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國聯軍[庚子年間侵略清朝的八國聯合部隊]

八國聯軍[庚子年間侵略清朝的八國聯合部隊]

八國聯軍,通常是指在1900年入侵中國的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等八國聯合軍隊。聯軍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1900年6月21日,清朝向八國聯軍宣戰。1900年7月1日,清軍、義和團與八國聯軍在天津激戰。1900年7月13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清政府逃往陝西西安。八國聯軍攻占了天津、北京等地後,於1901年強迫清政府簽定《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華北大亂之際,東南各省督撫自行宣布中立,從此清中央政府權威低落,漢族權臣抬頭。戰爭也引起了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並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及朝鮮利益而引發的日俄戰爭。

基本信息

簡介

1900年日軍在天津水師炮台繳獲的武器1900年日軍在天津水師炮台繳獲的武器

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軍事行動侵入中國的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日本義大利奧匈帝國的八國聯合軍隊。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後以大清王朝戰敗,聯軍占領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陝西西安。最終清廷與包含派兵八國在內的十一國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龐大的賠款,並喪失多項主權。

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稱為庚子賠款。聯軍占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掠奪,因而造成大量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的失竊、破壞。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歷史背景

戊戌變法失敗

1898年,光緒帝任用康有為梁啓超等推行戊戌變法,因與保守派對立而失敗。慈禧鎮壓維新運動,軟禁光緒帝於瀛台。各國同情維新派,協助康有為、梁啓超逃離中國,而慈禧欲廢黜光緒帝,但因遭各國反對而不敢付諸行動,令她懷恨在心。加上列強企圖瓜分中國,紛紛租借港灣和劃分勢力範圍,也增長了慈禧的仇外情緒

義和團起義

義和拳,為山東省學習神打的拳民組織,為山東巡撫毓賢利用來抗衡教會,威嚇教民脫離教會之用。後由外國所迫,派袁世凱到山東取締,拳民逃至順天府涿州各地,京師漸有拳民活動。當時,慈禧聽信毓賢之言,相信團民能“刀槍不入”、槍炮不傷”,準備藉助義和團排外。慈禧太后派軍機大臣剛毅往涿州視察,剛毅向慈禧奏稱“天降義和團,以滅洋人”。因此義和拳以“扶清滅洋”為口號,進入北京城內勤皇。拳民到處殺害外國人、教徒,燒教堂、拆電線、毀鐵路,攻進天津租界。各國公使要求清廷取締義和團,但未獲回應。

起因

被英軍艦炮擊毀的天津水師炮台被英軍艦炮擊毀的天津水師炮台
光緒二十六年三月(1900年4月),英、美、德、法四國公使先後照會清廷,限令清廷在兩個月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直接出兵干涉。五月初一日(公曆5月28日),駐北京的各國公使舉行會議,決定以“保護使館”為名,聯合出兵北京。五月初三日至十二日(公曆5月30日至6月8日),各國侵略軍近千人由天津陸續開抵北京,進駐東交民巷。為了阻止侵略軍繼續進犯北京,義和團開始拆毀京津鐵路,切斷京津電報線,並與前來鎮壓的清軍發生激戰。不料到了翌日(6月17日)收到洋人出兵並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的情報。

6月14日下午,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KlemensFreiherrvonKetteler)率士兵出外尋釁,看到義和團練拳習武,毫不遲疑地下令開槍,打死團民約20人。6月20日,在其前去總理衙門的途中,途經東單牌樓時,又開槍尋釁,被清軍虎神營士兵擊斃,遂成為列強對華開戰的藉口。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俄羅斯、西班牙、比利時、荷蘭、奧匈帝國十一國同時宣戰。義和團及朝廷軍隊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由於列強早已做好以武力鎮壓義和團的準備,北京各使館已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ClaudeMaxwellMacDonald)負責指揮防衛。

事件最終演變為列強對華大規模入侵,在戰爭平息之前,約有45,000名來自日本、美國、奧匈帝國、英國(英軍中包括英在威海衛訓練的由中國人組成的中國兵團)、法國、德國、義大利及俄羅斯的八國聯軍與反抗入侵者的中國軍隊以及義和團拳民對戰。聯軍的指揮官是英國人Gaselee將軍。就在清政府向十一國宣戰之前,聯軍早於1900年6月17日攻占大沽炮台。7月14日,聯軍占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聯軍在8月4日向北京進發,沿途並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

