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發生時間: 1219~1260
所屬朝代: 遼金時代。蒙古建國後,於公元1219年至1260年的四十餘年時間,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西征,建立起龐大的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既深且遠。
第一次西征
(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為了肅清乃蠻部的殘餘勢力,以及消滅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殺蒙古商隊及使者,親率二十萬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拖雷,以及大將速不台、哲別隨行。蒙軍長驅直入中亞後,於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馬爾乾(Samarkand),其國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別等窮追之。因此蒙軍便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Russ),於1223年大敗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另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1225年,成吉思汗凱鏇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四個兒子,後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第二次西征
(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滅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後三子窩闊台繼任大汗。窩闊台於1235年派遣其兄朮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大軍再度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花剌子模,札闌丁被當地人殺死。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並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義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台駕崩的噩耗,於是急速班師。
第三次西征
(1253-1260)蒙哥於1251年即大汗位後,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在今裏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軍蕩平木剌夷之地,並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今巴格達),屠殺八十萬人,滅亡歷時五百餘載的黑衣大食(Abbasids),攻占大馬士革,其前鋒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東部的賽普勒斯島)。本來他還要進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陣亡的訊息,便率主力班師。
西征的原因
治遼、金、元史的學者熟悉,中世紀發跡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契丹、金、蒙古三大部族,他們的歷史行為和政治目的都是入主中原,統治中國。那么1219年,成吉思汗已經奪取中都(今北京),眼看一鼓作氣進軍汴京(今開封),滅金指日可待,為什麼半截兒停下,迢迢萬里去西征呢?
