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簡介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歷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歷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夷陵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概況
戰役名稱夷陵之戰、彝陵之戰、猇亭之戰
戰役時間蜀漢章武元年至章武二年(公元221年—222年)
戰役雙方昭烈帝劉備(蜀漢)、都督陸遜(孫吳)
兵力投入蜀漢:前鋒馮習、張南4萬,江北黃權5千,蠻兵沙摩柯數千,江南夷道2萬,劉備身邊1萬,共8萬多。孫吳:朱然江陵5千,北方潘璋數千,孫恆江南夷道數千,步騭荊南數千,陸遜身邊3萬,共5萬多。
戰役趨勢劉備先勝後敗、陸遜先敗後勝
戰役結果劉備大敗,3路撤回白帝城,黃權降魏。
歷史背景
赤壁之戰後,曹操勢力退保北方,劉備勢如破竹,占據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孫吳都督周瑜花了一年時間,從曹操手中奪得軍事重鎮江陵(屬於南郡)、夷陵(西入蜀川的唯一陸地通道)。後來,劉備又從孫權手中借得南郡(治所為江陵),後又入蜀占據益州,留大將關羽坐鎮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劉備占據蜀川後,孫權因為劉備不還荊州(主要是南郡)而懷恨在心,派遣呂蒙偷襲荊南三郡(長沙、桂陽、零陵),劉備忙來爭奪,但此時曹操消滅了在漢中的張魯,蜀川岌岌可危,於是劉備毅然求和與孫權,約定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孫吳,南郡、零陵、武陵西屬蜀漢。此時劉備已經將所借荊州(南郡一個郡),用三個郡(江夏、長沙、桂陽)歸還給孫權了,雙方不存在“借荊州”之說了。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得戰略重地——漢中,同年,關羽率軍北伐曹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曹操幾欲遷都避其鋒。後來曹操採納謀士司馬懿、蔣濟建議,利用孫、劉之間的矛盾,勸孫權向荊州進攻關羽後方,以緩和關羽北上的壓力。
雖然孫、劉不存在“借荊”之說,但是劉備所據荊州(主要是南郡)居於建業上游,直接威脅孫權江東政權的安危,又是蜀與魏爭奪中原的戰略要地,東吳只有占據南郡才算真正鞏固了東吳。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219年),孫權趁關羽與曹軍在樊城作戰之際,派大將呂蒙偷襲荊州南郡治所江陵,當時的江陵守將為南郡太守糜芳,是劉備的小舅子,劉禪的親舅舅,關羽北伐曹魏時,他後勤工作出了差錯,關羽說了一句“還當治之”,他就很害怕,便投降東吳。使得關羽進不能速下樊城,退不能回荊州,腹背受敵,士卒離散,十二月,關羽率領殘兵南返至章鄉(今湖北當陽東北),與子關平皆為吳將俘殺。孫權占領荊州六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武陵、江夏),吳、蜀聯盟關係破裂。
曹丕於220年(漢延康元年)十月廢掉漢獻帝後,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接著劉備為了延續漢祚,於221年(魏黃初二年)四月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改元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在劉備稱帝3個月後,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親率蜀漢軍隊七十多萬人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
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
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率領4萬多人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幾次求和都遭到拒絕的情況下,奮起應戰。在首戰不利的情況下,他毅然果斷的派出年輕的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