聯軍於1900年8月14日凌晨來到北京城外,經兩天的激戰,到1900年8月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門,至8月16日晚,八國聯軍已基本占領北京全城。而慈禧及皇室在北京陷落之前已出逃西安。

聯軍構成

八國聯軍: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奧匈帝國、大英帝國(英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國)、德意志帝國(德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及俄羅斯帝國的八國聯軍分別為:日軍八千人,俄軍四千八百人,英軍三千人,美軍二千一百人,法軍八百人,意軍五十三人,奧軍五十人。德軍七千人。軍艦約20艘,陸戰隊約540人總派遣的軍隊人數為23540人,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奧匈帝國派遣的人數最小只是象徵性派遣50人,日本成為八國聯軍的主力。

聯軍入侵經過

清末八國聯軍圖中的軍旗清末八國聯軍圖中的軍旗

1900年5月31日北京東交民巷外國使館要求加強保護。英、俄、法、美、義、日六國從天津派水兵及陸戰隊349人登岸,乘火車於當晚抵北京。

6月3日,德、奧派兵83人抵京。

6月10日,北京使館對外通訊斷絕。各國駐天津領事及海軍將領召開會議後,決定組成聯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於次日乘火車前往北京。北京東交民巷各使館築起防禦工事,由英國全權公使竇納樂負責指揮抵抗。使館區內被圍者約三千人,當中二千人為尋求保護之華人,外國男性400人,女姓147人,兒童76人。保護使館的包括409名外國士水兵及陸戰隊員,配備三支機關槍及四門小火炮。使館內有足夠水井及糧食。

6月11日,日本駐華使館書記杉山彬被剛調入京的清兵甘軍所殺,開腹剖心。西摩爾率領之聯軍二千餘人,從大沽出發,經天津向北京推進。團民拆毀天津到北京的鐵路,又設下埋伏,在廊坊和楊村之間包圍聯軍。數千團民及二千名清軍(聶士成之武衛前軍)在廊坊襲擊聯軍,聯軍死傷近四百人,就地防守。

6月14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率士兵出外尋釁,看到義和團練拳習武,毫不遲疑地下令開槍,打死團民約20人。

6月15日,軍機處曾一度傳旨,令在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及山東巡撫袁世凱速入京。

八國聯軍在天津登入八國聯軍在天津登入

6月16日,天津租界之對外電報中斷。各國海軍將領會議,決定占領大沽口炮台。同日,慈禧召開御前會議後,發出勒令解散拳民的上諭。

6月17日,大沽炮台陷落。慈禧收到洋人出兵的同時還要求她歸政於光緒的虛假情報。於是慈禧態度作出一百八十度轉變,命剛毅、載漪、載勛、載濂、載瀾統領義和團,載勛任步軍統領九門提督。

6月20日,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代表各國前去總理衙門要求保護,途中被清軍虎神營士兵伏擊(由於克林德曾經槍殺義和團眾,此次行為被認為是報復);釀成戰爭的導火線。

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的名義,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奧十一國同時宣戰。

清廷向各國宣戰的同時,也懸賞捕殺洋人,規定“殺一洋人賞五十兩;洋婦四十兩;洋孩三十兩”。義和團及朝廷軍隊(主要為榮祿手下之甘軍)圍攻各國在北京的使館。

6月23日,大沽登入之聯軍,解西摩爾之圍。

6月25日,清廷當權派載漪、載勛、載濂、載瀅四兄弟率義和團六十多人直奔瀛台欲弒光緒,被慈禧太后阻止而未果。慈禧太后諭榮祿停攻使館,送蔬果食物等往使館慰問。

戰鬥中被擊毀的清軍炮陣地戰鬥中被擊毀的清軍炮陣地

6月28日,復攻使館。

7月9日,聶士成於天津城南戰死。

7月14日,聯軍占領了天津;直隸總督裕祿兵敗後自殺。

7月15日,俄軍於黑龍江海蘭泡越境,悉數屠殺華民六千多人。

7月26日,慈禧以李秉衡掌京郊之武衛軍防守京畿。

7月28日,主和的大臣許景澄袁昶被清廷處死。

8月2日,聯軍集兵二萬自天津沿運河兩岸進發,日軍有8000人、俄軍3500人、英軍2500人、美軍2000人、法軍1000人,奧軍和意軍僅不到百人,拿著國旗虛張聲勢。

