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山之戰

漁山之戰

漁山之戰發生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至十四年(1809年),清軍在浙江漁山(今浙江定海北大漁山)附近殲滅蔡牽的海上進攻戰。蔡牽自嘉慶十一年(1806年)撤出台灣後,次年於廣東大星嶼(今大亞灣口,惠東平海南)及福建霞浦浮鷹島兩次敗於清軍,又被圍於黑水洋(今廣東南澳南、南澎湖島東南)。

嘉慶十三年(1808年)至十四年(1809年),清軍在浙江漁山(今浙江定海北大漁山)附近殲滅蔡牽的海上進攻戰。蔡牽自嘉慶十一年(1806年)撤出台灣後,次年於廣東大星嶼(今大亞灣口,惠東平海南)及福建霞浦浮鷹島兩次敗於清軍,又被圍於黑水洋(今廣東南澳南、南澎湖島東南)。十二月,蔡牽在黑水洋突圍後,至安南(今越南)休整、補充。十三年夏,復與廣東朱賁合幫入浙,並有當地小幫張阿治相應。浙江巡撫阮元採用離間策略進行分化瓦解,使朱賁又離蔡牽獨去廣東,在與金門總兵許松年部戰鬥中戰死。張阿治率500人、炮80餘門降清。在浙江提督邱良功不斷進擊下,蔡牽被迫轉入福建。十四年七月,朱賁弟朱渥率粵海幫3000餘人、戰船42艘、火炮80餘門降清,蔡牽更為孤立。八月十七日,邱良功及福建提督王得祿合擊蔡牽於漁山附近,雙方先以火力交戰,各有傷亡。激戰至夜,蔡牽向外海撤逃,清軍據上風阻截。十八日,清軍採用“分船隔攻”戰術,將蔡牽船隊分割包圍,使其互不能援。蔡牽周邊僅餘30餘船。戰至午,蔡軍鉛丸用盡,發射銀元。清軍遂發起接舷戰,邱良功、王得祿均在戰鬥中負傷。蔡牽所乘指揮船船尾中彈起火,船舵亦為清軍艦船撞斷。蔡牽判斷逃脫無望,遂引爆船首、尾炮自沉。蔡船隊大部被殲。突圍逃走之1300餘人,於次年由沈帶率領下投降福建清軍。蔡牽海上武裝集團覆滅。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