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遼乾亨二年(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在宋遼戰爭中,遼軍進攻雁門(今山西代縣),被宋戍邊軍將潘美偕楊業率部擊敗的作戰。戰役詳情
宋攻遼高粱河之戰後,太宗趙光義因敗,乃於河北、河東各要地,積粟屯兵,部署防禦,以抗擊遼軍進攻。遂命潘美為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楊業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分領所部駐守三交口(今山西太原北古城村)、代州(即雁門),捍邊御遼。
乾亨元年(979年),遼攻滿城(今河北滿城北)戰敗後(參見滿城之戰),繼於二年三月,遣大軍攻雁門。時潘美率兵巡撫至代州,即令楊業領麾下數千騎自西陘(今山西代縣西北西陘寨)出,沿小陘迂迴至雁門北口;自率所部出正面,合擊大敗遼軍於雁門北嶺,斬殺其節度使、附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鎧甲、革馬甚眾。
980年,遼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率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向雁門關進發,這是遼國向北宋發動的第二次大舉南侵。
雁門關地處北宋與遼交界地帶,是北宋防禦遼國進攻的重要關口,守將楊業時任州刺史。楊業即世傳“楊家將”中楊繼業的原型,驍勇善戰,外號“楊無敵”。此時,楊業麾下僅有守軍數千人,面臨大敵來攻,他急遣信使請求節制西北邊疆軍事、正駐守太原的潘美發兵援助。
而潘美卻拒不發兵。他以為,雁門關雖是戰略要地,但只能暫時阻擋遼兵的攻勢,並不能用來堅守以長期拒敵。因此,潘美只是積極準備固守太原,沒有發兵援助楊業固守雁門的打算。
遼兵已至雁門關,潘美卻按兵不動,僅憑楊業的數千兵馬守關,勢必無法抵擋蕭咄李的十萬大軍。在此危急關頭,楊業只得冒險設計,欲用奇兵襲擊遼軍統帥的指揮部,“擒賊先擒王”,若遼軍統帥被擒獲,則遼之十萬大軍可不戰自潰。以數千騎襲擊敵人十萬大軍,誠為至難至險之事,而事已至此,楊業別無選擇。
計議已定,楊業留副將守雁門關,自己則率“麾下數千騎自西徑而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楊業乃是採用從敵人背後發動突然襲擊的戰術,一舉將遼軍擊潰的。
當時,遼軍正在準備進攻雁門關,沒料到宋軍會在背後猛插一刀,又不知宋軍到底有多少人馬,頓時大亂,紛紛逃竄。
混戰中,楊業判斷遼軍統帥必在中軍旌旗簇擁之處,於是率軍猛攻遼軍中軍。只見遼軍旗鼓簇擁之處,有一人騎著一匹高大駿馬,楊業知此人必是遼軍主帥,乃率眾擊之。騎駿馬者正是遼軍統帥蕭咄李,在宋軍的猛烈衝殺下,其左右衛兵皆被衝散,蕭咄李竟被宋軍斬殺。
蕭咄李一死,遼軍頓時成了一盤散沙,皆無心戀戰。守衛雁門的宋兵見楊業襲擊成功,也開關殺出,遼軍大潰,退至大同。楊業揮軍追殺,擒獲遼軍都指揮使李重海而還。
楊業以少勝多、取得雁門關大捷的訊息傳至太原,潘美不信,及查證屬實,頓時惱羞成怒,妒火中燒,竟上疏宋太宗,劾奏楊業之短。幸好宋太宗此時還算明智,將潘美的“謗書”封好,遣使送給楊業看,並升楊業為領雲州觀察使。兼代、鄭南州刺史,算是對楊業雁門關大捷的獎賞。
意義
雁門關大捷是宋遼戰爭中宋朝為數不多的勝仗之一。楊業在大敵臨關的危急時刻。毅然實施背後襲擊之中軍的戰術,而不是被動地據關防守,變被動為主動,其膽其識,極為卓越。
宋朝戰爭列表
隋朝戰爭列表
隋統一戰爭 | 豐利山之戰 | 高熲攻陳之戰| 突厥攻隋之戰 | 可洛賅山之戰 | 隋反擊突厥之戰 |白道之戰 | 高越原之戰 | 隋滅陳統一戰爭 | 狼尾灘之戰 | 歧亭、延州之戰 | 白土崗之戰 | 湘州之戰 | 南定州之戰 | 隋平江南之戰 | 隋擊突厥之戰 | 隋擊達頭可汗之戰 | 楊素擊突厥之戰 | 隋平李佛子之戰 | 隋平楊諒之戰 | 隋攻林邑之戰 | 隋擊契丹之戰 | 隋擊吐谷渾之戰 | 隋末農民戰爭 | 隋煬帝第一次攻高麗之戰 | 隋煬帝第二次攻高麗之戰 | 隋平楊玄感之戰 | 隋煬帝第三次攻高麗之戰 | 雁門之戰 | 大海寺之戰 | 雀鼠谷之戰 | 李淵擊突厥之戰 | 石子河之戰 | 河間之戰 | 黑石之戰 | 洛南之戰 | 黎陽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