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相關疾病
誤診及臨床分期不準確,首次治療不規範是導致復發的主要原因。此外,宮頸復發癌還與原發腫瘤≥4cm、組織學類型不良及子宮頸深間質侵犯、淋巴毛細管受侵、盆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子宮旁組織受侵、陰道和子宮內膜受侵及對放化療的敏感性等因素有關,而盆腔淋巴結轉移是影響宮頸癌預後最重要的因素。
根據不同的治療方法將宮頸復發癌分為宮頸癌術後復發和放療後復發兩類。宮頸癌術後復發是指病灶經手術已徹底切除,切緣無癌細胞,而以後陰道殘端再次出現腫瘤;放療後復發是指宮頸癌經過放療後局部腫瘤消失,宮頸完全癒合後,宮頸或遠端又出現新病灶
二、鑑別診斷
宮頸復發癌,隨復發灶的部位、範圍,依其出現相應的症狀、體徵和輔助檢查以確診。
1、陰道和(或)宮頸的復發癌灶
該處復發癌常見。手術時陰道切除長度不夠或放療(腔內放療)時陰道、宮頸劑量不足均可導致治療後陰道或/和宮頸出現復發癌灶。該部復發時,可出現陰道排液和(或)出血;窺視陰道可見易出血的癌灶。偶可見陰道黏膜下浸潤的癌灶,陰道黏膜光滑、僵硬。此類癌發生在陰道前壁時可出現排尿困難。放療後,由於陰道灌洗不良,引起前後壁粘連,可導致粘連上段的陰道和(或)宮腔積液,此類型的宮腔積液常與宮頸陰道的復發癌有密切關係。陰道細胞學對復發癌的診斷亦有幫助,但放療後的陰道細胞的變化較大。需有一定經驗者才能確認。
2、盆腔內復發性癌灶
該處也常見,癌灶多位於真骨盆腔內。常因手術切除主韌帶、宮能韌帶不足和清掃銘盆淋巴組織時遺漏或放療劑量不足所致。早期的盆腔復發癌灶可無症狀,或僅有下腹不適感,隨病灶發展可出現臀部或大腿外側部的疼痛。婦檢時,可發現低位盆腔內的腫塊或片狀增厚。但應注意,放療後的宮頸癌,主韌帶、宮能韌帶可出現組織纖維化導致宮頸旁呈片狀增厚。此時,臨床上難與復發灶鑑別。事實上放療後,盆腔內組織纖維化改變可與復發癌並存。盆腔內復發性窟灶可藉助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的檢查以協助診斷。
3、遠處的復發性癌灶
肺、骨、肝等處的宮頸癌的復發灶,可出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肺的復發灶可有咳嗽、血痰和胸痛,骨的復發灶有固定性的骨壓痛,肝的復發灶有肝區不適、肝大、結節狀腫塊等。這些病灶均可藉助影像學如B超、CT、核磁共振、X線片診斷。ECT(核素掃描)還可以較早地發現骨的復發灶,鎖骨上淋巴結的復發癌可通過活檢以確診。
宮頸癌治療後,可通過一些免疫方法進行監測。凡監測中發現異常者,應作進一步檢查以確定復發部位。現如今較為有效的宮頸癌免疫監測法有:①癌胚抗原(CEA):本法對宮頸癌的檢測雖非特異性,但中晚期宮頸癌的陽性率可達82%。②TA-4:為純化的鱗狀上皮癌抗原。復發性宮頸癌的陽性率可達67~100%。
三、治療原則
宮頸復發癌的治療,隨其首次治療的方法和復發灶部位的不同,治療方法有所不同。原則上凡術後盆腔復發者以放射治療為主,凡放射治療後盆腔復發者儘可能行手術切除。遠處復發者多需綜合治療。
1、陰道、宮頸的復發灶
凡手術後陰道殘端復發者,可採用陰道腔內放射治療(後裝治療),劑量7Gy左右,凡放療後陰道、宮頸部復發者,可予手術治療。由於全量放療後,盆腔內組織損傷較大,術後修復功能差,併發症較多,因此,術式的選擇應恰如其分。
2、盆腔內的復發灶
以閉孔窩區的復發灶常見。凡術後盆腔內的復發灶,應予體外放射治療(Co60),總劑量應該給50~60Gy/4~6周左右。對較大的盆腔復發灶,可先行盆腔動脈內灌注抗癌藥化療,待腫塊有所縮小時,再行放療可提高療效。凡放療後盆腔內的復發灶,能手術切除者應先切除之,術後再給以盆腔動脈抗癌化療,不能手術者,可行盆腔動脈抗癌化療和(或)套用高能放射源(中子束)的放療,可望取得療效。
醫學疾病任務——婦科
婦科是醫療機構的一個診療科目,是婦產科的一個分支專業,是以診療女性婦科病為診療的專業科室。女性生殖系統所患的疾病才叫婦科疾病。婦科疾病的種類可分很多種,本任務包含大多數婦科疾病。 |