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年至1860年間發生於中國本土,英國與法國趁中國太平天國起義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連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又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英法聯軍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戰爭”。
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至今,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全力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史稱同治中興。
背景
1851年太平天國大舉起事後,席捲華中、華南許多省份,給清廷統治帶來重大的打擊。
1854年至1856年間,爆發奧斯曼、英國、法國與俄國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戰敗,因而轉向東方發展。1857年,印度發生民族大起義,失敗後印度徹底淪為英國殖民地。看到英國在東方的成功,法國也開始謀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
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第34條規定“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候十二年後,兩國派員公平酌辦”。根據《南京條約》中的利益均沾原則,英、法、美三國在1854年和1856年兩次提出修約要求,俄國也趁機謀求利益;但四國的修約要求並沒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許,於是列強開始謀求興兵藉口。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廣東民間排外活動時有發生。當時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採取默許態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置諸不理。終於,發生於1856年10月的亞羅號事件,成為了英、法聯合出兵中國的導火線。
導火線
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後對葉名琛發出修約照會,不得要領。1856年10月8日發生亞羅號事件,葉名琛對英態度強硬,毫無誠意,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此舉令英國方面極為不滿,復以英國企圖修改《南京條約》亦遭清朝拒絕。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占虎門口內各炮台。27日,英艦炮擊督署,葉“危坐二堂,絕無懼色”。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督署後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香港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後退出省河。
另一方面,法國神父馬賴之西林教案,廣西知縣並無循西方通行途徑處理,在沒有告知法國領事館的情況下處死馬賴,令法國方面極為不滿。中國違反了應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領事的條約義務,導致現今仍無法確定馬氏涉及清朝主張的死刑罪行。英法兩國遂以此為由聯兵攻打中國。英法還聯合美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外交代表以東正教團監護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後來則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藉機漁利。
第一次英法聯軍
入侵廣州
1857年9月英法聯軍抵達廣東洋面。11月,英使額爾金、法使葛羅、美使列衛廉與俄使普提雅廷齊集香港。12月12日,額爾金、葛羅分別對葉名琛發出以10日為限的通牒,12月28日英法聯軍對廣州發起攻擊,次日攻陷。1858年1月5日,俘虜了總督葉名琛。
1月9日英法總局宣布與剛被復職的巡撫柏貴(實際為魁儡)共同治理廣州,並於2月11日自行解除封鎖和恢復廣州的對外貿易,廣州便一直由英法聯軍控制直到戰爭結束。
1858年3月,四國公使同往上海。兩江總督何桂清要求他們返回廣東。而四國公使決定集結軍艦,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達白河口。4月24日,再照會北京,限六日內派全權大臣談判。直隸總督譚廷襄斡鏇拖延。然後同4月英法聯軍北犯大沽口。
第二次英法聯軍
大沽口戰役
5月20日,英法聯軍攻占大沽炮台,兵臨天津。6月13日大學士桂良及吏部尚書花沙納與俄國特命全權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簽訂《中俄天津條約》。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納在天津海光寺與英、法、美三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1859年6月,英法發艦帶同新任駐華公使,前往北京換約及建立使館。按西方慣例,鹹豐帝得接見代表本國的公使見面。而鹹豐不欲與外國使臣見面,於是命僧格林沁暗中誘擊兩國部隊,雙方在大沽口發生炮戰,英法軍受創而去。
第一次大沽口之戰
1857年12月廣州被攻陷後,英法軍意圖繼續北犯,逼迫清朝簽訂條約。1858年4月,英法軍艦載有2600多人抵達大沽口。5月20日聯軍以6艘炮艇掩護陸戰隊近千人向炮台側面登入,清軍發炮反擊,殺傷近百位聯軍士兵。直隸總督譚廷襄卻棄守逃亡,炮台守軍孤立無援,清軍大約300多人戰死,南北炮台陸續被聯軍攻占。5月26日聯軍沿河到達天津城。6月中在英、法、美、俄公使的脅迫下,清朝簽訂了天津條約。
經過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後,僧格林沁奉命加強防務,修復戰後的炮台。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國公使到達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入,並由清軍保護到北京換約,但遭到拒絕,雙方不久便展開戰爭。
6月25日,英法聯軍發兵進攻大沽口,英海軍司令賀布親自帶領12艘軍艦從攔沙江開往海口,下午3時賀布下令攻擊炮台,清守軍也開始發炮反擊,火力充分發揮下,過不久多艘英法軍艦遭受損傷,賀布本人也受傷。下午4時有4艘聯軍軍艦被擊沉,過了一小時後賀布下令從海口南岸強行登入,但還是被清軍炮火轟擊造成死傷,而且地面泥濘難走。英法聯軍也遭到清守軍及從新河來增援的騎兵攻擊,到了晚上聯軍再繼續進攻,但又有死傷,激戰整夜後聯軍撤退到杭州灣。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唯一一次的勝利。
由於聯軍的進攻失敗,引起英法方面極度的不滿,聯軍便大舉入侵大沽口。先從北塘登入後陸續拿下新河、塘沽,接著從大沽炮台北側進攻,清軍在奮戰後潰敗,北炮台被聯軍攻下。之後僧格以鹹豐帝的命令放棄南炮台,剩餘清軍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聯軍的控制。