戰役背景
曹廢掉漢獻帝後,建立了魏國,接著劉備`孫權也建立了兩個國家。不聽丞相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決定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為關羽報仇。孫權在幾次求和都大敗的情況下,只好派出年輕的陸遜為都督,前去阻擋。
東吳孫權占領了荊州,破壞了劉備的隆中戰略(《隆中對》說“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使劉備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劉備若想滅曹魏或者滅孫吳,依照《隆中對》來說,他都必須奪回荊州,否則他只能依靠蜀道難割據一方。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還是報國讎家恨,他都必須奪回荊州,但是由於他過於急切的想奪回荊州,在蜀國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劉備就匆忙發兵了。
戰爭過程
前期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約三萬人(後期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應達到五萬)為先頭部隊,奪取峽口,攻入吳境,在巫地(今湖北巴東)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占領秭歸。 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所謂的劉備前軍四萬人的說法,主要就依據這時孫權向曹丕寫的求救信上所說的劉備支黨四萬)。
陸遜上任後,通過對雙方兵力、士氣以及地形諸條件的仔細分析,指出劉備兵勢強大,居高守險,銳氣正盛,求勝心切,吳軍應暫時避開蜀軍的鋒芒,再伺機破敵,耐心說服了吳軍諸將放棄立即決戰的要求。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然後在那裡停止退卻,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並集中兵力,準備相機決戰。這樣,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帶,把兵力難以展開的數百里長的山地留給了蜀軍。
相持
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於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禦,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在吳軍扼守要地、堅不出戰的情況下,蜀軍不得已乃在巫峽、建平(今四川巫山北)至夷陵一線數百里地上設立了幾十個營寨。為了調動陸遜出戰,劉備遣前部督張南率部分兵力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孫桓是孫權的侄兒,所以吳軍諸將紛紛要求出兵救援,但陸遜深知孫桓素得士眾之心,夷道城堅糧足,堅決拒絕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議,避免了分散和過早地消耗兵力的行為。
從正月到六月,兩軍仍然相持不決。劉備為了迅速同吳軍進行決戰,曾頻繁派人到陣前辱罵挑戰,但是陸遜均沉住氣不予理睬。後來劉備又派遣吳班率數千人在平地立營,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馬,企圖引誘吳軍出戰,伺機加以聚殲。但是此計依然未能得逞。陸遜堅守不戰,破壞了劉備倚恃優勢兵力企求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將士逐漸鬥志渙散鬆懈,失去了主動優勢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時節,暑氣逼人,蜀軍將士不勝其苦。劉備無可奈何,只好將水軍舍舟轉移到陸地上,把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由於蜀軍是處於吳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上,遠離後方,故後勤保障多有困難,且加上劉備百里連營,兵力分散,從而為陸遜實施戰略反擊提供了可乘之機。
