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南宋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金正隆六年至大定四年,1161—1164年),在南宋軍民抗金戰爭中,宋忠義軍將領魏勝率部據海州(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抗擊金軍進攻的作戰。
經過
紹興二十九年,金海陵王完顏亮恃累世強盛,決意興師攻宋,施行虐政,激起各地軍民反抗。三十一年七月,魏勝探知金軍大舉進攻,遂乘機聚宿遷(治今江蘇宿遷西南古城)忠義軍起義。八月初一,北渡淮河,攻克漣水軍(今江蘇漣水),乘勢進抵海州。金將高文富閉城自守,魏勝乃施疑兵計,令軍多張旗幟,大舉煙火,以詐攻取州城,殺抗拒者千餘人。
繼收復州轄懷仁、朐山、東海、沭陽諸縣,聲勢大震。魏勝自稱制置司前軍都統制,招募義勇,整編隊伍,分忠義兵為5軍,據險設防,嚴陣以待。金同知海州事蒙括鎮國率兵萬餘奪海州,魏勝聞知,預設伏州北新橋。及金軍至,伏擊大敗金軍。十月,聞沂州(治今山東臨沂)蒼山義軍遭金軍圍困,乃提兵往救,陷伏被圍。魏勝冒刃突圍後,料金軍必復攻海州,乃佯弱退兵,誘金軍追擊,以解蒼山之圍。金軍果撤圍尾追,至海州連攻7日不克。魏勝督軍突起反擊,再敗金軍。鏇完顏亮舉兵渡淮,又慮魏勝威脅側後,再次分兵數萬攻海州。
時浙西馬步軍副總管李寶率舟師於東海登入,與魏勝軍內外夾擊,先後於新橋、關子門、砂堰連敗金軍。次年,金復遣五斤太師發諸路兵20餘萬往攻海州,魏勝選勇士3000餘騎,拒守石闥堰,憑險阻擊,屢挫金軍攻勢。及金軍盛集,魏勝再施疑兵,偃旗息鼓,寂若無人。金軍驚疑,數日不敢進兵。後金軍植雲梯,置砲石,負土填壕,四面合圍;俟金軍逼近,城中突然鳴鼓張旗,矢石齊發,投火牛,曬鎔液,反擊3晝夜。金軍死傷甚眾,乃罷攻,修城壘,阻河道,欲長圍久困。
魏勝則示形用兵,晝遣奇兵襲擾,夜出精兵掩擊金營,焚其攻城具械。鏇又得李寶遣軍救圍,合擊大敗金軍於北砂巷。隆興元年(1163年),為遏制金軍,魏勝創製如意戰車數百輛,砲車數十輛,與金軍對戰,行則載運輜重,止則環為營壘,配以弓弩箭,堅守海州地域。金軍屢戰失利後,每見“山東魏勝”旗號,即避戰而遁(參見海州之戰)。
二年,宋廷以議和撤海州戍兵,命魏勝徙知楚州。十一月,金南征都統徒單克寧乘和議未決,宋軍防禦懈怠之機,率軍突襲清河口(今江蘇淮陰西)。魏勝率諸軍阻擊,鎮江都統劉寶藉口與金議和,拒不出兵相助,致魏勝孤軍懸進,苦戰竟日,矢盡援絕,英勇戰死,楚州(今江蘇淮安)失陷。
評價
此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城邑防禦戰的典型戰例,魏勝知兵善戰,能攻善守,率領忠義軍攻占並堅守海州數年,巧施疑兵,屢敗金軍。所制如意戰車、砲車,為金軍所懼,打擊並牽制了金軍南下進攻的計畫。
相關人物
魏勝(1120—1164),字彥威,淮陽軍宿遷(今屬江蘇)人。
少應募為弓箭手,移居山陽(今江蘇淮安)。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1131)七月,金軍即將南犯,魏勝率義軍300人,渡過淮河占領漣水。八月初,又“率其徒數百人至海州,自稱制置司前軍,大兵且繼至”,金守將高文富(多)閉城門拒守,魏勝在城外多樹旗幟、舉煙火,魏勝率部眾攻上城頭,民眾又開城門,魏勝遂占領海州,附近各縣也紛紛歸降(參見魏勝抗金起義)。南宋隨後任命魏勝為統制忠義軍馬。魏勝又一度出兵攻入沂州。同年十月,金軍圍攻海州,浙西副總管李寶率水師登入擊退金兵(參見陳家島海戰),魏勝被任為海州知州。紹興三十二年五月,魏勝升任山東忠義軍都統制,仍兼海州知州,金軍又圍攻海州,金帝完顏亮被殺於揚州後,金軍撤圍退兵。
隆興元年(1163),樞密使兼都督張俊派賈和仲任山東、河北路招撫使,置司海州。魏勝被誣告,因而改任京東路副總管、都督府統制,駐紮建康府。不久,張浚得知魏勝被賈和仲誣陷,恢復魏勝舊職重回海州。隆興二年,因宋金議和,改命魏勝為楚州知州,專守楚州西南的清河口,淮東安撫使劉寶守楚州。金將徒單克寧進攻魏勝於淮陰東十八里口,“魏勝取敝舟鑿其底,貫以大木列植水中,別以船載巨石貫以鐵鎖,沉之水底,以塞十八里口及淮渡舟路”。魏勝抗擊金軍,“自卯至申,勝負未決”,金軍又增派援軍,魏勝全力抗戰,並向李寶求援,李“寶在楚州,相距四十里,堅謂方講和,決無戰事,迄不發一兵”,魏勝援絕箭盡,仍依土崗列陣,堅苦抗擊,以步兵列前,騎兵殿後,魏勝中箭落馬而死,終年45歲(參見海州之戰)。贈保寧軍節度使,謚忠壯。
魏勝生前只是中級武官,戰功亦僅是攻占海州,血戰淮陰,完全不能和獨當一面、戰功顯赫的許多大將相比,甚至不及眾多的中級武將。史學家章穎將他列入“南渡四將”,這不僅因為魏勝忠心報國、戰死疆場,更因為他是“山東忠義之冠”,代表著抗金陣營中的忠義軍這支重要抗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