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背景
雅克薩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黑龍江流域自古以來是中國的領土,滿族的祖先肅慎族就生活在這裡。從唐到明的歷代朝廷,都在這裡設定行政機構,行使管轄權。17世紀上半葉,沙俄由於國力迅速增強,急劇向外擴張。
自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起,沙俄遠征軍曾多次入侵黑龍江流域,燒殺搶劫,四處蠶食。順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於國家統一和平定三藩之亂,侵占了中國領土尼布楚(今俄羅斯涅爾琴斯克)和雅克薩等地,並在那裡構築寨堡,設定工事。還以此為據點,不斷對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進行騷擾和掠奪。對沙俄軍的上述侵略行徑,康熙帝多次遣使進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這使康熙帝認識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驅逐沙俄侵略軍。為此,他於平定三藩之亂的第2年(1682年),即赴關東東巡,了解那裡
特別是黑龍江流域的情況,並就準備驅逐沙俄侵略軍採取了幾條措施:一是加強偵察和封鎖。康熙帝命副都統郎坦、彭春和薩布素率兵百餘名,以捕鹿為名,渡黑龍江,偵察雅克薩的地形、敵情;又派當地達斡爾、索倫族頭人隨時監視敵情變化;令蒙古車臣汗斷絕與沙俄軍貿易,以封鎖侵略者。二是令薩布素率部在璦琿築城永戍,並和家屬一同進行屯墾。三是在璦琿至吉林途中,共設驛站19個。四是加緊造船,保證軍糧由松花江、黑龍江及時運抵前線。康熙二十二年九月,清軍派人勒令雅克薩等地的沙俄侵略軍迅速撤離。俄軍頭目不予理睬,反而派人竄至璦琿搶掠。薩布素將其擊敗,並將黑龍江下游沙俄侵略軍建立的據點全部焚毀,使雅克薩成為一座孤城。作戰經過
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在充分做好收復作戰準備的基礎上,康熙帝令都統彭春掌黑龍江將軍印,指揮收復雅克薩。四月二十八日,彭春率清軍3000人,攜戰船、火炮等兵器,從璦琿出發,分水陸兩路向雅克薩開進,五月二十二日抵達雅克薩城下。隨即向沙俄軍頭目托爾布津發出通牒,令其立即撤走。托爾布津自恃城堅炮利,負隅頑抗。 二十四日晚,一支40人的沙俄軍乘木筏前來增援,被清軍全殲。當晚,清軍根據先期前來偵察的達斡爾人提供的關於雅克薩城防的重要情報,制定了聲東擊西的作戰方案。即先在雅克薩城南筑起土壠,布置弓弩,佯作攻城,暗地在城東西兩側,架起紅衣大炮。二十五日晨,清軍開始攻城,大炮向城裡一齊轟擊。由於城池是木質結構,沙俄軍又無防火設備,炮火擊中的地方烈火熊熊。清軍又在城周圍堆起預先準備的乾柴,準備點火焚城。托爾布津見所部傷亡甚重,勢不能支,只好請降,並要求在允其保留武裝的條件下撤離雅克薩。彭春允其請求,在與沙俄軍舉行投降儀式後,派官兵將投降的沙俄軍及其家屬送返尼布楚。第一次雅克薩之戰遂告結束。戰後,康熙帝曾告誡前線將領,對雅克薩的防禦決不能疏忽。但前線將領對此卻沒有引起重視,只是將沙俄軍所築城堡平毀,城周圍的莊稼沒有割,哨所沒有建立,就將軍隊撤回到璦琿、墨爾根等地。同年秋,尼布楚沙俄督軍符拉索夫又遣兵70人到雅克薩偵察清軍動靜,當他得知清軍已撤走時,又派托爾布津率兵800餘人,大炮11門,重返雅克薩,並在舊址上重新築城。城牆裡外是木材,中間填土,牆寬1.5丈,高一丈,牆外用泥塗上。
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得知沙俄軍重占雅克薩的訊息後,當即命令薩布素、郎坦等速修戰船,率兵2000人進攻雅克薩,又命令林興珠率福建藤牌兵400人參戰。七月二十四日,清軍進抵雅克薩,並將該城圍困起來。薩布素勒令俄軍投降,遭拒絕。八月,清軍開始攻城。郎坦在城北用紅衣大炮不斷向城內轟擊,副都統班達爾沙領步騎
兵從南面攻城。俄軍自恃武器精良,糧食充足,在頑強防禦的同時,不斷派出小股部隊出擊,使清軍不能迫近城垣。清軍火器雖弱,只有50支槍,但官兵士氣高,每次都將出城來犯的沙俄軍打得大敗而回。激戰數日,擊斃托布爾津以下百餘人。沙俄軍由皮爾頓代為指揮。薩布素見強攻無效,就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在城南、北、東三面挖壕圍困;在壕溝外設定木樁和鹿角,修築堡壘,實行分段防禦;並派戰船在江面巡邏,切斷守敵的外援。經過1年的圍困,沙俄軍戰死病死的很多,800多侵略軍,只剩下66人。沙俄政府見雅克薩城危在旦夕,急忙於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派代表團到北京,表示願與清政府談判議定邊界事,並請求清軍撤雅克薩之圍。康熙帝見此次沙皇果有和談誠意,便同意其請求,準許沙俄侵略軍殘部撤往尼布楚。這年冬,薩布素奉命將軍隊撒到雅克薩3里以外駐紮待機。次年八月二十日,清軍又後撤至璦琿和墨爾根。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而告終。此後,兩國使節在尼布楚經反覆談判,以清廷讓出尼布楚,沙俄軍撤出雅克薩達成協定。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俄雙方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即《黑龍江界約》),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
