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
天慶四年,女真完顏部都勃極烈完顏阿骨打率族眾奮起抗遼,轉戰寧江州(今吉林扶餘北伯都納古城)(參見寧江州之戰)、出河店(今黑龍江省肇源西南)(參見出河店之戰),連戰連捷。次年正月,完顏阿骨打稱帝(是為太祖),建大金國,爭得獨立。達魯古城之戰中,以少勝多,大敗遼軍後,又攻占黃龍府(今吉林農安),勢氣愈戰愈盛。
九月,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聞知黃龍府陷落,甚為驚恐,決意親征,企圖一舉殲滅金軍。遂率蕃漢兵號70萬出長春路,命樞密使蕭奉先為御營都統,耶律章奴副之,領精兵2萬為先鋒.余分五部為正軍,諸大臣貴族子弟千餘人為硬軍,扈從百司為護衛軍;另以都點檢蕭胡靚姑為都統,樞密直學士柴士誼為副,率3萬漢軍步騎南出寧江州,攜數月糧,分道而進。十一月,天祚帝進至駝門,又遣附馬蕭特末,林牙蕭察剌等率5萬騎兵、40萬步卒趨斡鄰濼(今吉林省大安南查乾泡),欲以分進合擊獲勝。
金太祖聞訊,明知遼鋒難擋,仍銳意迎戰。十二月初,親率2萬騎兵進至爻刺,遣完顏迪古乃、完顏銀術可鎮達魯古城(今吉林省扶餘西北土城子),自留爻刺築壘待擊。初十,遼御營副都統耶律章奴率兵叛奔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波羅城),預謀會耶律淳自立,天祚帝以內亂無心再戰,中途回撤。十二日,金太祖得知,遂乘怠督軍輕裝奔襲,及至護步答岡,集中兵力猛攻遼中軍,馳沖橫殺。遼軍大潰,死者甚眾,天祚帝棄軍而逃,一晝夜疾行500里,退回長春州(今吉林大安東南他虎城)。
評價
此役,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金太祖抓住有力戰機決戰,再創遼軍主力,是從抗遼轉向全面進攻、滅遼的關鍵一仗。
啟示
任何戰爭的勝利,都是以指揮者決策的正確為前提的;而正確決策的產生,又往往需要以實行軍事民主,做到集思廣益為重要條件。金朝立國不久,便在軍隊內部實行了被稱作“畫灰而議”和“會議而議”的樸素的軍事民主制,即每有戰事,軍官們便不分官職高低,“相圍而坐”,就著沙地上撒下的柴灰“隨畫隨議,備陳其策”,最後由最高指揮官擇善而定;然後便“同飲合舞,上下各無猜忌”。這次護步達崗戰役前,阿骨打同樣通過這種形式,廣泛聽取了將領們的看法,最後採納大將軍宗雄“強敵在前,如坐守防禦必被包圍”的意見,定下了集中兵力,主動出擊,“出其不意包抄遼軍中路主力”的決策,終於大獲全勝。
有了正確決策,還必須依靠部隊英勇作戰才能實現;要做到這一點,自然離不開對軍心的凝聚和官兵戰鬥精神的培養、激發。當時,由於敵強我弱,金軍中瀰漫著“畏戰”情緒。為此,阿骨打召集將士們做了一次頗有針對性的戰前動員。他聲淚俱下地說,“當初我帶領大家起兵,是為了咱們女真人不再受遼國的欺壓。但因為這一點,遼國派大軍討伐我們。現在出路有兩條,一是拚死一戰,轉危為安;一是把我抓起來獻給遼軍,或許也能轉禍為福”。這一番激勵和鼓動,由於聲情並茂、入情入理,使將士們“無不聞之泣下”,信心、勇氣倍增。正所謂哀兵必勝,再加上金軍本來就訓練有素,他們一衝進敵陣,便顯示出捨生忘死的戰鬥精神;遼軍號稱70萬,卻在金軍衝擊下如海水退潮一般節節潰敗。金軍編制的革新,也為這場戰役的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金軍剛建立時,仍沿用原來部族打獵時的組織形式,編制極不科學。後來,隨著戰爭實踐經驗的日益豐富,從金軍以騎兵為主的實際出發,他們逐步創建了“伍什進位”的實戰編制,即“伍什百皆有長:伍長擊柝(類似打更的梆子),什長執旗,百長挾鼓,千人將則旗鼓悉備。”同時,還制定了嚴厲的戰時獎懲制度。這種比較嚴密的編制和嚴格的獎懲機制,把能騎善射的女真騎兵組織成為了一支具有強大凝聚力、協調力和衝擊力的戰鬥群體,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戰爭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