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滅北漢之戰

宋滅北漢之戰

宋滅北漢之戰是指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攻滅北漢的作戰。宋滅北漢之戰的勝利,結束了自唐中期以來,武人專權,藩鎮割據,中國長期處於動亂局面,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基本信息

概念

宋滅北漢之戰是指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宋太宗趙光義率軍攻滅北漢的作戰。

原因和背景

宋滅北漢之戰宋滅北漢之戰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為剷除割據政權,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與其主要謀臣趙普,參考後周顯德二年(955)北部郎中王朴所獻“平邊策”,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戰略方針,準備首先吞併南方各割據政權,在取得南方雄厚的人力物力後,再集中力量對付北面的強敵遼國,消滅北漢。

北漢依仗遼國的支持,經常南下騷擾宋境,雙方衝突始終未斷。宋太祖雖然確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但在平定南方各國的過程中,因北漢比較弱小,且處於戰略要地河東,為阻遏其來襲,宋軍常對北漢以攻為守,先後發動多次進攻,企圖相機進取。

早在宋乾德元年(963)七月,趙匡胤在平定荊湖謀伐後蜀之際,就曾派安國節度使王全斌等進入北漢邊地。北漢向遼乞援,欲予宋以反擊。王全斌等則乘遼尚未發兵,奪占北漢樂平(今山西省昔陽縣)並攻打遼(今山西左權縣)、石(今山西離石縣)二州。次年正月,宋軍又來進攻遼、石等州,遼州刺史杜延韜降宋,北漢再次向遼告急。遼帝耶律璟發騎兵6萬馳援,將宋軍擊退。

宋開寶元年(968)平定後蜀之後,北漢國主劉鈞剛死,人心未定,趙匡胤突然轉兵大舉進攻北漢。八月,宋太祖命昭義節度使李繼勛,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微南院使曹彬、棣州防禦使何繼筠、懷州防禦使康延昭、建武節度使趙贊等各率所部,分別自潞(今山西長治市)、晉(今山西臨汾市)二州進攻太原。九月,北漢內部發生動亂,供奉官侯霸榮殺死北漢新主薛繼恩,司空郭元為又殺死候霸榮,迎立太原尹劉繼元為國主。劉繼元見宋軍已入其境,急忙向遼請援,同時命侍衛都虞侯劉繼業、馮進珂等領兵扼守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南),以拒宋軍。宋軍迅速將該部北漢軍擊破,直逼太原城下。

十月,宋太祖遣使至太原勸降,劉繼元拒絕降宋。十一月,遼軍兵馬總管塔爾率大軍救援北漢,逼進太原。李繼勛等因久攻太原不下,遼軍又至,遂引兵南歸。北漢軍乘機發動追擊,進掠宋晉、絳(今山西絳縣)兩州。宋開寶二年(969)二月,宋太祖命曹彬、党進各領兵先赴太原,自率大軍繼後,親征北漢。北漢劉繼業、馮進珂二將得知宋太祖已至潞州,並派李繼勛率前軍趕往團柏谷,自知寡不敵眾,倉皇奔還太原。三月,宋太祖至太原,徵發當地民工數萬人,修築長牆包圍太原,並築長堤,引汾水灌城,多方進攻,長達3個多月,無法破城,當時天氣酷熱,宋軍很多人患上破腹病,聽到遼軍出兵救援北漢的訊息。宋軍倉皇退兵。遼與北漢聯軍追擊宋軍,宋軍大敗而逃,棄下大量軍事物資,為北漢所得。

宋開寶八年(975)十月,南唐已平,宋太祖再興北伐之師,並準備收復燕雲。次年八月,派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軍馬雲集太原城下,與北漢軍和來援的遼軍展開激戰。不料,這時宋太祖趙匡胤死去,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因國喪之故,遂於十二月召回北伐之師,至此,宋太祖遣軍進攻北漢的戰爭,均因遼軍援阻,未獲成功。

宋在完成對南方的統一後,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太祖趙匡胤的未竟之志,決意繼續攻北漢。鑒於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軍援救而失敗的教訓,宋太宗制定了肅清外圍,先阻遼援,後取太原的方略。繼而,加緊整訓軍隊,命鄰近北漢的晉、潞(今山西臨汾、長治)、邢、鎮、冀(今河北邢台、正定、冀縣)等州,修造兵器及攻城器具,轉運糧草,積極作攻戰準備。

