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清鹹豐三年)5月至1857年12月,在太平天國運動中,太平軍保衛江蘇鎮江的防禦作戰。 1853年3月底,太平軍占領鎮江。殿左一指揮羅大綱、木一總制吳如孝率軍駐守,加高緘牆,掘深城河,修築炮台,駐泊水師,北通瓜洲,護衛天京(今南京)。清軍江南大營統帥向榮先後派提督鄧紹良、總兵音德布等率陸師8000人往攻,總兵和春等率水師助戰。7月18日,鎮江守軍出攻,擊潰清軍。清廷革鄧紹良職,命和春署江南提督。和春建大營於鎮江東丹徒鎮,伺機再攻。年底,清廷又以已革湖南提督余萬清統鎮江軍務。太平軍由於精銳相繼北伐、西征,天京地區兵力不厚。鎮江守軍僅三五千人,雖多次擊退清軍進攻,但只能據守城垣,截斷漕運並牽制清軍,無力攻破江南大營,亦無力向蘇南發展與上海小刀會起義軍相呼應。1854年7月,因廬州(今合肥)被圍,羅大綱奉命援皖,鎮江城防由殿左五檢點吳如孝主持。是月,清軍廣東水師駛抵鎮江江面,鎮江與天京水上交通受阻,防務吃緊。11月中下旬,天京派兵增援,在高資一帶與清軍接戰失利,被迫退回。1855年2月,上海小刀會起義被鎮壓,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率清軍轉攻鎮江。鎮江守軍雖頑強守御,但兵力單薄,形勢日趨不利。天京受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圍困,亦岌岌可危。1856年初,東王楊秀清從上游調集重兵,令燕王秦日綱、冬官正丞相陳玉成、地官副丞相李秀成等統率東援鎮江。2月初至3月中旬,秦日綱等率軍相繼突破東陽、龍潭、下蜀、高資、湯頭一帶清軍堵截,於3月18日與鎮江守軍會師。4月2日夜,秦日綱留軍一部協守鎮江,自率大隊渡江北攻揚州,取糧接濟鎮江,並解瓜洲之圍。秦日綱北渡後,吉爾杭阿、余萬清等又兵圍鎮江。5月下旬,秦日綱等自瓜洲渡江南返,31日攻破城西煙墩山吉爾杭阿大營。吉爾杭阿兵敗自殺。向榮聞訊,調兵增援。6月上旬,秦日綱統軍乘勝又攻破九華山清軍營壘30餘座。鏇於中旬自鎮江返回天京,與翼王石達開等合力攻破江南大營(參見一破江北江南大營)。鎮江形勢暫趨穩定。“天京內訌”後,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對鎮江防務無重大布置,新任江南大營統帥和春、幫辦軍務張國梁等督軍捲土重來,再圍鎮江。吳如孝率守軍力御,堅持至1857年下半年,援軍不至,城中缺糧,形勢危急。李秀成奉天王洪秀全之命往援,率部由安徽六安、霍山一帶東進,在和州(今和縣)渡江,12月下旬抵龍潭,同鎮江守軍取得聯繫,27日與吳如孝率守軍放棄鎮江、瓜洲西撤,
返回:著名戰役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