自古以來一些西方史家,把成吉思汗西征說得有如洪水猛獸,但對成吉思汗西征的起因卻諱莫如深。史實的根據是,成吉思汗所以西征和當時雄踞中亞的花剌子模大汗摩訶末背信棄義有直接關聯。
1210年,摩訶末大勝西遼(遼皇族耶律大石在新疆建立的國家)王古出魯克,想繼續向東擴張。1215年,摩訶末派遣以哈拉丁為首的使團來中國,在中都附近覲見了成吉思汗,並且受到優厚禮遇。之後,成吉思汗派遣了回聘使團。1218年使臣到達花剌子模遞交了成吉思汗致摩訶末的書信,信的大意是:吾人眼下有友鄰之責,人類協調的途徑應由雙方遵循;友誼的責任應得到承擔;吾人應有義務在不幸事故中相互支援和幫助;並且應使常行的和荒廢的道路平安開放,讓商人們可以安全無約束地來往云云。
回聘使團還沒回到京城,蒙古商隊便到達了花剌子模邊城訛答剌。守城的花剌子模將軍亦難赤,眼紅商隊的大量財物,竟把商隊作為間諜扣押。上報後,大汗摩訶末命令將商隊人員全部處死,財貨沒收。僅有一名駝夫逃回報信給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在震怒之餘不失冷靜。一面派者別將軍追殲盤踞新疆的西遼王古出魯克,以投石問路探測動靜;一面又派以伊本·哈福剌只·布拉為首的使團出使花剌子模,據理責問摩訶末。摩訶末無以置答,竟又將三位使臣殺掉。
花剌子模大汗摩訶末一再挑釁,成吉思汗再無退路,親率大軍20萬,與其會戰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西來,摩訶末理屈心虛,唯一的就是尋神問卜,求籤打卦。
其實花剌子模精兵40萬,國土和屬地很大,東北至哈薩克斯坦的錫樂河,東南臨印度河,西北抵亞塞拜然,西南達波斯灣。然而其國土遼闊卻荒於治理,地區富庶卻征斂無度,人民眾多卻大興屠戮,兵多將廣卻令出多門。朝內有國王、母后兩班人馬,朝外患貴族勾心鬥角互相窺伺。
1219年9月,成吉思汗大軍進入花剌子模。至1220年3月,半年間攻克布花剌等8城。接著,蒙古軍三路會師,三天攻下駐有11萬重兵的其國都撒馬耳乾。
1220年底,成吉思汗又相繼攻克你沙不兒等十餘座名城。從撒麻耳乾到裏海之濱,摩訶末在前面跑,蒙古軍在後面追。摩訶末一路逃亡,居然一敵未遇,一葉扁舟,劃入裏海中偏遠的一個小島,那裡蒙古鐵騎難於涉足,倒也安然無恙。怎奈天不佑,神不靈,驚嚇之餘,還是難免一命嗚乎。貪了殺剮一個商隊的便宜,倒了天大的霉!憑其長子扎闌丁,摩訶末大汗算是得了一個善終。
1222年11月20日,扎闌丁駐軍花剌子模東南部重鎮哥疾寧,聽說成吉思汗親領大軍撲來,便南撤印度河,被迫與窮追不捨的蒙古軍又打了一場惡仗,人馬幾乎輸光,孤身躍馬印度河,亡入印度。摩訶末父子音容縹緲,花剌子模這個縱橫中亞的汗國也就從此消亡。
像古代東方大多數部族一樣,十三世紀初,剛剛進入文明階段的蒙古,仍然擺脫不了封土建國的政治制度。仗打完了,成吉思汗把他的長子朮赤分封在欽察草原,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征伐,沒有前因便沒有後果,這更是摩訶末想都沒想過的。
十三世紀初,在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之前,蒙古還處於父權制時代,這個時代有一個傳統的習俗,就是作為家族和部落一旦與誰結下怨仇,從此世代為仇。花剌子模對蒙古這樁殺使事件是國讎,成吉思汗所以派出第二個使團旨在要摩訶末真誠悔罪並對商隊做出撫恤和賠償。他原本是尋求忍辱負重不開戰端的,可摩訶末登著鼻子上臉,還能有什麼辦法?
這點我們也可以從他派出第一個友好使團給摩訶末的信函里看出端倪。
過程
蒙古使臣被害後,成吉思汗覺察到兩國關係已無法用和平方式解決,決定親率大軍向花剌子模問罪,令其弟斡赤斤留守蒙古。1219年六月,蒙古大軍從克魯倫河畔出發,越阿爾泰山至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畔度夏。朮赤、察合台、窩闊台、托雷及大將速不台(一寫速別額台)、哲別、大斷事官失吉忽圖忽等隨行。畏吾兒、阿力麻里、合剌魯皆出兵,惟西夏拒絕出兵。總計兵力10至15萬,成吉思汗對外號稱60大軍。
1219年秋,經別失八里、不剌(今新疆博羅市),通過鐵木兒懺察(亦稱松關,今名果子溝)至阿力麻里,西行渡伊犁河,經海押立向花剌子模挺進。當時,鐵木兒懺察是非常難行的隘口。1222年丘處機去西域見成吉思汗時也通過該隘口,他的隨徒李志常在《長春真人西遊記》里寫道:千岩萬壑攢深溪,溪邊亂石當道臥,古今不許通輪蹄。蒙古大軍通過時,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理石開道,並且砍木修橋,共修築48座。橋的寬度,可容兩輛車並行。
