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
三川口之戰以後,宋仁宗深感西夏強盛,下令封夏竦為陝西經略安撫使,韓琦、范仲淹為副使,共同負責迎戰西夏的事務,韓琦主持涇原路,范仲淹負責鄜延路。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西夏景宗元昊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大舉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六盤山下的好水川口(今寧夏隆德),另一部分攻打懷遠(今寧夏西吉東部),聲稱要攻打渭州(今甘肅平涼),誘宋軍深入。
中國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四年(宋康定二年,1041),西夏軍在好水川(今寧夏隆德至西吉兩縣間)地區,設伏擊敗宋軍的作戰。
延州之戰後,西夏軍對宋西北邊地的進擾愈加頻繁。康定二年正月,宋廷為遏制夏軍,採納陝西經略安撫副使韓琦的建議,擬發涇原、鄜延兩路兵反擊。因同任副使范仲淹持異議,仁宗命諸臣再議。夏景宗元昊乘宋進兵未決,再度攻宋。
天授禮法延祚四年二月,元昊率兵10萬從折姜(今寧夏同心縣預旺東)進發,經天都寨(今寧夏海原),沿瓦亭川(今葫蘆河)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元昊為發揮騎兵優勢,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遣一部兵力至懷遠城(今寧夏西吉縣偏城)一帶誘宋軍入伏。
韓琦聞夏軍來攻,命環慶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數萬,自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經懷遠城、得勝寨(今西吉縣將台北),抵羊牧隆城(今西吉縣興隆鎮西北),出夏軍之後,伺機破敵。如不利於戰,則據險設伏,待夏軍回師時截擊。任福與涇原駐泊都監桑懌率輕騎數千先發,鈐轄朱觀、都監武英等後繼。二月十三日,進至捺龍川(今西吉縣偏城東北),聞鎮戎軍西路都巡檢常鼎等正與夏軍戰於張義堡(今固原縣張易)南,遂轉道南進,急趨交戰處。殺死幾千西夏軍隊,西夏也不斷增援。任福軍趕到當地支援,於是夏軍佯敗,誘宋軍追擊。任福不知是計,脫離輜重,輕裝尾隨追擊。黃昏。追至好水川,宋軍由於長途追擊,糧草不繼,人困馬乏,饑渴交迫。朱觀、武英部屯籠洛川(今隆德西北什字路河)。相約次日會兵川口,合擊夏軍。十四日,任福、桑懌引軍循川西行,至羊牧隆城東五里處,發現道旁放置數個銀泥盒,將盒打開,百餘只帶哨家鴿飛出,恰為夏軍發出合擊信號。宋軍陣未成列,即遭夏騎衝擊。激戰多時,宋軍混亂,企圖據險抵抗。夏軍陣中忽樹兩丈余大旗,揮左左伏起,揮右右伏起,居高臨下,左右夾擊,宋軍死傷甚眾,任福、桑懌等戰死。是日,朱觀、武英部進至姚家川(什字路河口),亦陷入夏軍重圍中。自辰時交戰到午時,宋軍潰敗,宋軍將士戰死10300餘人。任福身負重傷,小校劉進勸他突圍,任福大聲喊道:“吾為大將,兵敗,以死報國耳!”,遂手自扼咽喉自殺死。其子任懷亮戰死,桑懌、劉肅、武英、王珪、趙津、耿傅均戰死。其中王珪為行營都監,率4500人自羊牧隆城來援,被夏軍擊敗。此役宋軍幾乎全軍覆滅,僅朱觀所部千人逃脫。夏軍獲勝後,聞宋環慶、秦鳳路派兵來援,遂回師。
此戰,元昊運籌周密,預先設伏,誘宋軍就範,發揮騎兵優勢,突然襲擊,一舉獲勝,是一次成功的伏擊戰。
後記
好水川之戰,宋朝再度失敗,宋軍退兵中途,陣亡將士的父兄妻子幾千人,持故衣紙錢為烈士招魂,噩耗傳到東京,“關右震動,仁宗為之旰食”。宋仁宗怒貶戶部尚書、陝西經略安撫使夏竦和韓琦、范仲淹。
遺蹟
在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陳田玉一帶,農家打莊整地、挖渠開溝常會翻出成堆的白骨,這是誰的遺骨?為什麼會暴屍荒野?很少有人能夠說清楚。據單家集的民眾反映,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生產隊組織社員開挖水渠時,就發現了大量的人骨和馬骨,一坑一坑地埋著,最厚疊壓骨層達2米左右。
1984年文物普查時,普查隊的同志從白骨中還發現了成捆的鐵箭頭和鐵質兵器.1988年,西吉文物部門在距興隆鎮18公里的硝河鄉(德勝寨),還徵集到一頂西夏時期士兵使用的銅頭盔,該頭盔是我區館藏文物中的一件孤品,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在電視劇《賀蘭雪》拍攝中,它作為少有的幾件實物資料,為服裝道具製作提供了樣板。1998年,西吉縣文物管理所在紅崗遺址發現一坑道中埋有人、馬頭骨幾百個,有的人頭骨、馬頭骨上還插著鐵箭頭。1999年興隆鎮維修糧庫圍牆時,挖出一個長度100多米、厚度1米的屍骨層,人骨、馬骨相互疊加,其狀慘不忍睹。2009年西吉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陳田玉村北紅崗遺址沿山崖邊,到處是層層的白骨,有距崖頂幾米的,也有距崖頂十幾米的,並且在農民取土時,還挖出豆綠瓷盞、銅(鐵)箭頭、四系灰陶背壺、馬刺、瓷蒺藜、將軍罐、陶燈、鐵琉球、瓷片、鐵甲和一把鐵刀,鐵器出土後基本腐爛。插在人馬頭顱的鐵箭長約6公分左右,三角菱形,證明西夏當時使用武器主要是鐵器,這與史料記載吻合。
在寧夏的考古隊努力下,相關一系列文物的出土進一步有力證明好水川之戰古戰場,在寧夏西吉縣興隆鎮王溝、陳田玉、姚杜村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