歷史評析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龍江流域進行侵略的計畫,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清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是有其主客觀原因的。清軍的主要得失一是軍事鬥爭與外交鬥爭相互配合,鬥爭有理、有利、有節。面對沙俄軍隊對中國黑龍江流域的不斷侵略和蠶食,康熙帝本著先禮後兵的原則,曾多次與沙俄進行交涉,堅決要求沙俄軍隊停止侵略行徑。當外交手段未能奏效時,才使用武力驅逐入侵者。待軍事上取得勝利之後,又通過外交手段來鞏固軍事鬥爭的勝利成果,使這場捍衛領土主權的鬥爭開展得有理有利有節,最終使沙俄不得不撤出雅克薩,承認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由於這場鬥爭的性質是正義的,因而得到了黑龍江流域地區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軍民同仇敵愾,士氣高昂,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二是善於把握戰機。沙俄侵占雅克薩,正是清廷忙於平定三藩之亂 ,無暇他顧之時,於是康熙帝暫時放棄使用武力,轉而採取外交手段解決。待三藩平定後第2年,康熙帝即將以武力驅逐沙俄侵略者的問題提上議程,並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先後兩次出兵雅克薩,對入侵者給予了嚴厲的懲罰。後來衛拉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發動叛亂,清廷為避免兩面作戰,及時與沙俄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從而結束了戰爭,以便有精力對付噶爾丹叛亂。三是作戰中善於揚長避短。清軍根據侵占雅克薩的沙俄軍隊城堅炮利、但人數較少的特點,以及清軍火器較弱,但人數較多的情況,主動揚長避短,不急於在敵炮火下發動強攻,而是在城周圍挖壕,斷其外援,作長期圍困,使其炮火優勢無從發揮,1年後糧彈消耗殆盡,因餓、病和作戰而死者占90%以上。沙俄軍的主要得失沙俄侵略軍雖然選擇了清朝三藩之亂的有利時機侵占雅克薩,而且又有城堅炮利等軍事優勢,但由於他們所進行的戰爭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因而遭到當地人民堅決反抗,加之沙俄侵略軍入侵戰線拉得過長,補給和後援都難於保障,很快就陷於四面楚歌的境地,失敗也就成為其在所難免的結局。
意義
雅克薩之戰是中國軍隊反擊沙俄軍隊入侵的一次重要戰爭。此戰的勝利,有力地制止了沙俄向黑龍江流域進行侵 略的計畫,維護了中國的國家主權。表現了中國各族人民不屈服於外國侵略反抗的英勇精神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是中俄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雅克薩自衛反擊戰為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準備了條件。《中俄尼布楚條約》
《中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簽定的第一個平等條約。《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格爾畢齊河、額爾古納河往東到海,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廣大流域,包括庫頁島,薩哈林島歸中國。什麼意思呢?就是庫頁島往西到格爾畢齊河、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以南,整個黑龍江流域、烏蘇里江流域的土地都歸清朝,這是第 一。第二,雙方不得收納對方逃亡人口,有的要歸還。第三雅克薩地方俄人所建城堡須盡行拆毀。第四,兩國進行貿易互市。第五,兩國永敦邦誼。就是中俄兩國世世代代和平。這個條約平等的。但是索額圖也做了一定的讓步,就是沒有把尼布楚收回來。這是中俄歷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對外第一個平等的條約。這個條約意義很大,劃定了中俄東段的邊界。中俄在東北地區相對的社會和平安定,大約有170年.,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侵略之前。《中俄尼布楚條約》的文本,是滿文本、蒙古文本、俄文本、拉丁文本,一共四種文本。拉丁文本算正本,及時在雙方代表在上面簽字。滿文本、蒙古文本和俄文本是副本,條約簽訂之後,在邊界就定了界樁。隨後清朝政府就設了卡倫,巡邊,每年巡邊。資料來源
1、《雅克薩》
2、《康熙大帝》
3、新華網
4、中國長城網際網路
5、九州軍事網
中外歷史事件
通過歷史事件了解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增強歷史知識。 |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