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起因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趙匡胤以“陳橋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時南北各地仍由五代殘餘割據政權所控制:荊南高保勖據有江漢三州;周行逢占據湖南14州;後蜀孟昶據有兩川、漢中45州;南漢劉鋹據有嶺南60州;南唐李璟據有江南19州;吳越錢俶占據兩浙13州;北漢劉鈞占據河東12州。
此外,尚有契丹(遼)、西夏與宋並立。分裂割據的局面,阻礙著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社會生產的發展,也使北宋王朝的安全受到威脅。為實現統一,太祖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確定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遂於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北漢南掠;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戰爭過程
假途滅虢,襲占荊、湖荊南、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要衝,南北相鄰,又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占領荊、湖,即可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為此,宋廷決定尋機出兵荊、湖。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11歲的周保權繼位。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占領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威逼朗州(治武陵,今湖南常德)。周保權為討張文表,向宋求援。趙匡胤決定以假途滅虢方略,出師湖南、假道荊渚,以達一箭雙鵰的目的。四年正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10州兵以助湖南討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二月初九,慕容延釗暗遣李處耘率數千輕騎,攻占江陵(今屬湖北)城,迫節度使高繼沖降,荊南遂亡。時周保權已乾息內亂,知宋欲圖湖南,為阻宋軍南下,命指揮使張從富領兵阻截。二月底,宋軍水陸並進,突破三江口(今南嶽陽北),繳獲戰船700艘,占領岳州(治巴陵,今湖南嶽陽)。三月初十,占領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遂平。(參見荊湖之戰)
分進合擊,攻滅後蜀宋平荊池後,即部署攻蜀。後蜀主孟昶聞訊,欲依託川陝險要地勢,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共同反宋。宋太祖獲後蜀叛將趙彥韜,得知蜀軍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命分兵兩路: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3萬出鳳州(治梁泉,今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2萬出歸州(治今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兩路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遠為北面行營都統,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治綿谷,今四川廣元)、劍門(今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十二月,北路軍占領利州。三年正月初,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參見劍門之戰),繼占領劍州(治普安,今四川劍閣)。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治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參見夔州之戰),連克萬(治南浦,今四川萬縣)、開(治開江,今四川開縣)、忠(治臨江,今四川忠縣)、遂(治方義,今四川遂寧)等州。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參見宋滅後蜀之戰)
誘殲主力,滅亡南漢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唯南漢主劉鋹拒絕附宋。開寶二年(969年)六月,宋太祖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做出戰物資準備。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10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治臨賀,今廣西賀縣東南賀街)。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興王府(今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及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占領賀州。十二月,進至韶州(治曲江,今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10萬於蓮花峰(今韶關東南)下,列象陣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其陣,占領韶州。四年正月,宋軍攻克英(今廣東英德)、雄(治湞昌,今廣東南雄)--州。二月,進至馬徑(今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岳6萬兵,繼攻陷興王府,劉鋹降,南漢滅亡。(參見宋滅南漢之戰)
突然襲擊,攻滅南唐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備戰以防宋軍進攻。宋太祖志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九月,命宣
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10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今屑浙江)北上策應;並遣王明牽制湖口(今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秋浦,今安徽貴池),占領採石(今安徽當塗北)(參見采石之戰)。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八年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今屬江蘇),繼與10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今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今江蘇南京)城(參見秦淮河之戰),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率領的10萬救援軍(參見皖口之戰),於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李煜降,南唐滅亡。(參見宋滅南唐之戰)圍城打援,滅亡北漢宋統一江南後,實力倍增。太宗趙光義決心繼承太祖遺志,集兵攻滅北漢。鑒於北漢依附於遼,太祖曾三次出征北漢,皆敗於出援遼軍,遂制定圍城打援、先退遼軍、後取太原的方略,於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親率大軍出征: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招討制置使,率軍圍攻太原;以雲州觀察使郭進為石嶺關都部署,孟玄喆為鎮州駐泊兵馬都鈐轄,分別扼守石嶺關(今山西陽曲東北關城)、鎮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待擊遼援。十五日,太宗率主力一部出鎮州直趨太原。北漢主急乞兵於遼。遼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耶律敵烈為監軍,出東路,另以大同節度使耶律善補率軍出北路,分路進援北漢。三月十六日,耶律敵烈於石嶺關遭宋軍突擊,大敗身亡。未幾,北路遼軍亦被擊退。四月中旬,宋軍掃清外圍,集兵數十萬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於五月初六舉城出降,北漢亡(參見宋滅北漢之戰)。
戰爭點評
北宋統一戰爭歷時18年,北宋王朝統一戰爭所以能取得勝利,其軍事上的原因,一是先南後北戰略方略符合當時南弱北強的情勢,二是太祖、太宗針對不同對象,採取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戰法,抓住戰機,充分準備,巧妙用兵,獲得勝利,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北宋雖未完全統一中國,但也實現了局部統一,為社會安定和發展南北經濟文化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