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州之戰

建州之戰

建州之戰,南宋建炎四年至紹興二年(1130~1132年),在南宋農民戰爭中,宋宣撫副使韓世忠等率軍攻建州(治建安,今福建建甌),鎮壓范汝為起義的作戰。

背景及結果

建炎初,繼南宋平息建州葉濃軍亂後,苗劉兵變叛宋竄入福建,圍剿大軍接踵而入。連年戰禍使民貧、地狹、人稠的福建殘破不堪。耕田荒蕪,糧食乏絕,饑民被迫遷徙散亡。四年七月,為反抗官府殘酷壓榨,私鹽販相聚,共擁范汝為為首領,據建州起義,即得饑民回響,從者達10餘萬人。同時,光澤(今屬福建)、順昌(今屬福建)饑民亦紛起,與建州義軍互為犄角,共同抗衡官府。八月,福建安撫使程邁率軍攻討,失利後,改用間誘降之策,遣謝向、陸棠等混入義軍招安。范汝為一度就招,鏇復叛。十一月,宋遣神武副軍都統制辛企宗率1萬兵往討,軍至邵武(今屬福建),屢戰失利,畏懼不進,師老無功。乃命韓世忠為福建、江西、荊湖宣撫副使,統兵3萬,自溫(治今浙江溫州)、台(治今浙江臨海)路趨福建。紹興元年十一月,韓世忠選精銳航海,水陸並進,經福唐(治今福建福清)抵延平(治今福建南平)。時義軍焚橋、塞路,於延平至建州間埋巨木為鹿角,散布竹籤、鐵蒺藜,挖設陷馬坑等障礙,堵截官軍逼近。韓世忠受阻改道,率先乘馬浮渡劍潭,令諸軍偃旗息鼓,沿山塹溪,披踐荊棘,間道潛進,至鳳凰山(今福建建甌東北),迂迴包圍建州。紹興二年正月,韓世忠督軍以天橋、對樓、雲梯、火炮齊攻,義軍嬰城固守,日久不支,城陷,戰死萬餘人,500餘人被俘殺。范汝為逃至回源洞,自焚死。後義軍餘眾轉戰龍泉(今屬浙江)、處州(治麗水,今浙江麗水西),亦被官軍鎮壓。

歷史評價

宋代土地兼併程度加劇,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數貴族、官僚和大地主手中。到了南宋,版藉縮小,土地兼併愈加劇烈,許多自耕農破產成為佃客,而官僚、大地主則集中前代剝削的方法,對佃客進行殘酷剝削和壓迫。閩北地區山多、地少、民窮,是地主階級剝削最沉重的地區之一。加上各級官吏的層層敲詐勒索,以及連年兵禍,造成百姓流離失所,從事耕種的無幾,因而日食益缺,多數人饑寒交迫,掙扎於死亡線上。故高宗即位不久,農民起義蜂起,其中規模最大的為范汝為領導的農民起義。

同時因為這場戰鬥福建建州成為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史書上記載被火炮轟炸過的城市。

閩國——建州之戰

概述

閩永隆年間發生在福建建州的這場戰役,以王延政為首的建州部,先後擊敗了福州部以及吳越軍隊,這場戰鬥改變了福建當時的格局,建州在次役之後建立閩殷,定都建州。建州從此戰後開始強盛,並最終統一福建。

背景及結果

五代閩永隆二年(940年),建州節度使王延政擊退閩王軍,再破援己吳越軍圖建州(治建安,今福建建甌)的反擊戰。

閩通文四年(939年),閩王曦在康宗朝衙軍兵變中被擁為閩王后,對宗族、勛舊猜忌殺戮勝過康宗王昶。曦弟王延政數貽書規勸,反遭忌恨。永隆二年,曦先遣親吏葉翹赴建州監軍,再於福(今屬福建)、建2州鄰界的永平鎮置南鎮軍,扼守險要,控制建州,由此兄弟積相為仇。二月,王延政為擺脫控制,欲殺葉翹,並發兵攻南鎮(今南平),擊潰福州西部戍兵。葉翹奔還福州後,曦命統軍使潘師逵、吳行真率福州兵4萬攻建州。及至,焚城外房屋,潘、吳分別置營於城西、城南,與建州隔建陽溪水而峙。王延政守建州恐自力不敵,遣使向吳越求援。二十六日,吳越王錢元瓘遣內牙統軍使仰仁詮、都監使薛萬忠率4萬兵出宣州(今安徽宣城)南下往援。

三月初二,潘師逵命都軍使蔡弘裔領3000兵出戰,被建州將林漢徹擊敗於茶山(亦名鳳凰山,今福建建甌東)。十一日夜,王延政集驍勇千餘人,潛出城西,涉建陽溪,乘風縱火,突襲潘軍營壘,潘師逵猝不及防,戰敗而死,其部眾皆潰逃。建州兵尚未轉攻城南,吳行真及其將士已棄營而逃。王延政繼乘勢率軍攻取水平(今福建南平)、順昌(今屬福建)。四月,建州之危已解,吳越援兵方至。王延政犒勞吳越軍,並請班師,仰仁詮有圖建州之心,安營城西北,拒不撤兵。王延政遂遣輕騎斷吳越軍糧道,恰逢久雨,吳越軍糧斷。五月,王延政在泉州刺史王繼業2萬兵增援下,大破吳越軍,俘斬萬餘人。十八日夜,仰仁詮領餘眾北撤。建州實力自此始盛。