戰爭經過

宋滅北漢之戰宋滅北漢之戰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正月,宋太宗決定再次進軍北漢,並採取攻城阻援的作戰指導,其部署是: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制置使,率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軍攻太原;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為太原北石嶺關(今山西忻縣南)都部署,阻擊從北面增援的遼軍;命田仁朗、劉緒負責偵察太原城四面壕寨並檢查攻城的各種器材;命孟玄莆為兵馬都鈐轄,駐泊鎮州,阻擊從東面增援的遼軍;命河北轉運使侯陡、陝西北路轉運使雷德驤分掌太原東、西路轉運事,並命行在轉運使劉保勛兼任北面轉運使;宋太宗趙光義親率主力一部出鎮州(今河北正定),牽制幽州的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

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十五日,宋太宗率軍由東京(今河南開封)出發,三月進至鎮州,分兵攻盂縣(今山西盂縣東北)、沁州(今山西沁源)、汾州(今山西汾陽)、嵐州(今山西嵐縣)等外圍州縣,以牽制這些地區北漢軍對太原的增援。這時,郭進軍已進至石嶺關。

北漢主劉繼元聞宋大兵壓境,急遣使赴遼求援。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為都統,冀王敵烈為監軍。率兵援救北漢。三月十六日,耶律沙率軍日夜兼程進至白馬嶺(今山西盂縣東北),與郭進阻援部隊相遇,兩軍隔大澗對峙。耶律沙打算等後續部隊到齊後再戰,敵烈等認為立即進攻有利,於是搶先渡澗進攻宋軍。郭進軍乘其半渡,突然出擊,斬敵烈等五員大將,殲萬餘人,遼軍餘眾倉皇逃走。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軍趕到,萬箭齊發,宋軍始退。北漢再次派人向遼求援,但使者被郭進軍捉住,並在太原城下殺掉。北漢潛師出擊,又被宋軍擊敗,遂據城固守。

宋軍打援獲勝,乘勢全線進攻。四月中旬,宋軍攻下盂縣、隆州、嵐州等地區後,宋太宗率軍至太原,以數十萬大軍,集兵圍城。四月二十三日,巡城撫慰諸將,並致書招降北漢主劉繼元,被拒。二十四日夜,宋太宗至城西督諸將攻城,未果。五月初一,又督渚將急攻城西南隅,陷其護圍羊馬城。北漢宣徽使范超出降。初三,宋太宗至城西北隅,北漢碼步軍都指揮使郭萬超等先後出降。初四,宋太宗至城南,再次招降,同時揮軍猛烈攻城。遠在代州(今山西代縣)的北漢駙馬都尉貞俊向遼帝告急,耶律賢因遼軍在白馬嶺新敗,不能再發救兵。這時,宋太宗下令再次決汾水灌城,使太原城內一片汪洋。劉繼元在外無援兵,內無鬥志的情況下,於五月初六出城投降。宋太宗命劉保勛主持太原政務,封劉繼元為右上將軍、彭城郡公。同時考慮太原城堅難克,為根除割據之患,遂毀太原城。

至此,北宋統一戰爭以消滅北漢之戰的最後勝利告終。

評 析

宋滅北漢之戰的勝利,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消滅北漢,北宋的統一戰爭至此結束。自唐中期以來,武人專權,藩鎮割據,使中國長期處於動亂局面。

北宋建立政權後,中國仍處於8個割據政權的分裂局面。北宋為了統一中國,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與南北8個割據政權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在消滅南方7個割據政權之後,與北漢展開了統一全國戰爭的最後一戰。

宋滅北漢戰爭的勝利,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基本上實現了北宋統一中國的大業,對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權,穩定地主階級政治統治,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北宋統一戰爭的全局來看,宋滅北漢之戰所以能取得勝利,首先在於北宋在戰略上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北宋王朝在進行消滅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之前,根據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的情況,決定了先南後北、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當時,南方割據勢力政治腐敗,軍事力量較弱,各割據勢力之間又互相猜疑,易於各個擊破;北方的北漢得到遼的支援,軍事力量較強。根據這種南弱北強的形勢,從弱處下手,對南方7個政權各個擊破之後,為宋滅北漢戰爭取得勝利,從戰略上創造了有利條件。

宋滅北漢之戰所以取得勝利,還在於北宋茬戰爭準備和戰略部署上,採取了正確的作戰指導。宋太宗即位後,鑒於以往進攻北漢均因遼軍援救而失敗的教訓,採取了攻城阻援的作戰指導。在率兵攻打太原的同時,部署兵力阻擊遼軍,牽制遼軍大規模西援或南下。由於遼軍率兵援救北漢的行動受阻,致使北漢幾次派人向遼求援的企圖無法實現,處於孤軍守城無援的境地。宋軍成功地阻擊和牽制遼軍援救北漢,對宋軍攻取太原,最後消滅北漢創造了決定性的條件。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