8月4日,聯軍向北京進逼,沿途並沒有遇到真正有力的抵抗。當時沿途的清兵和義和拳民估計有15萬之多,而聯軍總數開始時僅3萬多人(後來有所增加)。時值8月,氣候炎熱而潮濕,加上沿途濃密的玉米地形成天然屏障,為進軍增添了種種困難。

8月11日,清廷處死主和的大臣聯元、立山及徐用儀。李秉衡於通州自殺。

北京的城防工事北京的城防工事

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向北京發起總攻。俄軍攻東直門,日軍攻朝陽門,美軍攻東便門。俄軍與日軍面對的城牆較高,且遭遇的抵抗較強,各自陣亡了約100人左右。而美軍進攻的東便門城牆較低,離清軍的火力較遠。上午11時,美軍決定用梯子從城牆角邊爬上,第九步兵隊一些人帶著星條旗爬上城牆,是最先攻入外城的軍隊。雖然美軍先攻入北京外城,但被清兵的炮火壓制,難以前進。英軍中午始達北京,攻廣渠門,至下午2時許攻入。晚上9時,俄、日軍各自由東直、朝陽破門而入。

8月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門,隨即與清軍在京城各處展開巷戰。

8月16日晚,基本上聯軍已經占領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緒帝和親貴大臣離京,珍妃投井溺斃,下罪己詔,派奕劻和李鴻章與聯軍談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懷來縣,隨後又輾轉逃亡至大同,後來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八國聯軍進入紫禁城9月,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馮·瓦德西被推為聯軍總司令來華。聯軍陸續增至十萬,由京津出兵,分攻山海關、保定、正定以至山西境內。此間,俄國又單獨調集步兵、騎兵十七萬,分六路占中國東北。10月4日,法國向各國提出備忘錄,包括懲凶、賠款,在北京及其附近地區駐軍、毀大沽炮台等六項要求;12月聯軍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12月24日迫使清政府全盤接受,後來又加入了比利時西班牙荷蘭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懲治義和團罪首,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發配新疆。莊親王載勛、右都御史英年、刑部尚書趙舒翹等人自盡。山西巡撫毓賢、禮部尚書啟秀等人處斬。四月,醇親王載灃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謝罪,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

1901年9月7日,正式簽署了《辛丑條約》,除正約外,還有十九個附屬檔案。後八國聯軍除留一部常駐京津、津榆兩線,其餘撤兵回國。

俄國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更另外從南北兩路派二十餘萬人進占中國東北。北路俄軍8月攻占黑龍江省城齊齊哈爾,至9月占領吉林省城吉林;南路8月占據營口,10月占領瀋陽,10月6日兩軍會師,占據了東北全境。
在美國的歷史記載里,稱這次軍事解除公使館危機行動為“中國解救遠征”,中國則稱之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聯軍暴行

八國聯軍及其僱傭的劊子手在刑場殺人。八國聯軍及其僱傭的劊子手在刑場殺人。
據當時一位目擊者寫道:“各國洋兵,俱以捕孥義和團,搜查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臥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鐘錶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稍有攔阻,即被殘害。”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隊一隊的士兵去搶劫中國人的財產而得來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中國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了送命。”八國聯軍搶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約6000萬兩白銀,其中日軍劫掠戶部(今公安部院內)庫存白銀2914856兩,並立即放火燒房,掩蓋罪證。鼓樓的更鼓,被日軍用刺刀刺破。

古觀象台的天文儀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國侵略軍和德國侵略軍爭搶這批儀器,瓦德西說:“這些天文儀器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們的造型和各台儀器的龍形裝飾都極為完美。”12月2日,法軍搶去件,德軍搶走天體儀紀限儀地平經儀璣衡撫辰儀渾儀,運到德國柏林。直到1921年才歸還中國。

《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劫掠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皇史成里,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軍損壞。《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1772--1782)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掉數萬冊。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內)收藏了許多寶貴書籍,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直到現在,倫敦、巴黎的博物館裡還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

在北京,以樊國梁為首的教士們發出“布告”容許天主教徒在8月18日教堂解圍後八天之內搶奪生活必需品,規定搶奪不滿50銀兩的,不用上繳;超過50銀兩的,應負責償還,或交教堂處理。法國媒體曾刊登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士們跟著我們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行搶都是替教士乾的。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教士們做我們的嚮導。我們進一家就隨便拿東西,我們把店掌柜抓了當僕役,教士們把搶來的東西,讓他們背著運到北堂去了……”。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

聯軍中的“中國軍團”

