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日本明治政府自19世紀70年代起,組建歐洲式軍隊,侵犯中國台灣,吞併琉球群島,並伺機侵略朝鮮和進一步侵犯中國。二十年五月,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協助鎮壓東學黨起義,清政府即派兵赴朝,進駐牙山。日本藉機也出兵朝鮮。不久,朝鮮政府同東學黨達成妥協。清政府命入朝軍隊集結牙山,準備撤回,同時要求日本撤軍。日本拒不接受,隨後挑起武裝衝突,企圖以武力控制朝鮮。清政府為增援牙山孤軍,派北洋海軍巡洋艦“濟遠”、“廣乙”,練船“威遠”,炮船“操江”,由“濟遠”管帶方伯謙率領,護送運載援兵的“愛仁”、“飛鯨”、“高升”三輪(均為雇用的英國商船)赴朝。
農曆六月二十一,“威遠” 護衛 “愛仁”、“飛鯨”兩輪自牙山返航。二十三日晨,“濟遠”、“廣乙”兩艦也自牙山回航,接應正向牙山駛來的“高升”、“操江”,當駛至牙山灣口豐島西南海域時,突遭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巡洋艦“吉野”(旗艦)、“浪速”、“秋津洲”的截擊。中方稱日方先開火,日方則稱中方先開火。戰鬥約一小時,“濟遠”、“廣乙”負傷敗退。“廣乙”逃至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焚毀;“濟遠”被“吉野”緊追,水手王國成、李仕茂用尾炮將其擊傷。此時,“操江”、“高升”駛至。“秋津洲”逼降“操江”,“高升”被“浪速”所截,船上官兵寧死不降。“浪速”艦長東鄉平八郎竟下令將“高升”擊沉,清軍950人除200餘人生還外,余均殉難。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經過
「濟遠」和「廣乙」兩艘中國軍艦在完成護送清軍在朝鮮牙山登入後,離牙山返航,在朝鮮豐島海面,遇上日本聯合艦隊第一游擊隊「吉野」、「浪速」及「秋津洲」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為特徵的軍艦。(這三艘軍艦在後來黃海海戰中重創北洋艦隊,立下頭功)
7時20分,第一游擊隊望見「濟遠」和「廣乙」兩艦,即時下戰鬥命令。7時45分,第一游擊隊旗艦「吉野」首先開炮:這是日本在甲午戰爭不宣而戰的開始。中國軍艦隨後還擊,兩軍展開激烈炮戰。日本軍艦在噸位、火炮、時速方面,較中國軍艦占較大優勢。福建船政局自製炮艦「廣乙」受重傷,無法發射魚雷,船身傾斜,於是退出戰鬥,在朝鮮十八島附近擱淺,縱火自焚。「濟遠」艦在接戰初始就有了傷亡,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管帶方伯謙立刻怯陣,沒有取得較大戰果就開始逃跑。8時30分,「濟遠」艦全速向西撤退。日艦猛追,「濟遠」艦懸起白旗。日艦追近,「濟遠」艦又加掛日本海軍旗。「浪速」艦發出信號勒令「濟遠」艦立即停輪。
此時載有第二波増援朝鮮清軍並懸掛英國國旗的「高升」號商輪和滿載軍械的「操江」艦駛來。日軍三艦見「高升」號與「操江」艦,立即以「浪速」艦攔截「高升」號,以「秋津洲」艦攔截「操江」艦。「濟遠」艦藉機西撤,日艦以時速22.5節的「吉野」號窮追「濟遠」艦不捨,「濟遠」艦拋下「高升」號而走,並發尾炮攻擊「吉野」號。
「濟遠」艦駛抵威海,在《航海日誌》中捏造戰果:「擊死倭提督並官弁數十人,彼知難以抵禦,故掛我國龍旗而奔」。而後丁汝昌誤報「濟遠」艦擊沉「吉野」號。事實上「吉野」皮毛未損,無恙而歸。真的悲慘的是「高升」號運兵船!「高升」號被「浪速」擊沉,殉難者達七百餘人。「操江」艦也被俘虜。豐島海戰成為了甲午戰爭的重要導火索。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向對方宣戰。
日本媒體報導
東京《時事新報》在1894年7月29日報導:“日清兩國於是開戰,清艦首先發炮,我艦應戰”,“昨晨自釜山到達之電報,所傳一大快報稱:二十五日上午七十於豐島附近,由於清國軍艦向我發炮挑戰,我軍艦還擊應戰,擊沉清軍一千五百人乘坐之運送船一艘,捕獲清軍艦‘操江’,‘濟遠’向清國,‘廣乙’向朝鮮西岸逃遁。”
相關爭論
對於“濟遠”退出戰鬥的原因,至今仍有爭論,大概為以下幾種說法:誘敵深入。逃逸。非方伯謙指揮。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