反攻
陸遜看到蜀軍士氣沮喪,放棄了水陸並進、夾擊蜀軍的作戰方針,認為戰略反攻的時機業已成熟。為此他上書吳王孫權說:交戰之初,所顧慮的是蜀軍水陸並進、夾江直下。眼下蜀軍舍舟就陸,處處結營,從其部署來看,不會有什麼變化。這樣就有了可乘之機,擊破蜀軍,當無困難。孫權當即批准了陸遜這一由防禦轉入反攻的作戰計畫。
陸遜在進行大規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隊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這次進攻雖未能奏效,但卻使陸遜從中尋找到了破敵之法—---火攻蜀軍連營的作戰方法。因為當時江南正是炎夏季節,氣候悶熱,而蜀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所築成,其周圍又全是樹林、茅草,一旦起火,就會燒成一片。 決戰開始後,陸遜即命令吳軍士卒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突襲蜀軍營寨,順風放火。頓時間火勢猛烈,蜀軍大亂。陸遜乘勢發起反攻,迫使蜀軍西退。吳將朱然率軍五千首先突破蜀軍前鋒,猛插到蜀軍的後部,與韓當所部進圍蜀軍於涿鄉(今湖北宜昌西),切斷了蜀軍的退路。潘璋所部猛攻蜀軍馮習部,大破之。諸葛瑾、駱統、周胤諸部配合陸遜的主力在猇亭向蜀軍發起攻擊。守御夷道的孫桓部也主動出擊、投入戰鬥。吳軍進展順利,很快就攻破蜀軍營寨四十餘座,並且用水軍截斷了蜀軍長江兩岸的聯繫。蜀軍將領張南、馮習及土著部族首領沙摩柯等陣亡,杜路、劉寧等卸甲投降。劉備見全線崩潰,逃往夷陵西北馬鞍山,命蜀軍環山據險自衛。陸遜集中兵力,四面圍攻,又殲滅蜀軍近萬之眾。至此,蜀軍潰不成軍,大部死傷和逃散,車、船和其他軍用物資喪失殆盡。劉備乘夜突圍逃遁,行至石門山(今湖北巴東東北),被吳將孫桓部追逼,幾乎被擒,後衛將軍傅彤等被殺。後依賴驛站人員焚燒潰兵所棄的裝備堵塞山道,才得以擺脫追兵,逃入永安城中(又叫白帝城,今四川奉節東)。
這時,蜀軍鎮北將軍黃權所部正在江北防禦魏軍。劉備敗退後,黃權的歸路為吳軍所截斷,不得已於八月率眾向曹魏投降。同月,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時被步騭截擊而死。
此戰,劉備軍幾乎全軍復沒,陣亡數萬人,《傅子》更是記載吳軍消滅蜀漢軍八萬餘,劉備僅以身免。
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吳將潘璋、徐盛等人都主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此時劉備收攏散兵以及趙雲的後軍來援,永安駐軍接近兩萬,陸遜已經失去攻克永安的機會。再加上他顧忌曹魏方面乘機渾水摸魚、襲擊後方,遂停止追擊,主動撤兵。九月,曹魏果然攻吳,但因陸遜早有準備,魏軍終於無功而返。次年四月,劉備惱羞於夷陵慘敗,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夷陵之戰就這樣結束了。
戰爭結果
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此戰兩國實力都受到影響,為雙方日後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礎。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這場戰役之後近40年的時間內,三國互相之間的疆域基本保持不變,吳漢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彝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正因為有著那么大的影響,因而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戰役評論
勝敗原因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至於劉備的失敗,也不是偶然的。他“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復軍殺將”的惡果,令人不勝感慨。
歷代評價