1900年6月中旬,英國駐華海軍司令兼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中將率八國聯軍進軍北京,途中遭到了雲集在天津的義和團和愛國清軍的奮力抗擊。西摩爾便調“華勇營”增兵天津,6月21日,剛剛鎮壓完威海衛抗英民眾的400多名軍團士兵乘英艦離開威海衛前往天津。八國聯軍的“中國軍團”計400餘人,進攻北京的聯軍中英國軍隊一共才3000人,中國人占13%強。聯軍中法國軍隊800人(以越南士兵為主),奧軍58人,意軍53人。

“華勇營”

成立背景
華勇營華勇營
1898年,沙皇俄國通過強租旅順口和大連灣,使中國的東北淪為它的勢力範圍,引起了英國的強烈不滿。1898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條約》正式簽訂。次日,英國政府即電令駐華公使竇納樂,並照會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國租借威海衛。1898年7月1日,英國政府終於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訂租威海衛專條》。當時的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認為,光靠一紙空文難以實現殖民統治的目的。要想在威海衛站住腳必須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做保證。但是,英國正處於兵力匱乏時期,一是當時英國人和布爾人在南非地區爭奪領土,二是過多的殖民地分散了英國的陸軍力量。在這種情況下,旨在維護威海衛租借地統治秩序的部隊,便不可能從本土上增派。於是,英國政府決定在華組建僱傭軍擔負威海衛的防務。“華勇營”
英軍在威海衛招募的華人地方軍團士兵英軍在威海衛招募的華人地方軍團士兵
1898年11月,英國陸軍部派員到香港和上海招募譯員、號手等專業軍士,然後到威海衛招募士兵,組建中國僱傭軍團。一陣緊鑼密鼓的籌劃之後,一支主要由300多中國流民組成的僱傭軍於1899年在威海衛正式成立了。按照英國當時以組建地為部隊命名的慣例,這支部隊被稱為“中國軍團”;又因士兵全是華人,又稱“華勇營”。

該軍團的尉級以上軍官均從英國的正規部隊調任,士兵則在中國招募。招募範圍,完全違背了“只在威海衛招兵”的承諾,擴大到了山東、直隸等地。在軍團內部,除了樂隊、譯員、衛生隊之外,還設定了長槍連、機槍連、炮隊和騎兵隊。這支部隊經過正規的英式訓練之後,分別駐紮在威海衛的北大營、寨子和南、北竹島等地,擔負威海衛界內治安和對外防衛任務。

“中國軍團”組建後不久,就成為英國殖民當局鎮壓威海人民的得力工具。1900年威海人民掀起武裝抗英鬥爭的時候,殖民當局就利用這支武裝力量對從事抗英鬥爭的中國民眾進行了瘋狂的鎮壓。

參加八國聯軍

1900年6月中旬,英國駐華海軍司令兼八國聯軍統帥西摩爾中將率八國聯軍進軍北京,途中遭到了雲集在天津的義和團和愛國清軍的奮力抗擊。西摩爾便調“中國軍團”增兵天津,6月21日,剛剛鎮壓完威海衛抗英民眾的400多名軍團士兵乘英艦離開威海衛前往天津。

1900年6月22日,華勇營192名士兵和10名軍官乘坐英艦“奧蘭多”號,於凌晨五時抵達天津大沽口。此前一天,英艦“恐怖”號已將第一批香港皇家炮兵(炮手多為印度兵)和香港軍團(由華勇和帕坦人Pathans組成)的382人送到。需要提及的是,在當時參加八國聯軍的英軍中,華勇營、香港軍團和新加坡軍團中的華勇們構成了英軍的重要力量。在英國陸軍部情報處(IntelligenceDepartment,WarOffice)編寫的戰史《1900-1901年在華軍事行動官方記錄》(OfficialAccountoftheMilitaryOperationsinChina1900-1901,London:1903)中,包含這幾支部隊如何協同作戰的記錄。

1900年6月24日中午,香港軍團和威海衛華勇營各兩個連共四個連,護送海軍提供的十二大口徑大炮及彈藥增援聯軍。道路泥濘,華勇營基本承擔了“苦力”工作,負責拖曳大炮,並安放在僧格林沁四十年前為抵擋英法聯軍而修建的濠牆(MudWall,即天津人說的牆子)上。當他們冒著彈雨進入法租界時,受到了聯軍守軍的歡迎,但也有人對這群“中國人”進入自己的陣地表示不滿和擔心。

