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對峙
紹興十年(1140年)七月底,隨著岳家軍班師,中原地區乃至淮東地區的抗金戰爭都已結束。金軍統帥兀朮在這年秋冬之交到燕京朝見了金熙宗,隨即返回開封,開始點檢糧草,調集兵馬,準備以重兵南侵淮西。宋朝在淮西有三支大軍:淮西宣撫使張俊8萬人,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3萬人,淮北宣撫判官劉錡2萬人。兵力雖眾,但戰鬥力不強。金軍從1140年底開始逐步由開封附近諸地向南移動。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中旬,兀朮、韓常等人的部隊越過淝水,攻占壽春。二月三日進入廬州。當南宋朝廷得知金軍抵達廬州界的訊息之後,急忙發給岳飛一道手詔,命岳家軍前往江州,乘機照應,以使金軍腹背受敵。同時,岳飛也向朝廷建議,乘金軍主力南侵淮西之機,岳家軍可再度長驅中原襲取汴京和洛陽,金軍勢必回軍救援,淮西的戰局必將得到緩解。岳飛估計宋高宗不會接受此策,又於同日提出中策,說前往救援淮西,沿江東下,再由江州北上,不如改由蘄州、黃州一帶渡江,出敵不意,可收腹背夾擊之效。高宗果然批准了這一中策。
當金軍南侵之時,淮西宣撫使張俊正率部停留在杭州,在淮西地區僅布置了一個飛騎偵察隊,由部將姚端率領。南宋朝廷一方面督遣張俊趕緊由建康率領全軍渡江迎擊,另一方面急令駐紮在太平州(今安徽當塗)的劉錡率軍渡江前往防守廬州。留守廬州的部隊僅有統制關師古的2000餘人。劉錡抵達之後,繞城巡視一周,也認為無法守城,便與關師古率眾南返。行至巢縣東南一個名叫東關的地方,欲在此依山據水截擊金軍。但劉錡、關師古還沒撤到東關時,金軍已經攻占廬州,並出兵到無為軍、和州境內大肆劫掠。在這種形勢下,張俊和王德於二月初四日離開建康,在採石渡江,爭先進入和州,並相繼收復了含山縣、巢縣(今安徽巢湖)、全椒縣和昭關等地。
戰役經過
金帥完顏宗弼乘各路宋軍奉詔南撤之機,率騎兵號稱10餘萬,再次進攻南宋,渡淮河,破壽春(今安徽壽縣),長驅而南。宋廷面對金軍的攻勢,急令大將劉錡、楊沂中、張俊分率所部渡長江抗擊。正月中旬,劉部首先自太平州(今安徽當塗)渡江;下旬,軍至廬州(今合肥),見城內民眾逃散,兵力薄弱,缺乏防禦器具,難以堅守,遂退兵東關(今安徽含山西南),據險紮營,鉗制金軍。金軍進占廬州,宗弼遣大將韓常等率部分兵力繼續南進,攻取含山、和州(今安徽和縣)等地。二月初,張俊、楊沂中部先後渡江,擊敗金軍,會師和州。隨後劉、楊、張三軍分路進擊,收復清溪(今安徽含山西南)、含山等地,金軍敗退柘皋。柘皋,東臨石樑河(今柘皋河),地形平坦,利於騎兵作戰。金軍主力集結於柘皋。時逢大雨,河水暴漲,金軍毀橋,以阻宋軍前進。劉率兵追至河東,見河闊僅二丈余,即命士兵積薪為橋。宋軍各部齊集,劉與諸將分軍為三,準備進攻。金軍分為左右兩翼,夾道而陣。楊沂中揮軍從上游渡河,進擊不利。此時,張俊部勇將王德見金軍右翼為勁騎,即揮軍過橋,向其猛攻,並乘金軍陣勢混亂之機,大呼衝殺。金軍以“拐子馬”兩翼而進。楊沂中令萬餘士兵手持長斧,奮力砍殺,攻破“拐子馬”。金軍敗逃柘皋西北的紫金山,後又在店埠(在今安徽肥東境)與宋軍激戰,不支,潰逃。宋軍乘勝收復廬州。
戰役特點
此戰的特點是兩軍主帥兀朮和張俊都未親臨戰場。指揮金軍的是阿魯補和韓常等。張俊雖是主將,其實與楊沂中、劉錡各自成軍,不相節制,只是各軍的進退由他一人決定。王德隸屬張俊後,升任都統制,並負責戰場指揮。柘皋戰後,金軍退出廬州。張俊根據不準確的情報,以為敵人全部退淮北上,淮西戰事宣告結束,便命令劉錡先退軍回太平州。張俊自己則要與舊部屬楊沂中耀兵淮上,企圖排擠劉錡,獨享打退金軍的戰功。岳家軍此時也抵臨廬州,聽張俊說“前途乏糧,不可行師”後,就退兵舒州,上奏朝廷,以決進止。
事實上,兀朮在愚弄宋軍,北退的只是金軍的少部分軍隊,大多數人馬埋伏在濠州(今安徽鳳陽)四郊。三月四日,即張俊命令劉錡班師的前一天,金軍以孔彥舟作先鋒,急攻濠州。張俊驚慌失色,急派馳騎追截劉錡,命劉錡一起救援濠州。三月九日,張俊、楊沂中和劉錡的13萬人馬抵達距濠州尚有30公里的黃連埠,接到探報說,濠州城已於八日被金軍攻陷。宋軍聽說金軍已去,楊沂中命令士卒入城,不料遭金軍伏擊,張俊部出兵救援。楊沂中、王德隻身逃回,部眾大部被殲。韓世忠奉命從楚州率部趕到濠州時,敗局已無可挽回。金軍還企圖阻斷其歸路,韓軍且戰且退,又回師楚州。
待命舒州的岳飛得知戰局變化即揮師北上。十二日,岳家軍抵達濠州以南的定遠縣,金軍聞風渡淮而去。楊沂中部敗於金軍後,也於十二日從宣化渡江返回杭州。張俊於十四日渡江返回建康。劉錡部在和州稍作停留,於十八日從採石返回太平州。
戰爭評價
柘皋之戰,宋軍先勝後敗,正是南宋朝廷乞和免戰心理的反映,也是前線宋軍指揮不力、各自為戰的必然結果。同時,作為元帥的張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回朝後,卻反誣劉錡作戰不力,岳飛逗留不進。高宗和秦檜偏袒張俊。藉口賞柘皋之捷,把沒有直接參加此役的韓世忠、岳飛分別升為樞密使、副使,削奪手中的兵權。樞密院的實權掌握在同時升為樞密使的主和派張俊手中。七月,不顧岳飛的反對,解除了著名抗金將領劉錡的兵權。八月,岳飛被罷官。九月,秦檜夥同張俊收買岳飛部將王俊、王貴,誣告岳飛謀反。抗金鬥爭在謀害岳飛、向金求和的陰謀中被迫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