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可以認為是重要轉折,這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得知劉備連營七百里,就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而對於陸遜的出色指揮,晉代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中的評語寫到:“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晉代文學家陸機在《辨亡論》稱讚陸遜說:“漢王亦馮帝王之號,率巴、漢之民,乘危騁變,結壘千里,志報關羽之敗,圖收湘西之地。而我陸公亦挫之西陵,復師敗績,困而後濟,絕命永安。續以灞須之寇,臨川摧銳,蓬籠之戰,孑輪不反。”
明代小說家羅貫中對於夷陵之戰,曾寫贊詩歌三首稱讚陸遜,一是:“坐帳談兵按六韜,安排香餌釣鯨鰲。三分自是多英俊,又顯江南陸遜高。”二是:“陸遜運良籌,能分吳國憂。揮毫關將墮,焚鎧蜀王羞。功業昭千載,聲名播九州。至今巫峽地,草木尚添愁。”三是:“持矛舉火破連營,玄德窮奔白帝城。一旦威名驚蜀魏,吳王寧不敬書生。”
清代學者鄧廷羅在《兵鏡》中評價說:“司馬懿挑朱然,吳班挑陸遜,皆不得行其計,豈非將之有能有不能哉?”
毛澤東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教育意義
從“夷陵之戰”看獨斷專行的危害
蜀漢章武二年(公元222年),蜀主劉備為報東吳殺害關羽之仇,不顧諸葛亮、趙雲等人勸阻,率領數十萬大軍順江東下,奪峽口,攻秭歸,屯兵夷陵,夾江東西兩岸。第二年二月,劉備率諸將從巫峽起,連營紮寨七百里直抵猇亭。東吳孫權任命宜都太守,年僅39歲的陸遜為大都督,抵抗劉備。陸遜兵少勢弱,採用避敵鋒芒、靜觀其變的戰略,半年時間不與蜀軍正面交鋒,尋找戰機。蜀吳大軍在猇亭相持達七、八月之久,蜀軍兵疲、意志沮喪,為避暑熱將營寨移至山林之中,又將水軍撤至岸上,採取“舍船就步,處處結營”。陸遜抓住戰機,命將士持茅草點燃蜀軍營寨,火燒蜀軍連營七百餘里。蜀軍土崩瓦解,死傷數萬。
劉備大敗後,只好帶領殘兵敗將,由猇亭退到馬鞍山,又突出重圍,倉皇逃歸奉節白帝城,這就是有名的“夷陵之戰”。經此一役,蜀漢元氣大傷,從此無力問鼎中原。
實際上,“夷陵之戰”最主要的原因這就是劉備不聽勸阻、獨斷專行導致了決策性的錯誤,對於蜀國的打擊是致命的,等於親手葬送了幾十年無數人辛苦打下來的蜀國基業,以至於後來的諸葛亮六出祁山打著“克復中原,光復漢室”的旗號,在傷了國家根本後再也難以從願。
無論一個組織、一個團隊,亦或是一個企業還是一個國家,作為領導人,當權利達到一定頂峰後,極易犯獨斷專行的錯誤。因為所處的位置和權力欲的膨脹,一言堂,搞一個人說了算。然而,只可惜,凡喜歡獨斷專行的人,一是沒有不犯錯誤的,二是能成就大事者不多,三是往往得不到下屬和民眾的擁護。
獨斷專行禍己害人
獨斷專行,表面上看是企業領導者的強大,實際上是弱智無能的體現。因為弱者的一個顯著特徵,就是心胸不寬,見識不廣,或眼高手低,腹中空空,不聽別人意見和建議,聽不得不同聲音。凡是那些胸懷大志,善於幹大事,廣納賢才的人,都不願意獨斷專行,而總希望與人廣交朋友,廣納良言,尊重夥伴,尤其處處關心和愛護下屬,不斷徵求別人的意見,儘可能把事情做的完美,營造寬鬆和諧與人合作處事的氛圍。這是古往今來卓越領袖人物一種普遍的特性。
在國內企業尤其民營企業中,扛著所謂“強權領導力”旗幟的老總並非少數,他們實施的其實就是獨裁性領導。原巨人公司老闆史玉柱檢討自己失敗教訓時就表示,原來公司董事會是空的,決策就是由自己一個人說了算,並告誡別人,決策權過度集中危險很大;原雅虎中國總裁、現奇虎總裁周鴻事必躬親,處世方式比較強勢,給人一種壓迫感,所以有員工用“沙皇”來形容他獨裁性的領導風格。其實他們的願望並非如此,而是希望有一個充滿戰鬥激情的團隊,但事與願違,後來他把自己的思路歸納為“弱管理、強領導力”。
企業高級競爭階段的進入,是個人英雄主義消亡的開始,是協作時代的到來。如何讓自己的個人主義和獨斷專行不要傷害你融入的團隊,傷害你為之願意付出一切的團隊,是我們企業人在迎接新的競爭時代時刻要反省的大事。作為企業領導人,應確保擺正自己的位置,確定自己的職責。既然在一個團隊組織或企業中是大多數人的事業,就需要尊重多數人的意願,集中多數人的建議,依靠多數人的智慧,與多數人合作,引導多數人淋漓盡致地發揮各自的積極性,才能把屬於多數人的事業乾好。僅靠一個人,或僅靠極少數人獨斷專行的去做事,是不能出色地乾好大多數人的事業的。