蒙古大軍到達花剌子模邊堡訛答剌城後,兵分四路:察合台、窩闊台率師圍攻訛答剌;朮赤率師征氈的、養吉乾諸城;塔孩率5000騎兵征戰忽氈(今納巴德)等城;成吉思汗與托雷取中路,渡錫爾河,向西南橫渡紅沙漠直逼布哈拉城。1220年三月,朮赤等三路軍馬全部占領了錫爾河兩岸的城市,成吉思汗的中路軍也占領了伊斯蘭教的文化中心布哈拉城,完全切斷了花剌子模新都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主要城市)和舊都烏爾根奇(今土庫曼尼亞城市,漢籍曾寫為兀龍格赤)之間的交通。1220年五月,蒙古四路大軍在撒馬爾罕城下會師,合圍撒馬爾罕。經過6天的苦戰,才得以攻克撒馬爾罕城。當時撒馬爾罕城守軍約11萬。城破之前,花剌子模沙已從城內逃跑,成吉思汗遂命耶律阿海留守城內,哲別、速不台率3萬騎兵追擊阿拉烏定·摩訶末;窩闊台率朮赤、察合台進攻兀龍格赤;成吉思汗和托雷向阿富汗推進,進攻巴里黑(今阿富汗馬札里沙夫西)、塔里寒(今阿富汗塔利甘)等地。
1220年七月,窩闊台率領的5萬兵馬攻打烏爾根奇。城內守將是忽馬爾,統帥著11萬大軍,日夜堅守。該城防衛工事十分堅固。蒙古軍在城周圍安營紮寨,一面遣使召諭居民投降,一面忙於做攻城前的準備。待攻城的器械齊備後,蒙古軍立即向城內發動了全面進攻。於當日破城,進入街區後,士兵到處燒殺,由於居民的頑強抵抗,蒙古軍不得不轉入巷戰。襲擊阿姆河橋的3000蒙古兵,無一生存。經過7天的激烈戰鬥,才占領了全城。根據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記載,烏爾根奇的11萬守軍,全部陣亡。工匠和婦女、兒童被當作俘虜,運送到蒙古。烏爾根奇(兀龍格赤)的失守,使河中地區全部被蒙古軍占領。
之後察合台、窩闊台去與主力軍會師,並在塔里寒加入了成吉思汗的隊伍,而朮赤則回到了額爾齊斯河其輜重所在的營地了。
摩訶末死後,他的兒子扎蘭丁糾集了一些殘兵敗將,企圖繼續抗擊蒙古大軍。1221年,蒙古軍隊在印度河畔與扎蘭丁的部隊展開了決戰。札蘭丁的六七萬大軍全部復沒,札蘭丁縱馬入河,游至對岸,僅剩4000餘名跟隨者逃往印度。1221年冬,成吉思汗在不牙迦圖兒駐營,休整部隊。第二年春,到白沙瓦(今巴基斯坦北部)取原路返回。巴剌率領的蒙古軍繼續追擊札蘭丁餘部,一路未見其蹤跡,再加上時值炎夏,難以適應北印度的氣候條件,就於1223年撤回,在巴魯安與成吉思汗會師。九月,成吉思汗渡阿姆河,在撒馬爾罕城東下營,十月下詔班師。1224年到也兒的石河(額爾齊斯河)駐夏,翌年二月回到土拉河行宮。
成吉思汗占領花剌子模國後,命長子朮赤鎮守,並在各城設定達魯花赤(督官)。烏爾根奇城的牙老瓦赤、馬里忽惕(屬忽魯木石氏)父子二人向成吉思汗提出了管理城邑的辦法,得到允準,遂派馬思忽惕同達魯花赤共同管理布哈拉、撒馬爾罕、烏爾根奇等中亞城市,派牙老瓦赤管理中都(今北京)。
影響
這次西征涉及範圍之廣、影響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實屬罕見。在人類歷史上意義非凡。西征的最後勝利證明了成吉思汗這一戰略抉擇的正確性。
蒙古第一次西征將中亞一切具有使用價值的人口作為“馬背稍將來的人口”擄到中國。這些人口到中國後,就開始了一個新的民族過 程。經過蒙古帝國和元朝一百多年的統治,其中一部分散居於中國各地的中亞民族逐漸同化於中國各民族當中;另一部分聚居在中國西北的中亞民族形成了回族的主體。
在整個戰爭期間,極大的充實了蒙古國家和個人的財富,以及對蒙古軍事技術、生產技術、社會管理和文化知識等方面的提高起了巨大的作用,為新的征服準備了雄厚的基礎。元朝統治者尊重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尤其對伊斯蘭教徒施行寬容政策。經過20餘年的治理,到13世紀60年代,中亞的州縣社會經濟恢復繁榮景象。但掠奪政策給中亞各國留下了無法彌補的巨創。
軍事特點
恩威並施:區別對待投降者與抵抗者、軍人、平民,達到分化瓦解,迅速征服的目的。對不抵抗的城市不進行屠殺。拆毀城市的城防建築,委以蒙古人統治。不投降的反抗者則殺害,包括親人。軍人一律處死,平民一部分被屠殺,一部分被擄走,餘者付贖金方能赦免。
