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中英天津條約》和《中法天津條約》簽訂後,鹹豐帝諭令清軍悍將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主持和加強大沽口防務,將炮台增至6座,共設大炮60門,由4000名清軍駐守,並在天津以南15公里處的雙港修築13座小炮台,駐兵把守。英、法政府不滿足於《天津條約》的條款,準備利用進京換約之機,再燃戰火。
事件經過
是年6月下旬,英法聯軍艦隊及兩國公使先後到達大沽口外,要求從大沽口溯白河而上,武裝進京換約。新任直隸總督恆福奉命照會英、法公使,約其由北塘登岸,遭到拒絕。25日晨,聯軍艦隊司令賀布少將親率13艘艦艇闖入海口,拆除障礙物,並炮擊南北兩岸炮台,守軍發炮還擊。15時,海口第一道障礙物被清除,聯軍艦隊即向橫鎖海口的鐵鏈進逼,並發炮猛轟兩岸炮台,守軍以猛烈炮火還擊。聯軍旗艦“鴿鳥”號中彈,多人斃命,賀布亦受傷,改乘“鸕鶿”號繼續指揮戰鬥。至16時,聯軍艦艇幾乎全部被擊傷,有的被擊沉,“鴴鳥”號亦被擊毀,僅一人跳水逃脫。17時,聯軍陸戰隊千餘人分乘20餘只小艇,由美國軍艦協助拖帶,從南岸強行登入。僧格林沁急調精兵前往阻擊,北岸炮台亦發炮支援。聯軍死傷慘重,被迫於午夜退回艦艇,狼狽撤出海口。
評論
此次作戰,僧格林沁指揮有方,使聯軍13艘參戰艦艇有6艘喪失戰鬥力,4艘被擊毀擊沉,參戰官兵1200餘人死傷過半。而清軍僅32人傷亡,炮台輕度受損。這是q中清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