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是元至元十三至十五年(南宋景炎元年至祥興元年,1276—1278年),在忽必烈滅宋之戰中,文天祥率軍進攻江西的抗元作戰。

戰爭過程

元至元十三年二月,宋廷臨安(今杭州)降元。五月,陳宜中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在福州擁立趙昰繼帝位。陳宜中任左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世傑任樞密副使;陸秀夫任簽書樞密院事;文天祥任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文天祥提出回溫州(今屬浙江)組織水軍,由海道收復兩浙的建策,為陳宜中所阻。七月,文天祥以樞密使、同都督,開府於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募兵抗元。鏇轉至汀州(今福建長汀)。文天祥遣督謀趙時賞、咨議趙孟?將一軍取寧都(今屬江西);參贊吳浚取雩都(今江西於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等自江西起兵來會,聲勢大振。但因南劍州於十一月降元,陳宜中、張世傑等奉趙昰逃往海上,元軍得以長驅入閩,文天祥被迫移屯漳州(今屬福建),進攻江西之軍也相繼退出。十四年三月,文天祥率軍復梅州(今屬廣東),整訓軍隊。五月,文天祥親率大軍進攻江西。六月,大捷於雩都,開府於興國(今屬江西)。文天祥的初勝,鼓舞了江西抗元勢力。統兵數萬的江西安撫副使鄒鳳至興國相會;撫州(今屬江西)隱居家中的何時也聚兵入崇仁(今屬江西)返正,以應同都督;文天祥的兩個妹夫孫桌、彭震龍也以龍泉(今江西遂川)、永新(今屬江西),至興國會文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今江西修水、武寧、永修西北)三縣豪傑皆表示聽從節制。文天祥因勢利導,分兵三路進攻:以督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率兵數萬攻贛州(今屬江西);安撫副使鄒鳳率贛州諸縣兵攻永豐、吉水(均屬江西);招撫副使黎貴達率吉州諸縣兵攻太和(今江西泰和)。七月,文天祥所部復贛州九縣,吉州八縣復其半,軍勢大振。寶慶(今湖南邵陽)的張虎衡山(今屬湖南)趙瑤司空山(今安徽太湖北)的張德興傅高等,皆起義回響。元軍為進討文天祥以塔出為右丞,麥術丁為左丞、李恆等為參知政事,於江西隆興(今南昌)設行中書省。八月,李恆遣軍援贛州。以鐵騎衝擊圍城的趙時賞,趙孟?軍,宋軍潰敗,趙孟?收殘兵退保雩都。與此同時,李恆親率精兵偷襲同都督府,文天祥不意李恆猝至,倉皇北撤,欲與永豐的鄒鳳會合。不料鄒鳳軍先潰,文天祥退至方石嶺(今江西吉安東南)被元軍追及,部將鞏信為掩護文天祥脫險,率一部兵擺疑陣全部戰死。文天祥退至空坑(今吉安境)被元軍擊潰,由小路得脫。趙時賞等亦於贛州撤退時,被俘死。張汴、劉欽為亂兵所殺。文天祥收集殘部屯駐南嶺(今廣東紫金南),整肅軍隊。十五年,在潮陽(今屬廣東)與鄒鳳、劉子俊等部會合,軍勢稍振,乃進兵討盜匪陳懿,陳懿戰敗,引元軍攻潮陽,文天祥率部向海豐轉移,至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鄒鳳自殺,劉子俊被俘死,所部潰散。

文天祥等抗元失敗及南宋滅亡

德元年(1275年),伯顏率元軍入臨安,南宋的趙昰、廣王趙昺逃到了婺州(今浙江金華),後又逃到溫州,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接著,又南下福州。德二年(1276年)五月一日。趙昰被擁為帝,是為宋端宗,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兼都督,以尚在江北揚州抗元的李庭芝為右丞相,以抗元將領張世傑為樞密副使,以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文天祥被伯顏扣留以後,拒絕投降北上,在鎮江逃脫,於五月下旬趕到福州,被任命為右丞相兼知樞密院事。但他與左丞相兼都督的陳宜中議論難和,遂外出組織軍民抗元。文天祥先到南劍州,又到汀州,組織收復失地,但大勢已去,難以挽回。這年十一月,南劍州宋軍向元軍投降。接著福州宋軍也向元軍投降,宋端宗等只好登上海船,在海上避敵。十二月,他們逃到了廣東甲子門,文天祥則於景炎二年(1277年),從汀州移屯漳州,又往惠州。五月間,文天祥反攻江西,進入會昌,六月,又入興國,臨川、南昌等地的軍民紛紛回響,給了元軍沉重一擊。不過,文天祥組織起來的這些民兵,戰鬥力不強,很快就被元軍擊潰,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軍俘擄。文天祥只好收拾殘兵奔循州,駐南嶺。
這時,十一歲的宋端宗於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病死,八歲的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陳宜中看到形勢不妙,再次逃跑,朝政由張世傑、陸秀夫主持。張世傑曾派兵攻打雷州,失敗之後,退到山。文天祥則繼續組織抗元,於十一月進入潮州,討伐叛徒陳懿、趙興。趙興被處死,陳懿逃走。正是由於陳懿的出賣,文天祥在五坡嶺再次被元軍俘擄。他後來被押到大都,堅貞不屈,於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殺,時年四十七歲。
在山的張世傑、陸秀夫,堅持誓死抵抗,要與元軍決一死戰。祥興二年(1279年),張世傑與元軍在海上決戰,兵敗突圍,遇颱風溺死。陸秀夫見大勢已去,背著趙昺投海自盡,其他將領雖幾經衝殺,亦溺水而死。南宋遂告滅亡。

點評

:文天祥在南宋垂亡之時,起兵抗元,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但因得不到張世傑等人的支持,勢孤力單,且進攻江西又多方出擊,久攻堅城,致兵力分散,終於失敗,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