1900年6月24日中午,香港軍團和威海衛華勇營各兩個連共四個連,護送海軍提供的十二大口徑大炮及彈藥增援聯軍。道路泥濘,華勇營基本承擔了“苦力”工作,負責拖曳大炮,並安放在僧格林沁四十年前為抵擋英法聯軍而修建的濠牆(Mud Wall,即天津人說的牆子)上。當他們冒著彈雨進入法租界時,受到了聯軍守軍的歡迎,但也有人對這群“中國人”進入自己的陣地表示不滿和擔心。

1900年7月初,華勇營和香港軍團的主要任務是清剿滲透到租界附近的清軍和義和團狙擊手。在一次戰鬥中,香港軍團受到清軍炮火的猛烈壓制,二死三傷,在華勇營緊急增援後才得以脫身。隨後,華勇營新駐地受到清軍猛烈的針對性炮擊,造成極大的恐慌。華勇營的布魯斯少校(MajorBruce)帶隊攜炮出擊,但不敵清軍炮火,布魯斯少校頭部和肝臟中彈,華勇營另有兩死五傷,協同作戰的英國水兵也有五人重傷。

1900年7月9日,聯軍發起了一次大規模攻擊,由1000名日軍、950名英軍、400名俄軍和2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參加。是役,直隸提督聶士成中彈身亡。華勇營的任務是護衛和協同香港炮兵,向西局軍火庫(海光寺軍火庫)發起炮擊。在他們的掩護下,日軍迅速攻占清軍陣地。轉移陣地時,華勇營必須拖曳笨重的大炮穿過被清軍火力覆蓋的小橋,一不小心大炮就會滑落橋下。橋上緩慢移動的華勇營受到了清軍猛烈射擊,駐守濠牆上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則進行了還擊,壓制了清軍火力。事後,美軍軍官在答覆華勇營感謝信時說,只要是女王陛下的軍隊,不管什麼膚色,美軍都把他們看作親密戰友。過河後,酷暑和體力透支摧垮了香港炮兵中的印度士兵,只有華勇營還繼續拖曳大炮向預定陣地集結。事後,英軍司令對於華勇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每日畫報》(TheDailyGraphic)對此次行動進行了報導,但把功勞都歸於那些中途放棄的印度兵,令華勇營的英軍軍官們耿耿於懷。

1900年7月14日,華勇營協同日軍敢死隊,終於攻破天津城牆,“光榮地成為參加最後攻擊並占領天津城的英國軍隊的唯一代表”(巴恩斯語)。占領天津後,華勇營奉命為北京遠征軍徵集船隻。他們的種族優勢在此時得到充分發揮,沿著北河,居然徵集了將近一百條大船和相應的船工。巴恩斯很得意地說,華勇營對當地百姓禮敬有加,贏得了民心,不少人願意為這支英軍而不是其它“洋鬼子”提供服務。不過,巴恩斯也承認其中一些百姓是要“施加點溫柔的壓力”才加入的。

1900年8月4日下午二時,聯軍向北京開進,華勇營抽調了一百人護送香港和新加坡皇家炮兵部隊。8月5日,華勇營和香港炮兵協同日軍進行北塘戰役,由於日軍推進過於迅速,英軍的炮火不少都落在了日軍隊伍中。如此一路攻擊前進,到8月15日晨,華勇營終於開進了前門。在自己的首都,華勇營進行的最後一場戰鬥是將大炮拖上城牆,協同美軍攻擊紫禁城,得到美軍的歡呼。

攻占北京後,華勇營的任務主要是發揮種族優勢,在英占區站崗放哨,又乾回了警察部隊的本行。當時八國聯軍中,不少國家出動的多是殖民地僱傭軍,如法軍實際是由越南僱傭軍組成,因此,在局勢基本穩定後,看各種膚色的洋兵便成為北京一景,只是大多數人不知道,最強大的英軍士兵實際多是自己的同胞。1900年8月28日,華勇營各連選派代表參加八國聯軍在紫禁城內舉行的大閱兵,在受閱的英軍佇列中,香港軍團與華勇營最後出場。

1900年9月1日,英國人在上海最早創辦的英文報紙《字林西報》(NorthChinaDailyNews),刊文評述華勇營,認為其在天津的表現,足以推翻人們對華人無能的偏見,“威海衛衛華勇營的歷史證明了中國人所需要的只是(優秀的)領導人而已”。
解散

