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

方臘起義:北宋末的一次農民起義。宋徽宗趙佶時,歙州(今安徽歙縣)貧苦農民方臘(方十三)到睦州青溪縣(今浙江淳安西北)萬年鄉幫源峒保正方有常家當傭工(一說方臘是漆園主)。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臘假託得天符牒,率領農民,殺死方有常一家,以幫源峒為據點,聚集貧苦農民,號召起義。

基本信息

背景簡介

方臘起義方臘起義

方臘(?-1121年),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杭州市淳安縣)人。北宋末年農民起義領袖。相傳其性情豪爽,深得人心,加上有較強的組織才能,自身又出身貧苦,所以能號召很多生活困苦的農民。他於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1121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方臘被處死後,歙縣和淳安的一些地方的人還是很敬重這位農民起義的領袖。為了紀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許多地名,至今這些地方還有還有“方臘洞”、“方臘寨”等。

有一首“水氽童家店,方喇出二遍;水浸鱉背石,方臘又造反”的民謠不僅指明了他居住的村子,還說明他的起義動機。宣和年間,農民茶葉賣不出去,賣了還不夠交稅。農民只好不採茶,采了的也忍痛倒在溪里。時值浙西大旱,七八月都不見有雨,禾苗焦黃,秋收無望,而官吏卻逼稅。方臘在宣和二年10月,方臘揭竿起義。方臘旗幟鮮明,主張實現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財,散以募眾”,決心徹底推翻宋朝,解脫天下所有勞苦大眾。宣和三年四月,方臘在起義根據地幫源與宋軍決戰敗北,被迫帶親信退往洞源村東北的石洞中躲藏,由於叛徒當嚮導,最後不幸被捕,被解往汴京。方臘起義打下了六州五十二縣,威震東南半壁,從根本上動搖了北宋王朝的統治,北宋王朝從此一蹶不振,不久就覆滅了。方臘最後堅守的石洞被稱為“方臘洞”。

起義事態

北宋宣和年間,宋徽宗皇帝喜花石竹木,在江南設“蘇杭應奉局”,派朱勔等爪牙到東南各地,搜刮民間花石竹木和奇珍異寶,用大船運向汴京,每十船組成一綱,時稱“花石綱”。青溪多產竹木漆,是應奉局重點酷取之地。這種沉重的負擔都轉嫁到農民身上,尤其是靠出賣勞動力度日的赤貧者身上。方臘身為傭工,更痛感這種剝削壓迫之苦,因而對宋王朝的反動統治懷有刻骨仇恨,遂起反抗之心。

起義過程

方臘起義方臘起義

宣和二年(1120)十月,方臘在萬年鄉洞源里正方有常家做傭工,積極聯絡四方百姓,準備起義。他們的秘密活動被方有常發覺,便派二子方熊向縣告發。十月初九,方臘發現事泄,遂在洞源村殺里正方有常一家(唯三子方庚越牆逃脫)而舉義。方臘集合千餘人,在洞源村東方有常家的漆園誓師。

在誓師會上,方臘慷慨陳詞,憤怒揭發宋王朝的罪惡統治:“今賦役繁重,官吏侵漁,農桑不足以供應。吾儕所賴為命者,漆楮竹木耳,又悉科取無錙銖遺。……獨吾民終歲勤動,妻子凍餒,求一日飽食不可得。”最後,方臘發出了“東南之民,苦於剝削久矣”的呼聲,號召大家伏義而起,那么“四方必聞風回響,旬日之間,萬眾可集。……我但畫江而守,輕徭薄賦,以寬民力,四方孰不斂衽來朝?十年之間終當混一矣”。

方臘提出鮮明的政治口號和政治主張,付之於革命實踐。他領導的義軍燒孔廟,毀神像,殺貪官污吏。批判佛教教義中“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的虛偽性,指出“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主張實現真正的平等;“劫取大家財,散以募眾”;“有甚貧者,眾率財以助……凡出入經過,雖不識,黨人皆館穀焉,人物用之無間,謂為一家。”

方臘的政治主張和革命行動,深受貧苦百姓的擁護,數日間聚眾十萬。自號聖公,改元永樂,置偏裨將,以巾飾為別,自紅巾而上,凡六等。鎮壓幫源一帶地主武裝的反抗,占領青溪縣西北重鎮——萬年鎮,隨即向縣城進發。這時,兩浙路都監蔡遵、顏坦帶領5000兵前來征討。十一月二十八日,方臘將他們一舉殲滅在息坑。這是方臘義軍旗開得勝的第一仗。次日,方臘打下青溪縣城。十二月打出青溪縣,四日攻占第一座州城——睦州。隨後攻下睦州各縣。方臘率主力部隊西攻歙州,十二月二十日攻克。接著回師東線,向杭州進發。十二月二十九日,占領杭州,革命力量發展壯大,“眾殆百萬”。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回響方臘起義:浙北有蘇州石生和湖州陸行兒,浙東有剡縣裘日新,浙南有仙居呂師囊、永嘉俞道安,浙西有婺州東陽霍成富,蘭溪靈山朱言、吳邦。這時在浙西的方臘部將鄭魔王、洪載和回響部隊已占領了婺州、衢州、處州等地。

在杭州作出了分兵“盡下東南郡縣”的決策,派方七佛率領六萬人馬進攻秀州(今嘉興),以圖北上,攻取金陵,實現“畫江而守”的計畫。這時,童貫率領15萬精兵,已趕到秀州。方七佛攻不下秀州,退回杭州。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退出杭州,由富陽、新城、桐廬、建德、青溪,時戰時退,最後退守幫源。四月二十四日,宋軍從東西兩面包圍幫源。方臘在幫源的嚴家溪灘,與宋軍作一死戰。在戰鬥中,方臘坐騎戰死,戰刀丟失,最後不得不帶親信,退往洞源村東北的石洞中躲藏。石洞分上中下三窟,極為隱蔽,官軍無法尋找。統制官王稟下令搜山。裨將韓世忠由方庚作嚮導,收買叛徒方京,才尋得方臘躲藏的石洞。四月二十七日,經過一番殊死搏鬥,方臘和妻邵氏、子方亳、宰相方肥等52人被俘。宿將辛興宗隨後趕到,截洞掠俘,方七佛等人乘機逃脫,實俘39人,被解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方臘在汴京英勇就義。

方臘餘部堅持鬥爭,直到次年三月,方臘起義才被最後鎮壓下去。方臘起義打下六州五十二縣,威震東南半壁,從根本上動搖了北宋王朝的統治。方臘作為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永遠被人們懷念。方臘最後堅守的洞源石洞被稱為“方臘洞”。全省各地,乃至近鄰安徽等地都有紀念方臘的方臘洞、方臘廟。

起義評價

1、宋朝皇帝貪圖享樂,政府腐敗,官員兇殘;

2、方臘起義因為力量差別太大而很快被消滅,沒有改變宋朝的腐敗政策,但對宋朝的國力有所削弱,是導致宋朝後來敗給遼金的原因之一;

3、和清朝的太平天國類似,也是利用宗教來號召百姓,但不同的是,太平天國起初還有洋人的支持,洋人在太平天國期間還發動了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燒毀了元明園,也就是說,清朝同時和太平天國英法聯軍作戰,這也是為什麼太平天國能持續長達13年的一個原因。從起義領導者素質上看,方臘比太平天國的強的多。和方臘起義削弱北宋,最後導致北宋南遷一樣,太平天國也大大的削弱了清朝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