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發生於清乾隆五十三年,因安南(今越南)國王黎維祁復國而南攻阮惠的戰爭。清軍以“興滅國,繼絕世”的口號,挺進黎城。五十四年正月,戰爭結束。

簡介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至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清軍為安南(今越南)國王黎氏復國而南攻阮惠的戰爭。 乾隆五十三年六月,安南國王黎維祁為其臣阮惠所逐,其母、妻叩關告變。時安南為清朝之屬國,歷代黎氏國王均由清朝冊封。八月,乾隆帝命兩廣總督孫士毅預調數千兵馬,駐紮於臨邊關隘;命廣西提督許世亨率兵數千人,集於鎮南關(今友誼關)待發。十月,乾隆帝準孫士毅所請,命他與許世亨率兩廣兵1萬人出鎮南關,以8000兵直搗安南東京黎城(今河內),以2000兵駐安南諒山(在鎮南關與河內之間)為聲援,並保障清軍後路。命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8000人,取道雲南開化廳(今文山)之馬白關(今馬關),渡賭咒河而入安南;命雲貴總督富綱都龍(今馬關南),督辦餉運。安南貧瘠不堪供給,此戰軍餉皆運自內地,滇、粵兩路共設台站70餘所。十月末,清軍以“興滅國,繼絕世”之口號,出關南征。孫士毅率師出鎮南關,至諒山後,便分路挺進黎城。總兵尚維升、副將慶成率廣西兵,總兵張朝龍李化龍率廣東兵。清軍聲言大兵數十萬。阮軍望風而退,於壽昌江、市球江、富良江設三道防線,以阻止清軍南進。十一月十三日至二十日,清軍利用漫江晨霧,以浮筏強渡,以佯攻正面,而實於側後偷渡等靈活戰法,連續攻破阮軍三道江防,直抵黎城。時阮惠軍已退往距黎城2000餘里之領地廣南。二十二日,孫士毅宣詔,冊封黎維祁為安南國王。時烏大經所率雲南清軍亦已出發。阮惠雖敗,但其主力數萬猶存。他一面差人向孫士毅接洽請降事宜,一面刺探清軍虛實,加緊進行發動突襲的準備。但孫士毅貪功輕敵,懸軍黎城月余,毫無設防戒備。五十四年元旦之夜,正當清軍歡度佳節懈於防守之時,阮軍傾巢而至突然發起猛烈進攻,清軍頓時大亂。安南王黎維祁攜眷出走。孫士毅倉猝還軍,奪富良江而歸,其兵馬還者不及一半。提督許世亨、總兵張朝龍皆戰死。剛至黎城附近的烏大經部聞炮聲震天,竟然退回,於次年正月初九日撤至宣光,進關歸國。乾隆帝下令將孫士毅革職,以福康安為兩廣總督。阮惠占據黎城後,便與暹羅(今泰國)構兵,而遣使向清廷請降。四月,乾隆帝封阮惠為安南國王,鏇令黎維祁率所屬至京歸漢軍旗。 點評:此戰初期,清軍準備充分,指揮得當,尤其在奪取三江天險作戰中;將士勇猛,戰法靈活,連連取勝。但在黎城光復後,主帥孫士毅嚴重輕敵,缺乏應有防備;在遭到突然攻擊時,又自行先逃,招致清軍大敗。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