據威海衛殖民政府1903年年度報告記載,租借地內全年有270人被判一天到一年的監禁,其中就有100人是“中國軍團”的士兵或退役士兵。他們中有40名是因違犯軍紀被處罰的,如站崗睡覺、不守紀律、賭博等;其餘大部分是因打架、敲詐等行為被罰。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在中國的旅順和大連取代了俄國的位置,來自俄國的威脅隨之消除。1905年8月,英日又第二次簽訂了同盟條約,英國對日本的戒心也隨之解除。由於威海衛的防禦壓力大為減輕,界內治安秩序也逐步穩定,“中國軍團”便失去了繼續保留的價值,英國政府和軍隊再次將解散該軍團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1906年6月,這支橫行一時的僱傭部隊最終被解散。大部分士兵轉往南非當警察,部分士兵留在當地充任巡捕或加入中國軍隊。

《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局部文本《辛丑條約》局部文本

1900年12月,列強各國(除了出兵的八國外,又加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三國)向清政府提出《議和大綱》,後又訂立詳細條款,於1901年9月7日在北京正式簽字。《辛丑條約》簽訂後,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被認為是中國自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之一,是一喪權辱國的條約。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

條約共有12條正文和19個附屬檔案,主要內容是:

1,中國賠款4.5億兩白銀,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擔保,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9.8億兩。

2,在北京東交民巷設立使館區,由各國駐軍把守,中國人一概不準在內居住。

3,拆除大沽炮台和北京至海通道的各炮台;在天津周圍20里內不得駐紮中國軍隊,列強可以在北京駐紮防守使館的衛隊,並在京榆鐵路沿線包括山海關在內的12個要地駐紮軍隊;至少兩年內禁止中國進口軍火和製造軍火的材料。

4,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參加"與諸國讎敵"組織,違者處死;各省官吏必須保護外國人的安全,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敘用;懲辦贊助過義和團運動的"首禍諸臣",在外國人"遇害被虐"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五年"。

5,中國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並指定皇族親貴擔任外務大臣。

簽署條約者

清朝代表

大清國欽命全權大臣便宜行事總理外務部事務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大清國欽差全權大臣便宜行事太子太傅文華殿大學士北洋大臣直隸總督部堂一等肅毅伯李鴻章;

列強代表

德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穆默(AlfonsMummvonSchwarzenstein);奧匈帝國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齊乾(M.M.CzikannvonWahlborn);比利時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姚士登(M.Joostens);西班牙波旁欽差駐紮中華全權大臣葛絡乾(M.B.J.deCologan);美國欽差特辦議和事宜全權大臣柔克義(M.W.W.Rockhill);法國欽差全權大臣駐紮中國京都總理該國事務便宜行事鮑渥(M.PaulBeau);英國欽差便宜行事全權大臣薩道義(SirErnestMasonSatow);義大利欽差駐紮中華大臣世襲侯爵薩爾瓦葛(MarquisSalvagoBaggi);日該國欽差全權大臣小村壽太郎(KomuraJutarō);荷蘭欽差駐紮中華便宜行事全權大臣克羅伯(M.F.M.Knobel);俄羅斯欽命全權大臣內廷大夫格爾思(M.M.deGiens)。

影響

從客觀角度上來說,八國聯軍事件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四億五千萬即當時中國總人口,以示每人一兩,達羞辱中國人之意),分三十九年付清,被稱為庚子賠款。聯軍占領北京後,對北京皇城、衙門、官府大肆掠奪,因而造成大量中國文物和文化遺產(包括故宮頤和園,西山以及圓明園)的失竊、破壞。在戰爭中,俄國出兵侵占中國東北全境,這也為日後的日俄戰爭埋下了伏筆。

美國向清政府減少了約1千萬兩白銀的賠款。退款主要用於中國向美國派遣公費留學生,清華大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立的。美國的兩次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紛起退款。這一方面間接促進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進程,另一方面加強了列強對中國的控制。

俄國除了與隨聯軍進攻北京外,更另外從南北兩路派二十餘萬人進占滿洲。北路俄軍8月攻占黑龍江將軍駐地齊齊哈爾,至9月占領吉林烏拉駐地吉林;南路8月占據營口,10月占領盛京,10月6日兩軍會師,占據了南滿全境。1902年,英國為防範俄國南下,以日本作為牽制,乃與日本締結同盟。日俄兩國圍繞著朝鮮歸屬及南滿洲利權等問題角力,終於引爆1904-1905年間的日俄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