因此,如果一個企業的企業領導者,長期獨斷專行,不願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不願意接近下屬或基層,重大決策就得不到充分的論證,就吸收不到符合實際的鮮活的經驗,就會造成短視,痛失有用之才,痛失良好的發展機遇,你也就談不上會有什麼重大的成就感。
獨斷專行“蠶食”健康
獨斷專行的行為不可為,它既蠶食“肉體”,又會侵吞企業領導者的靈魂,必然會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我曾經到一個企業里去,裡面的管理者議論起劉老闆來就是用“獨斷專行”來形容的。沒有一個不說他是獨斷專行的。他從來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自己想好了,決定要去做,別人勸說也是沒有用的。由於他對鍋爐安裝不懂得,但是卻又“好為人師”。讓安裝的都要聽他指揮和安排。最後由於他設計的鍋爐安裝路線不正確,導致流通不暢。最後的結果是:“重新買鍋爐”。那次損失了一百多萬。但還是改變不了他。還是都要他說了算。不過,廠里的員工都還是佩服他們的老闆。認為他精明強幹。有主見。因為他們的老闆就成功於“獨斷專行”。
對企業企業領導者個人來說,獨斷專行最大的災難是,容易孤立自己,過度耗費個人的精力,既影響工作,又影響身體,很可能大業未成,提前喪命,得不嘗失,實為失算。因為,既然你是個喜歡獨斷專行者,就不會有更多的人願意與你合作共事的。與獨斷專行的人共事,一是人難處,二是事難辦,三是傷感情,四是沒有興趣。同事和下屬都不敢接近領導,都不願意接近領導,讓領導成了孤家寡人,必然信息閉塞。
所以,那些獨斷專行、高高在上、孤家寡人的企業領導者,雖然自己辛辛苦苦,整天累得筋疲力盡,廢寢忘食,夜不能寐,由於失去了民心,做不出顯耀的業績來,稀鬆平常,終究愧對自己、企業和員工。
如何才能不獨斷專行?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企業當中實在是一回事。成功的領導愛民主,聰明的領導愛納言,成熟的領導愛夥伴,卓越的領導愛民眾。領導必須要真正騰出時間用於思考,要學會調動和運用組織里的其他人,必須學會弱化自己。任何一家公司若想要成功,關鍵在於最高層人員是否能分享權力。高層人員必須把重點放在整個組織的發展上,而非個人權力的擴張。當公司趨向成熟,組織應該變為一個蜘蛛網狀,您應該隱在這個網狀系統中,成為靈魂人物。雖然弱化了自己,卻成就了組織的強大。如保才能有效避免或杜絕獨斷專行呢?我認為適當從以下五點做起:
1、明晰企業領導職責
企業領導者如果想不獨斷專行,不造成對企業的危害,必須扮好領導角色。企業領導人除了要負起公司營運的成敗,更要犧牲自己、照顧夥伴,並且讓衝突減到最低。在企業改造過程中,領導人要提出創新思考,並將原本概念模糊的新策略具體化,在內部溝通、形成共識,然後明確宣示行動,其他同仁則扮演將策略傳承、執行與放大的角色,環環相扣,都非常重要。
除領導人親身示範外,還須對下屬有明確的政策宣示。也就是說,經營者的角色會隨著時間的演變而不斷調整,因為戲不是只有自己在唱,重要的不是自己粉墨登場去贏得掌聲,而是要讓戲不斷地唱下去。
企業領導者還需要培養接班人,要考慮一個主管升遷之後,有沒有接替其職位的人選。這么一來,為了自己的事業生涯,主管必須積極培養部屬。當然,領導人還要起示範作用。當我把大權旁落當成一種享受,而主管們若希望有朝一日也和我一樣,就得授權培養接班人。
2、企業領導者管理權要下放
企業領導者獨斷專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權力相對過於膨脹和集中,缺乏民主,這就需要企業領導們檢討一下自己的管理和決策,是不是獨斷專行?要想去除員工的這種管理等權力的意識,首先自己要明白究竟什麼是管理,員工在管理中發揮什麼作用,管理的目標是什麼。這就需要企業的領導者或管理者下放一定的權力,同時還要將這些權力獲取其發揮的最大化,只起到對下放權的監督的作用。
管理的最主要努力之一即是通過各種標準化、高度機械化提高效率。而企業管理的目標是將各種資源做最優配置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這裡最關鍵的要素是確立合理性、科學性。因此,企業領導者或老闆要明白,現代企業中的管理者,並非只是那些處於組織架構圖節點上、或名義上的領導。事實,現代企業中管理者的數量隨著白領的增加而急劇擴大。管理已不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是大多數企業工作者的基本技能。做好企業管理,就要放權給大多數員工,而不是緊抓在自己的手裡!
