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之戰

潭州之戰

潭州之戰是指公元1275年,在忽必烈滅宋之戰中,知潭州李芾守潭州(今湖南長沙)抗擊元軍的作戰。潭州之戰,宋軍在孤立無援,守兵又少,依靠將士用命、軍民一心,堅守城池三個月。

基本信息

概述

潭州之戰是指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至十三年,在忽必烈滅宋之戰中,知潭州李芾守潭州(今湖南長沙)抗擊元軍的作戰。

戰爭經過

積貧積弱的南宋王朝到了它統治的末期,當道的外戚奸臣奢恣淫樂,賣官鬻爵,殘害忠良,政治更加腐朽,“國庫空虛,州縣罄竭”,經濟日益蕭條。

當南宋王朝國力虛弱難支,搖搖欲墜的時候,北方的蒙古族迅速倔起,於1206年建立了統一的蒙古政權。其後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孫們發動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擴張戰爭,先後征服和攻滅畏兀兒、吐善、西夏金國。隨後展開了大規模的攻宋戰爭。

在蒙古軍大舉南進之時,南宋許多地方的軍民為了保衛家園,浴血奮戰。潭州軍民也展開了抗擊蒙軍的英勇鬥爭。

第一次潭州之戰

1258年,蒙古軍正式發動了對南宋的全面進攻。蒙哥可汗親率主力進攻四川,命其弟忽必烈攻鄂州,同時命元帥兀良哈台自雲南攻廣西、湖南,並“約明年正月會軍長沙”。

1259年,兀良哈台率“四王騎兵三乾”及西南蠻族軍萬人從大理出發,經邕桂之境,進入湖南,連破辰、沅二州,直抵潭州城下。潭州軍民抗擊蒙古軍隊的戰鬥隨即開始。湖南制置副使向士璧親率潭州軍民血戰,擊退蒙軍前鋒,並遣將王輔佑、易正大率500精兵,在南嶽阻擊蒙軍後隊。兀良哈台所部自進入宋朝內地,“轉鬥千里,未嘗敗北”,似乎還沒有遇到過這么頑強的抵抗,“壁城下月余”不能取勝。此時,蒙哥所部正敗於釣魚城(今四川合州)下,蒙哥重傷身死。忽必烈雖已突破長江進圍鄂州,但聽到蒙哥死訊,即令兄良哈台北返,以奪取汗位,並派大將鐵邁赤率“練卒一千、鐵騎三千”南下岳州迎接。於是,兀良合台率部北歸,潭州之圍完全解除。這是潭州軍民的第一次抗蒙元之戰。

第二次潭州之戰

忽必烈北返後,經過一系列策劃,終於奪得汗位,接著又於1271年(元至元八年)正式定國號為元。在這一系列變故發生的過程中,忽必烈的大軍也加緊了滅宋的進程。1273年元軍攻下華中重鎮襄陽、樊城,南宋門戶洞開,形勢急轉直下。元軍順漢水長驅東下,強渡長江,次年鄂州投降。元右巫阿里海牙率元軍一部南下直逼湖南。1275年3月,元軍攻打岳州,駐軍於洞庭湖中的高世傑先降,既而總制孟之紹以城降。4月,江陵陷落,常德府、鼎州、澧州守將相繼出降。元兵駐巴陵縣黃沙,一部成兵常德,並繼續南進,圍攻潭州。潭州軍民在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李芾率領下,又展開了一場英勇的保衛戰。

李芾,字叔章,衡陽人。初以祖蔭補南安司戶,累官至臨安府尹。他為人剛介,辦事公正,不畏強暴。他在湖南幾處地方當過官,作祁陽尉時,賑荒即有聲名;到永州做官時,有一夥強盜為患,李芾與參議鄧帶1300人破其巢,將匪首蔣時選父子擒拿,餘黨遂平。湘潭縣多大家,常常使以前的縣官束手無策,李芾到任後,稽籍征賦,不避貴勢,賦役大均,受到百姓擁護。但因得罪當權的賈似道,被免職為民。

元軍攻陷鄂州後,宋朝廷重新起用李芾為荊湖提刑使,以加強地方守備。賈似道兵潰蕪湖後,李芾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使。當時北路州郡都已失陷,潭州形勢嚴峻,有人勸他不必赴任。李芾慷慨地說:“吾世受國恩,雖廢棄中,猶思所以報者,今幸用我,我以家許國矣!”

1275年7月,李芾攜家眷赴潭州任。此時,元朝大將阿里海牙的數萬大軍已經南下,元軍游騎已到湘陰、益陽諸縣,潭州守軍早已調赴前線。潭州城內,人心惶惶,一夕數驚。受命於危難之際,李芾鎮定自若,加緊進行守城的準備。他緊急召集城內尚能作戰的軍民約3乾人,又約請湘西苗民為援,同時儲備糧食,整修器械,加固城垣。

9月,元軍抵達潭州城下,李芾督率諸將分兵守御,城中丁壯皆編為什伍,協同作戰。圍城日久,城中矢盡,李芾令百姓將廢箭磨光,配上羽毛,用以再射;鹽盡,則將庫中鹽席焚毀,取灰再熬,分給兵民食用;糧絕,則捕雀捉鼠充飢。有將士受傷,李芾親自撫慰,給以醫藥。他又日夜巡視城堡,深入兵民之中,以忠義勉勵部屬。元兵派人來招降,被李芾抓住,即當場誅殺。