南唐保大元年(閩永隆五年,943年)正月,閩主王曦之弟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大殷,福建成了閩、殷兩國並立。次年三月,閩拱宸都指揮朱文進發動政變,殺王曦自立為閩王,泉、漳、汀三州不服,歸附於殷。殷主王延政遂於十一月發重兵進攻福州。福州裨將林仁翰殺朱文進,迎殷軍入城。至此,福建五州全歸殷所有,王延政遂於次年正月改國號為閩,以福州為南都。

評價

在福建歷閩國歷史上,福州、建州二地經常互攻,導致“使福(州)、建(州)之間,暴骨如莽”。極大的阻礙了福建的發展。

宋朝戰爭列表

北宋統一戰爭 | 荊湖之戰 | 宋滅後蜀之戰 | 劍門之戰 | 夔州之戰 | 宋滅南漢之戰 | 韶州之戰 | 宋滅南唐之戰 | 采石之戰 | 秦淮河之戰 | 皖口之戰 | 宋滅北漢之戰 | 宋遼戰爭 | 高梁河之戰 | 滿城之戰 | 雁門之戰 | 瓦橋關之戰 | 宋夏戰爭 | 岐溝關之戰 | 君子館之戰 | 代州之戰 | 徐河之戰 | 王小波、李順起義 | 河北之戰 | 澶州之戰 | 鄯州之戰 | 延州之戰 | 好水川之戰 | 定川寨之戰 | 河南、涼州之戰 | 崑崙關之戰 | 斷塢道之戰 | 宋收復河、岷等州之戰 | 定羌城之戰 | 宋越熙寧戰爭 | 靈州之戰 | 永樂城之戰 | 西夏、吐蕃攻宋之戰 | 金遼戰爭 | 寧江州之戰 | 出河店之戰 | 達魯古城之戰 | 護步達岡之戰 | 晏州之戰 | 宋江起義 | 方臘起義 | 幫源洞之戰 | 宋金戰爭 | 太原之戰[宋朝] | 金滅北宋東京之戰 | 邵興抗金起義 | 八字軍抗金起義 | 紅巾軍抗金起義 | 東京之戰 | 宋平丁進之戰 | 宋攻李成之戰 | 川陝之戰 | 鐘相、楊麼起義 | 黃天盪之戰 | 建州之戰 | 下沚江之戰 | 富平之戰 | 縮頭湖之戰 | 和尚原之戰 | 德安之戰 | 饒鳳關之戰 | 固石洞之戰 | 陽武口之戰 | 仙人關之戰 | 社木寨之戰 | 岳飛收復襄陽等六郡之戰 | 大儀之戰 | 洞庭湖之戰 | 順昌之戰 | 郾城之戰 | 柘皋之戰 | 剡家灣之戰 | 魏勝抗金起義 | 皂角林之戰 | 德順軍之戰 | 陳家島海戰 | 海州之戰 |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之戰 | 十三翼之戰 | 闊亦田之戰 | 納忽山、不黑都兒麻之戰 |韓侂胄攻金之戰 | 仆散揆攻宋之戰 |六合之戰 | 秦州之戰| 蒙金戰爭 | 邊堡寨之戰 | 野狐嶺會戰 | 紅襖巾抗金起義 | 成吉思汗三路攻金之戰 | 中都之戰 | 北京之戰 | 潼關、南京之戰 | 蒙古攻西遼之戰 | 襄陽之戰 | 棗陽之戰 | 金軍三道攻宋之戰 | 蒙古第一次西征 | 河中之戰 | 春不花剌之戰 | 撒麻爾乾之戰 | 春玉龍赤傑之戰 | 仆散安貞攻宋之戰 | 你沙不兒之戰 | 范延堡之戰 | 申河之戰 | 塔里寒之戰 | 迦勒迦河之戰 | 三峰山之戰 | 蔡州之戰 |宋元戰爭 | 窩闊台攻宋之戰 | 沔州之戰 | 蒙古第二次西征 | 真州之戰 | 陽平關之戰 | 江陵之戰 | 黃州之戰 | 廬州之戰 | 京襄之戰 | 大埡寨之戰 | 乞瓦之戰 | 賽約河之戰 | 余玠防蜀之戰| 壽春之戰 | 蒙古第三次西征 | 蒙古滅大理之戰 | 蒙哥攻宋之戰 | 押赤城之戰 | 蒙古攻四川之戰 | 麥門底斯之戰| 蒙古攻安南之戰 | 底格里斯河之戰 | 巴格達之戰 | 鄂州之戰 | 釣魚城之戰 | 額弗拉特河之戰 | 阿勒頗城之戰 | 大馬士革之戰 | 蒙古平李璮之戰 |虎嘯山之戰 | 襄樊之戰 | 淮西之戰 | 郢州之戰 | 沙陽、新城之戰 | 嘉定之戰 | 丁家洲之戰 | 岳州之戰 | 焦山之戰 | 臨安之戰 | 常州之戰 | 重慶之戰 | 揚州之戰 | 潭州之戰 | 瀘州之戰 | 靜江之戰 | 文天祥反攻江西之戰 | 元平吉里之戰 | 芒市河之戰 | 厓山之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