3、善待員工贏得“民心”
容忍與欣賞要跳脫“一人公司”的窠臼,善待企業員工,養成容忍部屬做事比自己差的耐心,如果領導不能忍受員工的無效率與錯誤,員工每做到一半,領導就失去信心而親歷親為,員工永遠不能獨當一面。
企業應當不斷注重人才培養,塑造員工學習的環境,最重要的是為員工繳學費。為了讓公司付出學費之後,真正讓同仁達到學習的效果,企業採取兩種長期做法:第一,建立負責任的企業文化,因為喜歡推卸責任的人,自省與學習能力必然不佳,學費就變成浪費。第二,要讓員工真心愿意貢獻所學,必先讓其貢獻有所回收。
領導要能接納部屬和自己不同的做事方式。雖然員工做事方法有所不同,但結果好壞往往是見仁見智的,領導不僅該試著接受,更要學會欣賞。畢竟大家心裡都希望有個舞台展現自己的才華,有這樣的機會自然珍惜,企業和領導者想員工之所想,善待員工的舉措自然也會得到員工的報答,也就等於贏得了員工的“民心”。
4、讓每個人都做管理者
在管理權下放的企業里,領導者或老闆的任務不再僅僅是制定規則,發布指令並督察部屬行動,而是要努力使整個團隊明確組織的目標,給每一位職員自主發揮的空間,並以結果,即組織目標作為考核的標準。
同時,必須要求並強調每一位員工都要以管理者的意識來審視自己的工作,要讓員工清楚,他們不再僅僅是執行者,同時也是計畫者、協調者、創造者,總之是管理者——雖然他可能沒有一個下屬。他也不再以完成上級指令為惟一的工作標準,不再僅僅關注“自己的”職責是否完成,而是以組織目標行為指南,以組織目標是否達成作為自己業績的考核標準。
老闆最終的管理目標是:要讓每一個員工明白,真正的領導應該是企業目標!
5、建立權力制度約束機制
避免企業領導者的獨斷專行也就等於在避免“一人或幾人的公司”,企業還應該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就象宋朝的八賢王的“打王鞭”一樣,對企業各級管理者和領導人的民主監督必不可少,誰獨裁、誰挨打或挨罰!這樣以來,大家都去遵守,在共同的經營與管理理念之下去實現共同的組織目標,創造一個共結夥伴的基本環境,在共同利益的驅動之下,才有時時壓低風險、積極掌握機會的意願。
總而言之,不論是塑造授權與負責任的企業文化、落實培養接班人的升遷制度,或是營造權力下放的環境,都是在營造企業中沒有“獨斷專行”行為的良好經營管理氛圍。企業踏出堅實的每一個腳步,都是為走長遠的發展而構想,就算追求利益,也會因為既民主又集中,而不是獨斷專行來“搗亂”的良好結果,使企業利益形成長期化、最大化和持續化。
演義描寫
此戰雖然是吳國獲勝,但由於小說《三國演義》主要是描寫蜀漢,所以很多部分為偏袒蜀漢而作出改寫,如下:
1.甘寧與黃忠早在夷陵之戰前病死,甘寧非為蠻將沙摩柯所射殺,黃忠也並非因逞強出擊而中潘璋的埋伏陣亡。
2.朱然與潘璋等數位知名的吳國將領實在夷陵之戰中立下戰功,演義中則被寫成戰死於此戰。亦因此造成之後東吳對曹魏的江陵之戰沒有撰寫。
3.傅士仁與糜芳投降東吳後並未逃回蜀漢,也未殺馬忠,然而在演義中被描寫兩人見情況不對勁便殺死馬忠逃回蜀漢,遭劉備處刑。范疆與張達同理。
4.陸遜退兵是認為曹魏會趁隙攻擊而退兵,並非演義中的遭迷宮八陣圖所困無法追擊。
5,蜀軍並非七十萬人,而是約五萬。吳軍非二十萬人(累加),而是五萬。
三國戰爭列表
更多三國百科知識,詳見微百科001:三國百科。 |
董卓討伐戰 | 魯陽之戰 | 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 武陽之戰 | 兗州之戰 | 定陶之戰 | 官渡之戰 | 徐州之戰 |白馬之戰 | 烏巢之戰 | 白狼山之戰 | 孫策平江東之戰 | 曲阿之戰 | 穰城之戰 | 赤壁之戰 | 林歷山之戰 | 渭南之戰 | 益州之戰 | 皖城之戰 | 合肥之戰 |巴西之戰 | 漢中之戰 | 樊城之戰 | 江陵之戰 | 夷陵之戰 | 濡須口之戰 | 廣陵之戰 | 諸葛亮南征 | 諸葛亮北伐 | 吳平山越之戰 | 魏滅公孫淵遼東之戰 | 曲城之戰 | 東興之戰 | 姜維北伐| 南安、合肥之戰 | 壽春之戰 | 魏滅蜀之戰 | 永安之戰 | 西陵之戰 | 漢巴之戰 | 黃巾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