焦土政策:1220年秋,蒙古軍隊攻陷忒耳迷城、康格爾忒和薛蠻地區時,用屠殺、襲擊、破壞和焚燒,將該地掃蕩一空。為了給陣亡的孫子報仇。鐵木真的恩威並施政策被替代,即使是投降的城市也被殺光所有居民 。
掠奪:蒙古軍隊轉戰時,所需糧草、軍械、牲畜和衣物全靠對政征服地區的強征和搶掠。為減少兵員損失,還抓當地壯丁充當攻城的炮灰。有技術專長的工匠和知識分子都被挑選出來分賜諸皇子和后妃為奴,或隨軍服役,或押送回蒙古 。
統計
兵力
成吉思汗突然降臨花剌子模城市的時候,他指揮著一支人數約在十萬到十二萬五千之間的蒙古騎兵部隊,並由總數在十五萬到二十萬之間的畏兀兒和其他突厥盟友、一群漢人醫生以及工兵作為補充。花剌子模統治者在他的整個帝國內,有大約四十萬武裝起來的士兵。
撒麻耳乾一戰中,11萬人駐守撒麻耳乾,6萬突厥人,5萬大食人,是花刺子模的精銳之師,此外還有20頭大象 。
屠殺記錄
波斯編年史敘述,在你沙不兒戰役中,蒙古人屠殺的準確數字是一百七十四萬七千人(174萬7千人)。這一數字超過了也里城被殺的一百六十萬(160萬)。蒙古史學家術茲札尼聲稱也里城的死亡總數達到兩百四十萬(240萬)。後來更多學者估計成吉思汗入侵中亞的五年中,死亡人數大約為一千五百萬。然而,即便是這個比較適中的總數,也要求每個蒙古人要殺死一百多人;其他城市誇大的記錄,則要求每位蒙古士兵要屠殺三百五十人 。
1220 年3月,不花刺居民則開城投降,而在內堡,成吉思汗則遭到算端守軍的頑強抵抗,成吉思汗最終還是攻下了內堡,康里人全部被殺,他們的子女淪為奴婢。城內的居民被免死,而青壯年被強征入伍,隨成吉思汗進兵撒麻耳乾。戰爭三天,城裡的居民打開了投降之門,而駐守在內堡的軍隊則繼續戰。成吉思汗攻克內堡,大約有三萬多康里人和突厥人被殺,在花刺子模舊都玉龍赤傑他們同樣遭到了當地居民的頑強抵抗。當蒙古人攻下該城後,進行了大屠殺,除了工匠和淪為奴婢的孩童和婦孺外,其餘的人 則分給軍隊,讓每名軍士屠殺二十四人 。最後引水淹城,一座聞名中亞的繁盛都城從此淪為沼澤]。
1220年秋成吉思汗在巴里黑,因為不相信當地人的投降,而又進行了一次屠殺,塔里寒、古兒疾汪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只不過是當地居民對蒙古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而在范延,成吉思汗的愛孫察合台之子木阿禿乾不幸身中流矢而亡,“成吉思汗下令把所有動物、從人類到牲口,殺 個精光;不許留下俘虜,哪怕孕婦腹內的胎兒也不得饒過;今後不許動物居住這個地方 。
蒙古軍隊在1221年4月對尼沙普爾城的屠殺,使此城徹底被摧毀,“屍體被砍頭,將首級按男、女、小孩分別堆成金字塔形。又處死城內的貓、狗以及其他一切有生命的動物 。
1221年春,拖雷攻下馬魯城後,除了工匠和一部分淪為奴婢的人外,其餘所有居民不論男女老少統統被殺掉,城池則被夷平。而隨後趕來的蒙古人又把這次刀下餘生的居民殘殺殆盡。在奈撒,脫察哈兒部將別勒忽失中流矢而死,脫察哈兒猛攻該城15日,攻下該城後“蒙古兵不分男女老幼,攢射屠之。死者或為奈撒居民,或為他處人民來此避難者,計共有七萬人。”
《史集》載呼羅珊和阿只迷兩地倖存者不足千分之一,昔日十萬人口地方倖存者不滿百人 。
蒙古軍入撒馬爾乾,屠殺三萬投降將士。
評價
成吉思汗在開始西征起,便······把東西交通大道上的此疆彼界掃除了,把阻礙經濟文化交流的堡壘削平了,於是東西方的交往開始頻繁,距離開始縮短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火藥、紙幣、驛站制度等輸出到西方,西方的藥品、織造品、天文曆法等也輸入了中國(韓儒林)。
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戰爭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點為軍事、政治、外交綜合運用。成吉思汗的戰略基本原則是:摧其堅、奪其魁,以解其體。在政治上,爭取對方貴族、官吏、宗教領袖、軍事首領等代表人物降服,在軍事上,針對花剌子模分軍防守要點的特點,採用迂迴及突然襲擊等戰術,逐次占領對方戰略要點,從而取得了第一次西征的勝利(戰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