進軍北京
1860年7月英法援軍大舉來襲,在大沽口擊敗清軍後,北上進兵天津。8月23日清朝派欽差大臣桂良、恆祺與聯軍代表額爾金在天津議和。無奈由於駐軍北京問題導致議和失敗,聯軍繼而進軍北京。
清政府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到通州南張家灣議和。由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並擄去英國派往負責洽談停火之談判代表巴夏禮和士兵等39人。隨後英法聯軍攻陷通州,進而在北京東郊八里橋與清軍決戰,僧格林沁部全軍覆沒。9月22日鹹豐帝等則以北狩為名逃奔熱河避暑山莊。
火燒圓明園
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中國皇室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聯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兩天,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10月,聯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欣出面代表議和,除了完成《天津條約》的換約外,加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以為《天津條約》的補充。
續增的條款包括:
• 開天津為商埠
• 割九龍給英國
• 準許華工勞務出口
• 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和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此條系擔任翻譯的法國傳教士孟振生私自在中文本上所加)
• 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俄國漁利
1856年,趁英法聯軍進攻廣州,俄國派普提雅廷為公使,與清政府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之際,以武力強迫清廷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中國割讓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國,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劃作中俄共管。另一方面,俄國伺機介入調停,普提雅廷先於英法美三國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天津條約》。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俄國新任駐華公使伊格那季耶夫以「調停有功」為由,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政府與俄國簽訂了《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為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1864年,俄國強迫清政府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占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土地。
影響
清朝
• 喪失大片領土。除割讓給英國九龍半島外,割讓給沙俄的領土達150萬平方公里,奠定了後來中華民國的版圖基礎。
• 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全力鎮壓太平天國維持統治。《北京條約》完成簽約後,英、法、俄等公使就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認真「履行條約」,就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62年1月,清政府對太平天國事件確立了「借師助剿」的方針,引用外國軍隊來幫助其鎮壓內亂。
•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占領京城,火燒圓明園,對中國文化和心理都造成了沉重打擊,滿清王朝痛定思痛,決定“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始“洋務運動”,並隨著太平天國的覆滅,清朝統治得已穩固史稱同治中興。
俄國
• 在東方取得不凍港海參崴,俄羅斯太平洋艦隊長駐,後續建設西伯利亞鐵路,鞏固東方勢力,並在1894年甲午戰爭後,與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繼續南下將滿州化為勢力範圍與日本北上發生衝突,導致1904年的日俄戰爭。
日本
• 面對俄羅斯取得烏蘇里江以東土地(日本稱為沿海州),獲得不凍港海參崴後續並興建西伯利亞鐵路,與日本只相隔日本海使日本飽受威脅,成為1919年日本出兵俄羅斯遠東共和國的原因。
教訓
首先是政治腐敗,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對外妥協投降不抵抗,軍事上必然失敗。而三次大沽抗登入作戰的實踐證明,只要認真備戰,清軍仍可能取勝。
其次是清軍武器裝備落後。當時英法聯軍已裝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發射圓錐形彈丸的線膛後裝步槍、線膛後裝火炮以及便於淺水航行的蒸汽炮艇等),而清軍的裝備卻仍停留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的水平(仍是冷兵器、鳥槍、抬槍和發射球形彈丸的前裝炮),炮台露天式建造,經不起炮火的猛烈轟擊。
再是戰術笨拙落後。英法聯軍注意水陸協同作戰,以強大炮火掩護陸軍登入,陸上戰鬥採取散兵戰術,而清軍則如井底之蛙,墨守陳規,忽視陸地縱深設防,不懂散兵戰術,所以一敗再敗。如在張家灣、八里橋之戰中,由於清軍缺乏大規模近代野戰的訓練和經驗,加之馬隊使用不當,雖擁有數量的優勢和本土作戰的有利條件,也未能取勝。
清政府卻對此渾然不知,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清王朝和以它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制度的沒落。此次戰爭的失敗,使外國侵略勢力擴展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內地,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給中國人民帶來沉重災難。
文化資產
1、圓明園遺址:1988年指定為全國重點文物,屬古遺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英法聯軍焚毀,僅存遺址。1988年被中國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圓明園遺址的中部和東部成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2、大沽口炮台:1988年指定為全國重點文物,屬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位於天津市塘沽區,最初建於明代,清代繼續維修擴充,維持中國北方海防。1859年英法聯軍入侵時,被大沽口炮台炮火重創,只得繞道北塘口進攻北京。1900年八國聯軍大沽口炮台失陷,根據辛丑條約清廷將炮台拆毀。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