋹遣使求和被拒。潘美以瀧頭山水險惡,恐有伏兵,乃挾其使,率軍倍道疾進,越諸險,二十八日抵馬逕。潘美數遣游騎挑戰,郭崇岳堅壁不出。

劉鋹見宋軍逼近,恐為所俘,用大船十餘艘,載金寶、嬪妃,欲逃亡海上,船未發,即被宦官和衛兵劫走。劉鋹復令郭崇岳嚴兵以待,並遣其弟劉保興率軍增援。二月初四,植廷曉領先鋒軍據水列陣,郭崇岳殿後。宋軍渡水進擊,植廷曉戰死,郭崇岳退保營柵。是日夜,潘美分遣丁夫數千各持兩炬,自間道進抵南漢軍營柵,縱火焚之。時遇大風,火勢甚盛,宋軍乘勢急攻,大敗南漢軍。郭崇岳死於亂軍中,劉保興逃歸興王府。二月初五,宋軍兵臨城下,劉鋹被迫出降,南漢亡。

評價

此戰,宋軍長驅直入,運用奇兵設伏、弩射象陣,火攻柵欄等戰法,逐次攻破南漢軍防線,直搗其都城,迫其投降。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