經過3個多月的苦守,援兵不至,城池危在旦夕。和李芾一道守城的長沙人尹谷(字務實,被聘為參謀)聽到元兵已登城,乃積薪閉戶,全家人坐在一起,舉火自焚。鄰居來救,只見尹谷正冠端績危坐於烈焰中,全家老少葬身火海。李芾聞訊趕到,感嘆不已,以酒祭奠,嘆道:“務實真男子也,先我就義矣!”尹谷殉難的那一天正是農曆除夕之日,李芾留賓佐會飲,晚上傳令,手書“盡忠”二宇為號,決心與長沙共存亡。眼看城破在即,李芾端坐熊湘閣,令部將沈忠將他的全家老少一一處死後,積薪焚屍,然後自刎而死。沈忠放火焚燒熊湘閣,再回家殺了自己的妻子,然後縱身火海。

訊息傳出後,全城官兵居民殺身殉國者甚眾。嶽麓書院的幾百學生,在保衛潭州的戰鬥中,英勇無畏,城破後,大多自殺殉國。與李芾協力困守城池的安撫使參議衡山人楊疆,善於出奇應變,奮勇守城多次立功,城破後也跳水自盡,妻妾奔救無及,也一道殉難。長沙百姓在城破後,亦堅強不屈,誓死不為元軍浮虜,“多舉家自盡,城無虛井,纜林木者,累累相比。”

激烈而悲壯的潭州保衛戰雖然失敗了,但是李芾率領長沙軍民死守潭州的壯舉,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在長沙燦爛輝煌的歷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明成化年間,人們為了紀念李芾,在他殉難的熊湘閣修建了李忠節公祠。大學士李東陽並為此作記,還在《長沙竹校詞》里稱頌李芾的氣節:

“馬殷宮前江水流,定王台下暮雲收。有井猶名賈太傅,無人不祭李潭洲。”

潭州軍民抗擊元軍的戰鬥長達3個月之久,使元軍遭受重大傷亡,元諸將十分惱怒,準備屠城報復。其時在潭州的寧鄉人歐道獲悉後,不顧安危,立即前往阿里海牙大營。臨行前有人勸阻,他答道:“我一人即使受刀砍斧劈,又有什麼可惋惜的!假如能使百萬性命免於殺戮,我此行不是很值得吧?”阿里海牙被他的勇氣和言辭所打動,答應不再掠殺。長沙城終於得以保全。歐道的學問膽識與李芾等人的道德節操一樣有口皆碑,傳誦千古。

元至元十二年二月丁家洲之戰後,元軍主力迅速東進,占領建康(今南京)、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留駐鄂州(今武漢武昌)的右丞阿里海牙,率軍攻降岳州(今屬湖北)、江陵(今屬湖北)等地,湖北州縣相繼降附。阿里海牙遂率軍攻取湖南。元至元十二年七月,宋湖北提刑李芾被擢為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李芾至潭州,倉卒徵集守軍不滿3000人,又聯合溪峒少數民族為後援。命劉孝忠總統諸軍,屯儲糧食,製作軍器,柵江修城。

元右丞阿里海牙分兵一部戍常德(今屬湖南),率主力趨潭州。李芾聞迅急遣於興率軍至湘陰(今屬湖南)阻截,被擊敗,於興戰死。九月,李芾再遣援軍,未及出發,元軍已至潭州,開始圍城。李芾登城指揮諸將分地防守,城內居民也自動組織起來,助軍守城。十月,阿里海牙至潭州,連營環鎖,重兵圍城,使廣西、湖南衡州(今衡陽)宋軍不敢赴援。元水軍溯江而上,破李芾所置木樁15處,拔城西柵,射書城中招降,李芾不應。阿里海牙乃令決隍水(護城河水),豎雲梯,攻西城。李芾親冒矢石督戰,劉孝忠等率軍奮力抗擊。阿里海牙身中流矢,創甚,督軍攻城益急。

參知政事崔斌率軍夜集柵下,黎明登城不利,遂令將士銜枚潛登城西北鐵壩,攜帶芻秸,焚其角樓,並豎木柵於城上,次日晨,布雲梯鼓譟而上,城破。宋湖南安撫司參議楊霆揮兵巷戰,又築月城,增強防禦,將元軍擊退。十二月,元軍加強攻勢,阿里海牙令諸軍分地圍城,配以炮攻,進攻鐵壩,劉孝忠被炮擊傷,不能作戰。有的將士產生動搖,李芾以忠義激勵將士,誓死禦敵。宋軍守城三月,大小數十戰,雖屢挫元軍,但城內兵、財匱乏,力不能支。十二年正月初一,阿里海牙總結攻城不利的教訓,令將士身先士卒率兵攻城,前軍登上城頭,後軍蟻附而上,潭州城破。宋將劉孝忠吳繼明以城降。李芾全家自殺,城內居民也多舉家自殺。  

歷史點評

潭州之戰,宋軍在孤立無援,守兵又少的情況下,依靠將士用命、軍民一心,堅守城池三個月。元軍雖眾,但卒伍前驅,諸將安其後,以致久攻不克,後改為將帥身先士卒,一舉破城。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